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广东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互动特征与“双转移”战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徐向龙

  [摘要] 本文在简要回顾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互动关系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利用1978年~2008年30年统计数据,对比广东省和全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进升级时点差异、产业结构偏离度和三次产业结构偏离数,分析广东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互动演进特征与互动效率,分析广东省“双转移”战略背景动因、思路目标和“双转移”战略实施的合理性与必要性。
  [关键词] 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演进路径互动效率“双转移”战略广东
  
  一、区域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互动关系
  产业结构是指在区域三次产业国民生产总值占当期该区域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及产业之间产值比重的互相关系。就业结构是指区域三次产业劳动力就业数占当期区域总就业数的比重及产业之间就业比重的相互关系。产业结构代表了区域三次产业发达程度和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就业结构变动是劳动力在不同产业之间的转移流动的宏观表现。在经济运行中,产业结构演变和就业结构调整之间存在一定的互动关系,经济发展的过程本身就是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互动调整和演进升级的过程。
  基于不同发展水平国家、地区同一时点横断面数据和一个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时间序列数据的大量实证研究不断印证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调整升级过程中互动关系的存在。柯林・克拉克对多国结构演变与劳动要素产业间转移问题研究表明:产业结构演变有其内在逻辑演进序列,伴随着一国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第一产业产值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不断上升,最终第三产业产值比重高于第二产业,第二产业产值比重高于第一产业;随着产业结构不断演进升级的次序劳动力出现规律性流动,经济发展初期,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劳动力开始向第三产业转移,最后,第一产业劳动力投入比重从80%下降到7%~8%,第二产业劳动力比重同步提高到40%~50%,第三产业具有较高的收入弹性成为吸引劳动就业的主要产业。西蒙・库兹涅茨认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进程就是其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的过程,产业结构变动带来了就业结构相应调整,在经济发展初期,社会劳动资源集聚在生产效率低下的农业部门;随着工业革命科技发展,现代工业部门越来越多地吸收了大量的劳动力就业,农业部门就业逐步减少,随着技术进步步伐的加快,工业部门劳动生产效率迅速提高,排斥劳动力过多进入,以商业、金融和技术服务为主的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第三产业逐步成为劳动就业主体,当工业化达一定阶段以后,第二产业不可能大量吸收更多劳动力,只有第三产业对劳动力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体现出较强的就业弹性。 霍利斯・钱纳里运用“世界发展模型”对工业化问题统计分析发现,工业化与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一体化互动过程,在工业化初期,农业为城市工业提供积累,支持工业发展;在工业化中期,工业为农业部门提供现代化生产手段,大幅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工农产业平行发展阶段;在工业化后期,工业长足发展开始反哺农业 。刘易斯发现,不发达国家的社会经济结构中广泛存在着劳动生产效率低下的传统农业部门与效率相对较高的现代城市工业部门并存的二元经济形态,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由农业向工业的转移,是由实际收入水平差异决定的,只要维持一定的工资比例水平,并且城市工业具有扩大就业的能力,农业劳动力的城市化转移就一定会成为现实选择,这一过程只要能持续下去,农村与城市、农业与工业最终将实现均衡发展,二元结构差异将得以消除。费景汉和拉尼斯进一步修正和发展了刘易斯的两部门劳动力转移模型,提出以技术进步和生产效率提高为背景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阶段模型。托达罗发现,在第二、三产业的发展过程中,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导致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同步上升,劳动力资源配置影响经济发展。
  相对于劳动力需求结构调整,劳动力供给结构适应性调整需要更长时间周期,在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演进升级过程中,产业劳动力供求失衡、结构性失业、大量低素质劳动力滞留,阻碍传统产业升级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象必然增加,这将延缓产业结构升级的速度和进程。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来看,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互动演进调整的时滞长短、速度快慢与效率高低直接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知识经济时代,区域经济发展对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互动能力和互动效率的要求更高,区域政策的制定者必须通过合理、有效的政策制度,积极构建并且最大程度地保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高效的战略互动,因为这是区域经济持续增长和充分就业目标实现的根本条件和有效途径。
  二、广东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互动特征分析
  改革开放初期,广东省作为改革开放率先省份优势逐步显现,加工制造业和传统服务业得到了迅速发展,第二产业产值比重首位不断巩固,第三产业产值比重持续提升,1985年,广东省第三产业产值比重超过第一产业,但低于第二产业比重,位列次席。由于广东省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加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处于全球产业价值链低端,产值增速放缓,而区域经济繁荣带动了传统服务业的持续快速发展,2001年,广东省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一度超越第二产业位居首位。但是,由于广东省住宿、餐饮、批发、零售等劳动密集型传统服务业占第三产业产值比重较大,金融、物流等现代化第三产业比重很低,由于“非典”影响,传统服务业产值受到很大冲击,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大幅下降,2003年,广东省第二产业产值比重重新超过第三产业位列首位。作为广东省改革开放核心区域,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快速发展是广东省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产值比重提升的关键,改革开放初期,珠江三角洲第一产业仍保持了一定就业比重,广东东西两翼和粤北地区以传统第一产业为主,第一产业产值不高但就业人数很高,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一直高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伴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广东省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对服务业需求旺盛,住宿、餐饮、批发、零售等劳动密集型传统服务业就业人数快速增加, 2000年,广东省第三产业就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低于第一产业,位列次位;2003年,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外向经济不断深入,就业比重不断上升,伴随着珠三角第一产业的转型和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劳动力转移,广东省第二产业就业比重超越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位居首位,由于“非典”原因,广东省第三产业就业比重急剧下降,第一产业也重新超越第三产业位列次席。伴随着广东省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传统服务业等第三产业恢复性发展,2006年,广东省第三产业就业比重超过第一产业重新回到次位。
  1.广东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互动演进路径
  (资料来源:根据1979年~2009年国家统计年鉴、广东省统计年鉴数据整理绘制)
  从产业结构看,1985年,广东省和全国同期实现了“二一三”到“二三一”产业结构升级,1985年以后,广东省产业结构升级总体略快于全国水平。从就业结构看,2000年,广东省比全国晚6年实现了“一二三”到“一三二” 就业结构升级,2000年以后,广东省就业结构升级速度明显快于全国水平,2003年实现“一三二”到“二一三”升级,2006年实现“二一三”到“二三一”升级。广东省产业结构升级先于就业结构调整。1978年前广东省与全国一道实现“一二三”到“一三二”到“二一三”两次产业结构升级,1985年广东省又与全国同步实现了 “一二一三”到“二三一” 产业结构第三次升级,1985年实现“二一三”到“二三一”第三次升级;而全国就业结构1994年实现“一二三”到“一三二”初次升级。广东省就业结构2000年实现“一二三”到“一三二”第一次升级,2003年实现“一三二”到“二一三”第二次升级,2006年实现了“二一三”到“二三一”第三次升级,比产业结构同级升级晚了近21年。

