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制造业企业成本核算与管控现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国内大多数行业供大于求矛盾的进一步加剧,制造业企业面临的经营压力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想要获得竞争优势,就必须在降低成本方面下功夫。本文从成本核算的基本方法和成本管控的概述入手,介绍了常用的4种方法及适用范围,接着指出制造业企业在成本核算与管控方面存在的4类问题,即重视程度不够、核算范围过窄、核算方法简单、信息化手段落后等,最后针对这4类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及建议。
关键词 成本核算 成本管控 制造业企业
目前,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国内大多数行业供大于求矛盾的进一步加剧,制造业企业面临的经营压力越来越大。国内大多数行业都存在供应大于需求的情况,而这种状况短期内不会有大的变化,这就使得企业通过提高售价来提高利润的目标很难实现,那么降低成本成了主要的途径,而降低成本的关键在制造环节。由此可见,制造业企业必须在成本管控方面下大功夫,而管控的手段跟成本核算的方法选择和基础数据的提供有密切的关系。选择合适的核算方法,提供准确的基础数据,最终提出切实可行的管控方案,是做好管控的必要前提。
一、制造业企业成本核算与管控的理论概述
成本核算方法主要有品种法、分步法、分批法和分类法。品种法是以产品品种为成本计算对象来归集费用、计算产品成本的方法,它是制造企业计算产品成本最基本、最简单的方法,该方法较适合于生产量大、工艺简单、产品单一的企业。分步法是以产品生产步骤和产品品种为成本计算对象,归集和分配费用、计算产品成本的一种方法,该方法较适合于连续性、大批量、多步骤生产的企业,关键在于约当产量的计算。分批法是按照产品批别归集生产费用、计算产品成本的一种方法,它适用于单件、小批量或按订单生产的企业,也叫订单法。分类法是按照产品的类别归集费用,计算该类产品成本,不同品种产品的成本按照一定的方法分配确定,该方法适用于产品品种、规格较多,可以按一定标准予以分类的企业。
虽然成本核算的基本方法就这4类,且每种方法都有一个大致的适用范围,但企业在具体的选用上还要综合考虑管理层的需求及关注重点、基础数据提供的难易程度和准确性等各方面因素。另外,随着企业业务范围和发展规模的扩大,也需要对现用的方法进行相应的调整。
成本管控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项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决策和成本控制等一系列科学管理行为的总称。成本管控一般包括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核算、成本控制、成本分析等。
二、制造业企业成本核算和管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
很多企业对成本核算和管控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相关工作都交由成本会计负责,更没有设立较高层级的成本管控组织,而成本会计本身职位较低,视野不够宽阔,主要精力在数据的收集和核对汇总方面,往往忽视管理,很难主动去分析数据,发现问题,提出可行的管控方案。有些实力较强的企业虽在成本会计之上设有管理会计,但管理会计对制造过程不熟悉,更没有过程管理的经验,提出的方案往往是纯理论或考虑过于简单,实践中很难操作或根本达不到效果,有些方案虽然很好,但在执行中由于缺乏对过程的管控和及时纠错,由基层员工根据自己的理解执行,出现问题和偏差不易发现或发现了也不能得到及时纠正,顺其自然的发展导致最终结果不理想。
(二)核算范围过窄,不够全面
传统的成本核算法基本只考虑3个部分,即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这种方法只是针对产品制造过程,而忽略了产前的准备环节和产后销售环节的费用。产前相关费用主要有BOM设计、供应商的对比选择、现场审核、体系认证、小批量试产的费用、BOM量的调整、试产失败损失等,销售环节主要费用有送样费用、认证和测试费用、客户审厂费用、销售质保金、售后服务费用等。只有将整个生命周期的费用全部考虑进去,才能全面反映成本内容,这样测算出的利润才是相对可靠的,对销售报價、策略制定具有指导意义。
(三)核算方法简单,不能根据企业发展和需要调整核算方法
