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校企对接系统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苏志刚

  今天我的题目是“校企对接,系统培养高端技能型陈才”,这个题目是鲁部长定的,“高端”在哪里?我们的出路在哪里?
  一、市场需求与高端技能型人才
  高端技能型人才首先瞄准的是要适应产业升级,这是新概念,特别是一些新技术、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需要,在高端技术领域岗位工作的人才,也是行业企业不可或缺的人才。我自己罗列了一下,因为没有正确定义,也没有理论上的定义,可能有几个特征,有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有较强的现场管理能力,实际上是复合型人才。现在很多工科专业增加了一个课程是过程管理或者质量管理,实际上是增强学生既会做又有管理的能力,还要有创新意识,或者有高端的职业资格证书,很多证书一看到就知道这是高端人才,再一个特征就是较高的薪资水平这也是一个标志,一毕业就是三千、四千、五千、八千,这样的人才就是高端人才了,可能有这样一些特征,当然可能还有很多,几乎今天在座的所有学校都有这样的经验。
  经济全球化以后会导致国际竞争的本土化,很多外资企业都到本土。本土竞争的国际化,我们所有合作的企业,它的产品可能就是销往全世界,所以这会大大推动企业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的步伐。这两天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召开,如何实现三大转变,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美国高端制造业正悄悄从中国撤离,奥巴马政府面临很大的就业压力,把很多企业悄悄的在撤离,这是金融危机后的非常大挑战,所以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如何更具有含金量,核心技术。从经济大国变成经济强国,从低端制造到高端制造。如何解决这三大转变,固然需要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但70%以上需要高端技能型人才。
  高端技能人才十分缺乏。像宁波、浙江,90%以上的民营企业,80%以上的企业对招聘员工的要求是技术熟练,而中国民营企业大部分处于产业链中低端环节,80%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和十年比,农工民的比例仍然有70%,具有职业技能的只有20%,劳动力素质非常弱。今天上午的三个学校是长三角的,实际上这样地区的一大批面临转移,要么转移到内陆,要么转移到东南亚国家。要生存就要拥有高端技能人才,否则在长三角、珠三角地区获得生存越来越困难。所以我们面临的目标是如何培养更多高端技能型人才,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课题。
  二、校企对接,系统培养的实践
  介绍一些我们的做法,三个做法:
  1 专业与产业对接。我们学校原来没有这个专业,现在开始很明确的搞装备机电方向,针对这个要求我们把专业和产业所需要的人才规格,专业要求对接起来。制定了有行业协会参与的机电装备制造业人才标准或者说是海天标准,它的岗位能力要求、职业能力、等级评价,从初级工到高级工,根据学生的情况分别对接目标,再就是核心能力培养,还有海天证书的考核与发放。是一个系统的设计。
  2 专业教学内容与企业岗位技能要求对接。因为很多岗位知识技能要求,放在课程体系当中。有企业的高工参与制定方案,他们和我们的老师一起共同实施制定教学内容。
  3 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我们学校的校园里看到的设备绝对不是一流的,但是有几个设备很有意思的,就是有企业拿过来的,企业拿过来的设备,我们用了之后,然后再到企业现场再去实行教学。也就是校内教学过程到生产过程全程对接。我们高职的前两年就已经实现了生产工艺包括基本工作的内容,而且它的设备放在我这里是会变动,随着它的生产要求提高,它的设备要有调整,要不断地把最前沿的设备放过来,但是我不要它的产权。
  4 学校的导师和企业的师傅对接,所谓的“双师结构”,这也是很多高职院校一直困惑的事情,双师素质,现在更强调的是双师结构,这个难度很大,教务处会有很大的难题,因为这样的老师在学校里很难固化,他有很多生产任务,所以和他对接,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学校里的老师和企业里的老师分工协作,共同实施,试行现代学徒制,这是下一步要强化的机制。
