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相关问题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胡庆红
[摘要] 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利用预算对企业内部的整体资源进行控制管理的系统管理工程。它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实施战略目标管理的重要手段。全面预算管理在企业的供应、生产、销售、成本和现金等各方面进行一个整体的统筹预算管理,是一种科学的资源配置方法。本文将具体阐述全面预算管理的内容,从现阶段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相关问题入手,寻求解决我国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相关问题的措施,并从创新层面上探讨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 全面预算管理内容问题对策分析
随着现代经济制度的深入推行和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循环展开,全面预算管理的作用在企业受到了重视,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采用。全面预算管理作为一种综合性的管理系统,对企业的整体具有全面的控制力和约束力。是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企业特别是集团企业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可以提升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例如,铁运公司按照全面预算管理的要求在2008年编制了2009年的预算编制,对企业内部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内容进行了预算编制,并且上报了铁运集团公司预算委员会。在这份预算编制中预期在2009年实现“13520 (运量实现1000万吨;建设3个标准站段;落实5个力的建设;完成2个体育场馆建设项目;实现安全事故零目标)”。预算目标出来以后,企业把基层段、站作为成本费用控制中心,并且将所有费用细分、量化,责任到各个部门,甚至到各个员工,这样的预算管理将企业的成本控制指标分解成无数个成本责任中心,通过这种预算管理,企业在2009年成功完成了预算编制任务,实现了企业利润和价值的最大化。下面我们具体对全面预算管理的相关问题进行探析。
一、全面预算管理的内容和创新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必要性
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内部各级、各部门、全体员工的奋斗目标。是企业科学运用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加强企业管理的有效途径。全面预算管理具体包括业务预算、财务预算、资本支出预算等相关内容。是包含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的一种统筹的预算管理。全面预算管理的流程如下:
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调控―――预算考评
在这四个环节当中,预算编制是基础,是企业内部根据实际的预算目标编制的。在全面预算管理中根据预算目标来规划企业内部的各项资源配置以实现预算目标为目的。预算编制完后送达企业内部的相关职能部门进行预算执行,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各执行部门的主观能动性完成预算目标。预算调控也预算执行的补充部分,是为了更好地完成预算执行服务的。最后,通过预算考评对预算结果进行评价,总结相关经验为以后的预算管理积累经验。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并不仅仅只是企业内部会计、财务管理部门的工作,而是全盘性的管理,现时期企业内部的全面预算管理在推行中遇到了阻力,全面预算管理需要创新改革,也只有通过创新改革才能使全面预算管理建立起完善的内部规章制度,提高企业资金使用效果和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应该是以企业的发展战略为预算导向,创新全面的预算管理体系。对全面预算管理的创新在企业的成本控制和内部控制上是十分必要的。
二、全面预算管理在企业的管理中遇到的问题
随着目标利润―目标成本管理的推广,全面预算管理的作用正在凸显。对于企业而言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在成本控制和目标利润的管理上更趋科学。现时期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值得我们研究。
首先,全面预算管理缺乏明确的企业战略指导。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相对长期的战略目标的具体化管理措施。是围绕企业的长期战略目标来制定的。但是现时期企业对短期利益的追逐而忽视了企业的长期目标,甚至于为了短期的暴力而放弃企业的长期利益,这样就会使得企业的全面预算向短期利益调整,使得短期预算指标与长期的企业战略不相适应,各期编制的预算衔接性差,使得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难以取得预期效果。
其次,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缺乏客观合理性。企业存在的市场环境是多变的。这样企业在制定全面预算管理的目标时要全面认清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市场需求。预算指标要注重客观合理性。企业的预算管理目标不能仅仅依据企业的过去时间段的经营成果来制定,而是在充分考虑未来预期与过去时间段内企业的运行情况客观制定的。
再次,企业的预算管理太过分散,难以形成一个整合体系。现时期很多企业并没有将全面预算管理应用到企业的管理实践当中,使得全面预算管理缺乏完整的预算指标体系。企业的预算管理并没有把企业的销售预算、生产预算、成本费用预算,现金收支预算等纳入到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中来。对于企业整体来说没有将组织经营的各个阶段有机联系在一起。另外,最为企业内部的综合性管理制度,预算管理的信息化程度不够。在预算管理的控制机制设计上难以形成管理层、部门、员工的三级管理机构。同时在全面预算管理当中部门与部门之间缺少一个相互衔接的平台,在许多管理活动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最后,全面预算管理对预算执行阶段缺少考核和激励机制。在进行预算考核时应该以考核结果来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奖惩。在考核过程中不能刻意回避主观方面的原因,造成被考核方过多地强调客观因素对绩效考核的不利。在对预算执行进行考核后必须要有相应的奖惩措施作为支撑,只有科学的奖惩得当才能保证以后的预算管理的执行力度。
