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措施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指通过会计信息对行政机构内部的各项活动进行有效的调节,以此提高事业单位的工作效能和社会效能。与一般企业相比,事业单位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但是,部分事业单位并未树立起强烈的内部控制意识,未能全面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在现阶段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解决,必须给予其高度的重视,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这些问题,以此充分发挥内部控制在事业单位经营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笔者针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现状以及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进行了相关分析,并提出了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措施,希望有助于事业单位的健康、稳定发展。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本特征;基本原则;有效措施
  中图分类号:F810.6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近些年,随着我国财政管理改革的实施与推进,内部控制在事业单位中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与此同时,在旧管理体制的影响下,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逐渐地显露出来,正是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内部控制工作效率与工作效果的提高,阻碍了其重要作用的充分发挥。因此,事业单位应该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加强内部控制,提高自身管理水平,确保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1事业单位概述
  事业单位是我国特有的组织机构,是在计划经济时代管理的体制下所形成的以公益性服务为主要目的的非营利社会组织。事业单位经营与发展中所利用的和拥有的资产均属于国有资产,其工作的重要价值和成果并不体现在物质和货币方面。事业单位大致可分为财政部门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指由我国财政部门对各项经费进行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主要包括收入较少或者无收入的事业单位,例一:科研机构、勘探机构等。差额事业单位通常是指具有一定的经济收入能力,但是所获得的经济收入难以维持单位正常运行,需要我国财政部门进行补助的事业单位。例二:体育馆、公园、文化艺术馆等。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是指隶属于或者挂靠我国政府某些部门,依照我国政策相关规定收取主管部门的行政性收费,并预留部分收费收入以作自身的日常运营经费支出的事业单位。例三出版社、博物馆、咨询中心等。参照公务员管理事业单位是指按照公务员的标准对单位内部整体工作人员实施管理的事业单位。这一类事业单位通常为涉及国家安全,对我国政策的落实、经济的有效管理具有明显辅助作用的事业单位。例四:路政管理机构、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等。
  按照社会功能将现有事业单位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三个类别。对承担行政职能的,逐步将其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构或转为行政机构;对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逐步将其转为企业;对从事公益服务的,继续将其保留在事业单位序列、强化其公益属性。根据职责任务、服务对象和资源配置方式等情况,将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细分为两类:承担义务教育、基础性科研、公共文化、公共卫生及基层的基本医疗服务等基本公益服务,不能或不宜由市场配置资源的,划入公益一类;承担高等教育、非营利医疗等公益服务,可部分由市场配置资源的,划入公益二类。
  2事业单位的基本特征
  2.1公益性特征
  在现阶段的市场经济环境中,我国市场资源配置并不能够满足所有服务的需求。这些服务主要包括:公众教育服务、医疗服务、社会群众精神文化服务、科学研究服务等需求。市场很难通过自身对资源的合理配置来满足对这些方面服务的需求,因此,我国政府应该科学地、合理地组建相应的事业单位,提供这些具有公益性特征方面的服务。由此可见,事业单位具有着公益性的基本特征。
  2.2非营利性特征
  从事业单位的公益性基本特征能够发现,我国政府组建事业单位的最初目的仅仅是为了提供通过市场自身资源配置难以满足的公共性服务,以此促使社会公众能够更好的全面的享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充足的公共性服务。其追求的价值在于创造社会效益,而并非是经济效益,充分体现了事业单位的非营利性基本特征。
  2.8由财政提供运营经费的特征
  正是因为事业单位具有着非营利性的基本特征,因此大部门事业单位在开展业务的过程中仅能够获取少量的收入,而这部分收入显然是难以维持其自身的日常开支的,这就决定了事业单位由财政部门提供运营经费的基本特征。我国大部分事业单位的运营费用均需要由财政进行拨款,以此确保其正常的运行。
  3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现状
  3.1缺乏对内部控制的重视