  5 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从事特定的工作内容,必须要遵守相应职业规范和标准,我们课程当中融入职业标准,很多学校课程改革觉得素质不够加了素质课程,职业道德加入职业道德课程,实际上很多的课程其实是要融入在专业课程里面,融入在职业标准里面,这样的教学是有意思的,否则老师教专业和教素质就脱离。
  6 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我们的学生实现“双证融合”,获得高级资格证书的比例逐年提升。海天这样的企业还有自己的行业证书,拿到他行业证书的人,在他行业里面就业就有优势。
  7 资源共享。这两年,2006年以后,我们的教授能够帮它一起搞研发,共同参与研发之后,我们可以提供它高端培训,像这种资源共享,使这样的合作越来越可持续。原来它的研发找石油化工大学,它的技能人才找我们,现在我们开始慢慢在跟他对接,把高端研发也和我们的合作结合起来,探索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通过这样培养,我们的毕业生在海天集团本部有693人,分布在注塑机、数控机床、伺服驱动与电机三个产业领域的设计、生产、销售、技术支持和服务各个岗位。80%以上成为相关岗位的技术骨干。学生成为海天集团首选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根据企业要求我们还有一种课程“电机工程专业”,我们和香港合作获得了国际证书,这样的学生分到它的企业,有海天,也有其他企业,他们一进去就能够成为高薪聘用的人才,比如几个班毕业的学生起薪在五千以上。现在宁波地区有些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是三本,这样的学生要进入海天就业还不容易。上个月宁波搞了民办教育的论坛,一个苏州工业园区的老师问我,我们的学生按照这样的培养模式培养出来,尽管只有三年,就是在就业竞争力方面不一定输。这样的模式我们已经坚持了十年,从一个班开始,这十年当中我们长期坚持下去。所以海天文化比较在我们学校里面灌输。现在它还捐赠给我们一栋楼,我们专门把机电类集中起来搞了海天学院,80%就为这个行业培养人才。
  第二个是化工专业。通过和外资企业合作,我们又引入到本地,宁波石化,宁波甬化树脂有限公司,宁波天利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我们成立了联合烟酒开发中心、企业工程中心,现在科研项目7项,并实现产业化4项,技术转让2项并新增产值11亿以上,横向科研经费350万元。所以宁波化工科技园区现在也是国家级科技园区当中也有我们活跃的教授博士和研究所在那里。现在我们学校来讲,化工专业每年规模扩大,进来的生源扩大的不大,但是毕业的效果非常好。所以我们找内地的化工类的院校,我们搞两年+一年的合作,帮他们在沿海找工作,也通过我们的合作,我们一起来做。这是到现在为止比较成功的第二个案例。也就是我们学校的两个支柱,机电装备和化工。
  这是近两年的调查,化工专业学生

宗主391人,高级工获取率98%,月工资副操岗位是三千到四千,主操岗位是四千到五千,班组长岗位是五千到七千,个别学生超过八千。像这样的专业,如果按照模块化、订单化,按照现在的系统设计,一年的毕业生就是200人,完全可以成为高端技能型,企业很欢迎。
  我们三校联盟有两个链接,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大家都去过,杭州市政府搞了一个劳动技能中心,五轴的数控设备就有五六台。那天三校联盟,他们校长讲了一句话,即使有那么好的设备,两年下来有些软件跟不上了。我说你再放三年、五年,这样的五轴还有多大的吸引力。说明什么?最先进的设备,永远需要的设备在企业,不在学校里。所以高端技能人才的培养,一定是要借助企业的设备,因为企业的老总比我们院长们睡不着的在哪里,说不定他一夜之间就破产,今天在座的校长我想三五年内不会倒闭,也不会思索这个问题。企业很现实,说不定就倒闭。往往最有竞争力,最有创新力的,最好的、最前沿的东西在企业里,不在学校里。所以它的达利女装学院,推行学历、学力、岗位技能三证书制度。获得“制版师岗位技能证书”的学生可以获得比同岗位更高一级的劳动报酬。企业每年投入100万用于师资队伍建设。我们学校关起门来是培养不出双师型教师的,真正的高水平教师要在企业里培训。这是杭州职业技术学院达利女装学院的案例。
  这是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大家都去过,我们看到很惊讶,它的实训室、研究室有一个特点,所有的实验室都和企业并接,它关注的是“三性”:教学性、生产性、先进性。如果没有这三个性,对于人才培养都是一种缺憾。我们搞了三年三校联盟,每年一个话题,最近我们探索“区域性、高等性、先进性”,按照这样的模式怎么保持强劲的活力,必须保持生产性和先进性。