  2.广东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互动升级效率
  现在广东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互动效率高于全国水平,但互动效率仍有很大改进空间。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第一产业一直存在劳动力向外转移压力,结构偏离数绝对值保持在25-30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转移就业劳动力是实现第一产业升级的关键;广东省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度低于全国水平,劳动生产率比较低,对外来劳动力吸纳能力有限,之所以吸收大量劳动力与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和加工制造业外向型经济高度相关,改进产业技术水平、调整产业生产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广东省第二产业未来持续发展重点,第二产业升级将排挤出大量低素质剩余劳动力;广东省第三产业结构偏离数高于全国水平,劳动生产率高于全国水平,但传统劳动密集型的住宿、餐饮、批发、零售服务业仍占广东省第三产业最大比重,现代化的第三产业比重很低,传统第三产业向现代第三产业的升级短时间无法实现。从国外经验看,产业结构由“二一三”向“三二一”高级化升级过程是第三产业从低产出、低生产率的传统第三产业向高产出、高劳动生产率的现代第三产业升级的过程,只有传统第三产业升级到现代第三产业,使第三产业成为技术水平最高生产率最高、劳动力吸纳能力最强、就业比重最大的产业部门,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才可能由“二一三”向“二三一”再到“三二一”的升级。
  三、广东省“双转移”战略的动因、思路与意义
  基于资源要素低成本比较优势的出口导向型外向经济发展模式,成就了广东经济三十年的辉煌,也给广东省经济持续发展带来了诸多问题。以牺牲资源、能源、环境为代价,低廉劳动力价格、恶劣劳动条件为基础,加工制造出口的外向型经济增长模式未来难以维系。金融风暴使外向型经济模式面临着最直接的严峻考验,2008年广东省GDP增速和三次产业GDP增速均已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区域产业和劳动力梯度转移,加快产业结构的先导性调整,促进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转型升级,是广东省未来可持续均衡发展关键。2008年,广东省开始实施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战略:“珠三角地区把部分低附加值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东西两翼、粤北山区转移,腾出更大空间承接国内外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高附加值产业,提高区域产业综合竞争力,降低珠三角外来人口数量,缓解未来面临的人口和社会管理压力;东西两翼、粤北山区等工业基础薄弱地区,承接珠三角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做大地方经济总量,促进当地工业发展;东西两翼、粤北山区加大不发达地区劳动力转移力度,将高素质劳动力向珠三角地区转移,缓解珠三角地区“民工荒”压力,将低素质劳动力向当地第二和三产业转移,优化就业结构,改善收入结构,提高收入水平。
  “双转移”战略反映了广东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互动升级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客观需要。战略实施期望突破制约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土地资源匮乏、环境承载压力加大、发展空间受限等突出问题,充分发挥珠三角地区辐射带动作用,发挥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的比较优势,推动珠三角地区加快发展先进和优势产业,促进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加快产业建设步伐,实现优势互补,优化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全面提高全省经济综合实力。战略实施也可以减少珠三角地区人口数量,提高劳动力素质,实现人力资源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较快提高全省人均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缩小地区差距,整体提升城乡居民生活品质,减轻社会管理压力,为新一轮大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双转移”战略的顺利实施和预期目标实现的关键在于实现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互动升级,然而,如何建立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互动机制,如何提升互动能力、互动效率则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徐向龙:广东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进特征与互动效率研究[J].学术研究,2009(5)
  [2]穆怀中:东北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度实证研究[J].西北人口,2009(2)
  [3]孙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相关性的SEM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8(11)
  [4]周兵: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机制构建―基于中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关系的实证[J].软科学,2008(7)
  [5]马建会:广东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平衡性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8(7)
  [6]陈桢: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关系失衡的实证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816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