三、完善全面预算管理的措施分析
1.制定科学合理的符合企业实际的预算编制目标。对于企业来说不能将预算目标定得太低也不能太高。应该根据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和企业生存环境进行合理编制。同时由于企业存在的市场环境是多变的,因此企业制定的预算目标应该有一定的弹性空间。以满足市场环境发生变化时,企业能够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发展战略。企业的预算管理目标应该是企业长期性的战略目标,合理编制预算是预算管理的一个关键控制点,并且在管理要求中包含预算编制的内容,让企业的各期预算能够很好地衔接起来。
2.编制细化的预算,增强预算编制的可操作性。预算编制是为了更好地进行预算执行。对于企业来说科学地进行预算编制能够为企业的预算执行创造可行性条件。进一步细化的预算责任、指标、制度和费用等,知道分解到企业的每一个员工,让企业内部的所有员工都能明确自身在企业的发展战略中的定位,让他们严格按照预算编制来执行,这样科学细化的预算编制能够避免预算执行中可能遇到的矛盾。在预算的编制和审核过程中,充分交流信息,统一认识。使得各级责任人熟悉业务和定额管理,明确自身的责任和目标,降低企业预算控制难度,使得企业的预算编制能够尽可能接近实际的运行状况。
3.建立客观公正的考核制度。对于企业内部员工来说适当的激励措施能够激发他们工作的热情。在全面预算管理的时间中,要建立员工的参与意识,尽可能满足员工的实际需求,注重对员工的激励,推行预算管理的责任化和自主化。对于预算的执行结果必须与部门的绩效考核挂钩,要让企业整体为实现企业的整体战略思想共同努力。要避免在预算控制中的人为控制因素,激励员工为企业的预算目标努力做好自身工作。业绩考核要与预算管理结合起来,要注重预算执行过程,也要注重预算管理的结果。在企业内部建立起一套真正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
四、创新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对策
1.在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上要以企业的发展战略为预算导向,创新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企业的发展战略是企业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的整体目标,因此全面预算管理必须以企业的发展战略为导向,通过预算管理更好地为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服务。可以说没有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也就没有了方向感,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在实行全面预算管理的工作中,企业的全体员工都应该参与到玉泉管理中来,通过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编制的预算,建立相互关联的预算执行机构,责任到部门,细分责任到个人,在这其中预算管理体系应该包括预算管理领导机构和预算执行机构,二者之间的相互配合是全面预算管理顺利进行的保证。
2.创新企业的全面管理制度,强调动态化的管理过程,提高预算管理的灵活性。企业建立全面预算管理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进行企业的经营活动,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但是企业经营环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样就要求企业的预算管理也在一个动态变化的范畴之内,不能将企业的预算管理固化,使得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脱离实际,违背企业的经营方针。但是全面预算管理也不能随意改变,要建立一个动态的相对稳定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
3.建立创新型企业文化,强化预算监督。良好的企业文化对于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来说是重要的保证。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应该是建立在企业文化之上的,创新全面预算管理就必须要对企业的文化进行创新,在这种基础上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可以让员工对全面预算管理有一个深刻的认识。也只有建立在企业文化背景下的全面预算管理才能保证其长久性和有效性。同时,企业内部审计监督也是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内部审计对于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有着监督的作用,但是在另一种层面上内部审计对企业的财务管理也是一种促进。内部审计对企业的预算管理进行有效的审计监督,确保全面预算管理的有效运行。建立创新型的企业文化可以让员工主动接受全面预算管理,保证全面预算管理的执行力度。
参考文献:
[1]孙丽红,张亮.企业集团发展不同时期的预算管理的模式选择.商业经济,2005;12
[2]周润书.企业全面预算管理问题研究 .生产力研究 ,2008年第10期
[3]李桂兰,莫利加.我国集团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探讨.商场现代化,2008年3月下旬刊
[4]于学刚.完善全面预算管理 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商业经济,2005年第4期
[5]董苡苡.创新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必要性及对策研究.管理观察,2010年5月下旬刊
[6]兰州石化公司工会 .实行全面预算管理保证经费正确使用. 中国工会会计, 2010年6月
[7]黄慧芳.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加快企业管理创新.大理学院学报,2005年4月
[8]何学银.浅议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编制与管理创新.冶金财会, 2004年2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508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