  第三个案例,管理、技能、素质三位一体,校企联合开发高端技能培训。最近宁波政府买单,我们自己搞了企业职工高级经理管理人才和高端班组长培训,包括北仑港车间班组的培训,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们魏东在那里挂职做副总,现在我们给他们的班组长培训以后他们感慨,他说我们以前找清华、北大搞EMBA培训,收的费很高,来的老师讲课水平很高,但是我们实际应用不高,他们说这次找到了,真的是手把手给我们搞现场培训,我们请的老师是具有20年以上工作经验的老师讲课,他不一定讲的很好。我们和海天合作,你真的到企业参观,不一定讲的好,拿不出学校一样一套一套的东西,但是他们讲实效,讲的对我有用。所以像这样一种培训,我们培训前搞企业调研,量身订做,培训后实施考核,效果非常好。
  这是宁波市交给我的一个任务,宁波服务外包学院,满足宁波将来从制造业向扩大第三产业比例的目标,我们通过东西部合作搭建一个平台,借助一些企业搞培训。我们培训什么呢?联合企业开发物流类服务外包人才培训课程。宁波国际物流股份发展有限公司,宁波电子口岸、宁波四方物流,这三家公司的管理机构来参与我的服务外包学院,共同搭建培训平台。国际货运代理、企业物流管理、报关、检验、港口物流、岗位技术所有都是他们提供的,不是小看我们学校,我们真弄不出来,他们弄出来东西培训,获得他们的证书,到外包企业就业,还可以拿到商务部的补贴,就是企业有市场经验。我们开始的时候培训,我们还不愿意,我们共同做,现在发现效果非常好。
  我们引进了美联外贸服务有限公司,它在学校里面建课堂,把生产中的外贸跟单、报关、报检、货代、船代,和美联公司合作开发培训课程,把我们国际贸易系、工商管理系等等一些老师和学生,我们共同来实施这个课程,服务外包企业也不能靠我们自己的力量做。如果说职业教育靠校内老师能解决的话,那就又变成传统教育了,因为老师也不是万能的,人不是万能的,学校也不是万能。只有让企业的人来主导,我们共同介入,增加教育性,可能效果真的意想不到。
  第四个方面,搭建教育、孵化、实践三平台,校企联动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在创业园每个地方都有,所有的创业我们必须设一个标准,必须要有企业来带。我认为创业意识的培养,不仅仅是搞公司,有些可以让他参与到公司的管理,变成创业的团队,从创业教育,创业孵化,创业实践三个平台上展开。在我的西校区有170多家企业,50多家是创业型企业,让他们承担带学生创业开发创业课程,我们园区向他买课程,然后共同的来做这个平台的建设。我们建了高端智囊团,包括一些优秀的高端创业人才,然后组成讲师团,顾问团。中青社的王京平到我们那儿以后,问我们你们干嘛。我说我的学生进来两个礼拜不上课的,我让他搞明白,摆脱高考的阴影,你未来想干什么,将来想赚多少工资,将来想成为什么人,帮他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院校的就业质量就是提高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两者是不矛盾的。所以让这些人来带设计课程。
  现在这个园区已经成为宁波市大学生创业园,这是21家单位竞争,我们成功成为宁波市大学生创业园,(图)这些是创业园里公司的行业分布,当然经常在换,也有停业、歇业的状况,大学生创业成功概率协调不是很高,但是不管怎样创业氛围是很好的。
  第五个方面,中高职协调发展,系统培养高技能人才。这是刚才刘国钧学校搞的一种模式,我们在余姚找了一家职教中心,江苏浙江一些中高职院校假如哪一天可以搞五年制,真的可以弄我们后有追兵前有标兵,在夹缝中求生存。我们怎么做的呢?我们主动找到它,因为当地的产业需要升级,在那里建了“洋流学院”,搞了“3+2”对接,我们在当地提出“双核双体”的校企合作模式,包括培养核心职业素质、核心职业技能,坚持产教一体、中高职一体。建四大中心,一个是研发中心,这就是高职,没有技术开发中心,高在哪里,我们高在有技术开发,二是设计中心,特别是余姚的小家电、模具。制造中心,培训中心。带动整个余姚地区的中职教育的发展,满足地方经济转型提升对人才的需求。为未来五年生源下降已经做了铺垫,到2015年以后,中职生源数还要削减一半,所以五年后高职走向何方?会不会有20%的高职倒闭,找不到生源或者被兼并,在可预期的范围内,五年内高职生源下降一半。我们找到这样的合作方,这样我们有自己本部的高职,还有合作的高职,这或许是一条出路。
  三、制度建设,确保可持续发展