目前,大多数企业都采用简单的品种法进行成本核算,且分配标准单一,如统一按产量或约当产量分配费用,由于消耗方式的不同,采用单一标准进行分摊, 就无法正确反映产出与消耗之间的关系,从而使产品的成本核算出现误差。应该根据实际,针对不同的费用采用不同的分配方法,如劳保用品按人工工时分配、能源费用按机器工时分配或者其他更细的方法来分配费用。当然,细化的方法要花费更大的人力、物力进行数据的收集,对人员的素质要求也更高,有的企业考虑成本因素,不愿投入更大的物力或精力。
(四)信息化手段落后,不能很好地支持核算需要
随着信息化的普及,大多数制造业企业都使用ERP系统或其他供销存系统来辅助进行成本核算,也有一些生产工艺简单、工序单一的企业通过手工来核算。不管是纯手工方式还是借助软件,都要根据生产过程的变化或存在的问题改进数据模版或取数的方式要求等,从而逐步提高核算水平。很多企业往往考虑成本因素,选择一些版本较低、功能较弱的软件,缺乏拓展性和前瞻性,随着企业的做大做强和业务的多元化,软件功能达不到要求而影响到改进的实施。
三、完善制造业企业成本核算及管控的方法及措施
(一)加强重视,提升成本核算和管控人员的地位,自上而下推动成本管控的落实
将成本会计的岗位提升为主管或定位为管理会计,部门内可指挥相关会计岗位收集复核数据,部门间指导协调相关数据提供岗位的工作,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发现问题、落实方案上来。另外,成立由财务和业务骨干人员组成的成本管控小组,成员包括但不限于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生产主管、大宗材料采购员、工艺定额工程师、设备工程师等,定期召开小组会议,反馈成本相关方面出现的问题,寻求解决方案。每月出具一份成本管控报告,总结经验,列举效果。在方案的实施中,要制定相应的奖惩机制,将成本管控的效果和相关部门或人员的绩效工资挂钩,有责任、有考核,才能保证落实效果。 (二)拓宽成本核算的思路,从传统的制造过程核算向生命全周期过程核算转换
要从产前环节的BOM设计开始,将对供应商的现场审核、小批量试产的费用、试产失败的损失及产后销售环节的送样费用、认证和测试费用、客户审厂费用、售后服务费用等各项费用都考虑进去,尤其是在新产品的开发定价方面。另外,在材料的耗用上还要考虑过期物料的损失。对于知识产权类的在用无形资产,也可以按照公允价值分摊到成本中去,使成本内容更加全面。这样测算出的成本对外部报价的最终定价才有指导意义。
(三)不断进取,寻找最佳成本核算方法,如从简单的品种法向分批法转换
如今的制造企业变化很大,在成本核算方法的选取上要适应企业的发展,根据需要进行调整,从简单的方法向更精准的方法迈进。目前,个性化的需求越来越受到重视,很多企业走上差异化发展道路,根据客户需要量身定做产品,使得生产向小批量、多品种的订单性生产发展,这种情况下,选用分批法就更为合适。另外,在分步法中约当产量的计算上,不同规格的产品用什么标准来计算约当产量,也要根据制造过程和基础数据的分析来改进。
(四)加大信息化投入,为成本核算提供有力保障
在信息化系统的选择方面,要有前瞻性和冗余性。在系统选择上要考虑至少5年的发展情况和冗余,不能仅仅满足于目前的需求,同时还要考虑可拓展性,优先考虑新版本。或许有的功能目前还用不到或目前的管理水平还不需要,但2年后可能就有需要,另外对于已经上了系统且现有系统已不能满足要求的企业,可通过暂时的增加系统外手工数据加工等方式满足目前的需求,但从长远来看,必须升级系统版本或重新选择新的系统。在后续信息化系统应用中,还要关注系统操作人员的稳定性,健全关键操作岗位责任制和激励考核机制,保证数据录入的准确性、完整性。
四、結语
制造业企业要结合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核算方法,并随着业务的变化和管理的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以全面反映真实成本,为日常经营决策及新产品定价提供依据。另外,要跟随时代的发展,升级或引进先进的信息化软件,为成本核算提供基础保障。
(作者单位为天臣新能源<渭南>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张凯迪.加强制造业企业成本核算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4):41-43.
[2] 邹宁.刍议制造业企业成本核算与管理[J].经济师,2016(12):129-130.
[3] 葛倩.我国制造业企业成本核算和管理现状分析[J].财会学习,2016(10):123.
[4] 郭玲.浅析制造业企业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17(11):55-5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0323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