  首先,事业单位在发展与管理的过程中,缺乏内部控制的意识,对内部控制未能够引起足够的重视,并且在实际的工作中,部分事业单位未能够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大部分事业单依然在沿用传统的内部管理模式,从而致使内部控制工作效率较低,相关内部控制制度未能够得到有效的落实。其次,在部分事业单位中并未设置獨立的内部审计机构,还有一部分事业单位虽然设置了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但是在人员配备上缺乏合理性,部分相关工作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3.2缺乏具有权威的内部控制理论体系
  由于事业单位缺乏对内部控制的重视,因此其尚未建立具有权威性的内部控制理论体系,由管理部门所制定的相关规章制度基本上是针对单位内部的部分专项经费或者资产的管理而制定的,以此通过硬性的标准限制财政性经费的使用方向和范围,难以对风险进行防范,因为事业单位的财政资金的安全性难以保障。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实施仅能够通过内部控制的主要框架或者我国发布的相关内部控制的理论体系进行控制。然而部分理论主要针对的是一般企业和上市公司,其并不适用于事业单位。
  3.3会计基础工作有待提升
  我国事业单位的运营资金大多来源与财政拨款,这就致使其会计基础工作有待提升,仅仅在财务部门的管理中就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并且这些问题具有普遍性的特点。例如:某事业单位缺乏对费用支出的事前管理与控制,该单位存在先支付费用支出,而事后进行各项手续和签字补办的现象,并且存在没有签订付款凭据合同的情况下进行付款的情况。同时该单位在财务部门岗位设置上缺乏合理性,由于工作人员的数量的局限,存在支票与印章由同一名工作人员管理、现金与银行对账由同一名工作人员管理的问题,并且缺乏对会计处理事项中对原始资料说明的保存,致使日后出现问题时,毫无纸质性依据可查。会计报表中所反映出的信息,仅仅是为了应对上级主管部门的检查和满足相关规定的要求,难以为单位内部管理阶层的决策提供准确的、有效的数据参照。在收支管理上存在着一定的不足,未能够严格的按照相关规定做到专款专用,存在较多的为了应对审计而实施的事后账目调整。由此可见,事业单位在实施内部控制中会计基础工作还有待提升。   3.4缺乏完善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就是实现各工作人员之间、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约束与协作的目的,因此,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离不开人力资源管理。行之有效的人事政策的实施,有利于提高单位内部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道德素质水平,并且单位内部工作人员是确保相关政策得以充分实施和确保单位正常运行的重要基础与前提。而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专业素质的自我提升通常取决于人力资源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完善。然而,现阶段,部分事业单位缺乏完善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主要表现为:第一,在进行工作人员招聘时,过于重视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缺乏对工作人员的道德素质和价值观的深入考察,这无疑不在无形之中加大了事业单位的用人风险。第二,部分事业单位缺乏对内部工作人员内部控制相关理论和技能的培训的重视。现阶段,事业单位的培训工作主要集中在对专业技术岗位的技术培训。相关工作人员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虽然很重要,但是应该同样重视对工作人员的内部控制理论与技能培训,以此促使整体工作人员都能够参与到内部控制中。
  3.5缺乏健全的评价机制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是为了对单位内部管理体系进行实时的监督与控制,以此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在实施内部控制的过程中不可以仅仅流于形式,应该对业务流程进行严格的自查和监督。内部控制的主要流程包括:建立、执行、评价、反馈,每一个环节都是必不可少的。如果缺乏有效的监督与评价机制,即便内部控制制度制定的再完善,也难以充分发挥内部控制的重要调整反馈作用。在评价反馈机制中,不仅仅需要包括本次对内部控制问题的评价,同时还应该包含对之前问题的总结和改进情况。在现阶段的部分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评价机制中,存在着提出了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而却缺乏评价反馈之后的对问题的及时处理,往往是将问题放置一边,这样就严重阻碍了内部控制持续循环作用的充分发挥。
  4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4.1合法性基本原则
  事业单位在实施内部控制时应该遵循合法性基本原则,是指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应该充分结合《会计法》《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等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来制定,并符合国家、直属上级单位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相关政策和要求,以此确保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度制定的合法性。
  4.2全面性基本原则
  对于事业单位来说,内部控制工作的实施并非仅仅是财务部门的工作职责,不单单只是在财务部门内部开展,其涉及了事业单位管理活动方方面面的内容,因此需要事业单位各个部门以及整体工作人员共同参与,每一名工作人员既是内部控制的实施者同时又是被控制者,在参与内部控制的过程中,又受到其他内部控制执行者和相关制度的监督和约束。内部控制是一项整体性工作,对事业单位各个部门、各个工作人员均有明确的要求,以此有效地确保单位内部各岗位之间相互协调和相互合作重要作用的充分发挥。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应遵循的全面性基本原则。
  4.3岗位制约基本原则