  光校长和总经理之间的对接是不够的,制度太重要。宁波有一个校企合作促进条例,现在鲁昕部长在推动准备搞整个国家的条例,学校关键是制定实施细则。我们的实施细则对学院各个系开展校企合作,从经费到教师到合作模式做了细致规定,我们要探索产教共同体,是共同发展的目标。举两个例子,比如第五条规定“每个专业要三到五家紧密型合作企业。全程参与,企业必须在行业中有较高知名度。第十三条,设

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专项资金。建立稳定的培养基地,是企业找到我们,又是海天,海天未来的发展战略是德国、巴西、越南建立研发与生产工厂,它需要一批具有国际化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到各地进行设备安装、调试、维护维修和技术服务。它设计建立海天国际班,培养一支综合素质高,专业技能强的国际化专业技术队伍。未来三年,海天集团对我院毕业生的需求有1000多人。我说当然可以,现在楼是海天的,下面设备也旧了,我说要搞可以,但条件是先把你的设备拉进来,放在我的现场,你把老师派过来,我提供场地,你出设备和老师,我不要你的产权,将来你可以搬回去,将来产业变化了,你的设备可以更换,这个基地就稳定了,它也可持续了。因为国际班,我继续和香港职业训练局合作,我们最新聘请的副院长潘秉光,我们院长先国际化了,市政府出面请来了,我们和香港职业训练局、香港理工大学和台湾科技大学我们共同引进机电工程专业证书。所以我们三年里,瞄准海天的国际市场,培养具有国际化的人才。这样培养出来不高端也不现实,一定是高端的。
  第二个制度设计,是把我们的园区打造成为校企深度重合的产业园,现在“郑卫东”同志做这个园区的总经理,把政府的要求和产业的要求结合起来。培育科技创新与软件开发服务产业,外贸出口与产品设计产业、服务外包与文化创意产业,区域大学生创业园。从这四大重点培育科技创新和软件产业,其中科技创新可能引进一批985大学或者个别院士的工作室,和我的教授对接组成科技园,然后再引进一些企业。达到目标是“五个合一”,让企业参与课程设计、参与教学实施、参与教学考核。企业之间和学校深度结合。如果校内园区做不好对接,怎么和外面企业对接。我们的目标是校内企业是深度融合。
  目标是建立一支专兼结合优秀团队,完善项目资源库建设,举办一系一个园区成果展示,我们提出“一系一品”。健全教学工厂制度,专业课程完成校企合作度100%,专业与园区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合作度达到100%,专业教师成立公司化运作的工作室,合作度100%,工作目标达到100%,而不是95%。我们的考核量度是什么?包括企业环境份额、兼职教师份额、企业项目份额,从虚拟到真实,从普通教师到企业教师,从普通教师到实训中心,每年有一个评价体系。
  完善配套政策。现在有一个关于加强校企合作鼓励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若干意见,我们和企业联合考核,所以校企合作最终要实行制度设计,要让它可持续发展,光是校长一个人的激情是不够的,一定要深度的让每个专业有动力做这个事情。
  第三方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除了开展全院教师职教能力与测评,完成课程教学的整体设计与单元设计之外,包括人文、英语、体育都要求按照这个目标来做。所有的课程,你是职业院校的老师必须通过职业测评。设计项目,设计训练内容,每个老师每两年累计要有两个月以上的企业实践,鼓励教师带项目到企业实践。像模具专业提出了863计划,每个教师设计8套模具,专业组编写6种立实理结合校本教材,每个教师掌握3种软件(CAD、CAM、CAE),聘请企业工程师、培训机构的专业培训师、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教授现场教学。我们发现这种教师培养模式非常好,现在推广到每个系,每个系组建专业教师培养计划,每周一到两次,老师你们自己请,企业你们自己找,考核目标考核评价如果通过,所有费用学校出,这样慢慢培养的出来的老师才是双师型的老师。模具专业这个模式现在搞了不到两年,现在模具专业的学生很厉害的,宁波搞了一次技能大赛,我们一等奖都拿过来了,因为现在真实的在企业里开模具,这比原来的做中学又进一步了。
  最后我想用一句话来结束,高端技能人才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校企深度对接,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是经济转型发展的需要,也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6367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