  事业单位在实施内部控制时应遵循岗位制约的基本原则,内部牵制就是事业单位的各部门、各工作人员以及各岗位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制约的关系。遵循岗位制约基本原则,需要针对单位内部每一名工作人员所在工作岗位的主要特点来明确其相应的职责和权力,并确保其难以独立地实施某项业务,在实施业务的过程中必须受到不相容岗位或者部门工作人员的控制与制约,从而实现各部门和各岗位职责与权力相互监督的效果。
  4.4考核与激励基本原则
  事业单位在实施内部控制的过程中,不仅仅需要明确各个部门以及岗位的职责和权力,同时还需要遵循考核与激励的基本原则,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对工作人员岗位职责的完成程度进行合理的评价,其中包括评价其职责的完成是否严格遵照相应的规范操作和处理流程等,对评价中不符合标准的违规行为应该追究其责任,并对具有突出表现的工作人员进行一定的奖励。
  4.5成本效益基本原则
  事业单位在实施内部控制的过程中应该遵循成本效益的基本预算原则,也就是实施有选择性的控制,对重点业务和重要性岗位部门的控制进行重点关注,以此有效地降低单位内部控制成本,并提高内部控制的效率,从而提高成本效益。
  4.6可执行性基本原则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需要符合事业单位的实际经营与发展情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具体业务流程风险防范策略,在明确各部门、各岗位职责与权力时均需要考虑其是否具有较强的可执行性,遵循可执行性的基本原则实施内部控制。
  5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措施
  5.1加强对内部控制的重视
  事业单位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着内部控制实施的效果和其重要作用的充分发挥。因此应该加强事业单位对内部控制的重视,尤其是事业单位内部管理阶层对其的重视。作为事业单位的上级单位以及财政部门,应该加大内部控制宣传的力度,并加强对事业单位管理阶层工作人员以及相关工作人员的内部控制专业理论与技能的培训,强化其内部控制的意识,以此促使其对内部控制引起高度的重视,并将其进行有效的落实。另外,可以将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实施情况和实施结果作为对事业单位的一项重要考核内容,以此充分调动其内部控制的积极性。
  5.2建立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事业单位在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的过程中,应该严格按照国家以及上级单位的要求建立与目标进行制定,并确保目标的一致性,以此在内部控制的过程中得到上级单位的充分支持,从而坚定事业单位管理阶层对内部控制顺利实施的决心和信心。在建立内部控制制度过程中应该以过程的控制为重要核心,以此有效地防范风险、提高内部控制效率,促使事业单位各项工作都在内部控制的范围之内,以此确保事业单位规范地、有序地运行。另外,在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过程中,应该借鉴我国新发布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结合事业单位的主要特点进行建立。
  5.3提高财务工作人员专业水平和专业素养
  财务工作人员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中既是执行者,又是被控制者,财务部门需要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重点内容。财务工作人员不仅仅需要能够有效地安全利用财政资金、执行预算等,同时还需要能够及时地发现财务工作中潜在的安全隐患并对问题进行反馈。这就要求事业单位财务工作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和专业素养。因此,事业单位在实施内部控制的过程中应该注重提高财务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和专业素养,加强对其的培训,不仅仅需要加强财务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同时需要组织其及时地学习最新的知识政策以及相关内部控制方面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并且注重强化其风险防范相关专业知识,以此不断地提高财务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和专业素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
  5.4构建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主要任务就是合理地分配单位内部工作人员,并组织工作人员进行适合其岗位工作需求的相应的培训,其中包括专业业务知识和道德素質等培训。同时,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还应该细化定岗定编工作,明确表述和制定单位内部各个岗位的职责与权限。确保各岗位之间的不相容性。在构建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的过程中,还需要科学地建立评价和考核制度,定期地对岗位工作人员进行考核与重新聘任,同时将考核结果与绩效工资进行紧密联系,以此调动单位内部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促使其能够更好地实施内部控制,为内部控制工作的实施提供重要的人才保障。
  6结束语
  综上所述,内部控制在事业单位经营与发展中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其不仅影响着事业单位对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和安全性,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事业单位的发展。因此,事业单位应该提高对内部控制的重视,加大实施的力度,并促使单位内部整体工作人员均参与到内部控制当中,以此充分发挥内部控制的重要作用,进而为事业单位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推动力量。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8708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