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农村信教老年群体现状调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文章以北京市2016年养老设施普查获得的16个区460家养老机构调查数据为样本,针对入住老人的不同类型,分4个方面对老年人入住比率与养老机构医护条件、政府补贴、配套设施和服务、医疗机构收费等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自理老人和半自理及非自理老人的需求差异较大,自理老人对运动休闲活动有需求,对医疗照护没有需求;半自理及非自理老人则需要医疗照护而不需要运动休闲活动。研究显示,由于政府补助和各类优惠政策支持,养老机构的收费不是影响入住率的主要因素。最后针对北京地区的特点,分析了影响养老机构入住率的因素,并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信教群体;社会功能;民间信仰;新农村建设
  研究背景: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全世界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之一,2010年6月10日民政部发布的《2009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显示,到2009年底,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超过1.13亿人,占全国人口的8.5%。根据全国老龄委办公室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底,中国60岁以上(含60岁)老年人口总数达1.85亿,占总人口的13.7%,预计到2025年,老年人口总数将超过3亿,2033年超过4亿,平均每年将增加1000万老年人。《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指出,截止到2053年,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将达到峰值4.87亿,占总人口的34.8%,届时,每3个人中就会有1个60岁以上(含60岁)的老人。而在我国宗教教徒构成中“老年人多,妇女多”是一个明显的特征,在我国老年教徒中老年妇女所占的比重达64.41%,比老年男性高28.8%,是老年男性的1.8倍。
  研究意义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随着老年群体需求由生存型转向发展型,老年人需求呈现多样化趋势,老年人开始关注自身价值、生活意义、社会参与和存在形式等的重要意义。而当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老年群体特别是老年妇女的弱势地位更加突出,导致老年群体难以抵御老年风险,文章通过梳理老年人相关理论研究,运用社会学、人口学等相关理论知识,同时吸取国内外理论和研究成果,以陕西省咸阳市永寿县信教老年群体为例探索我国农村信教老年群体现状,在分析其信教原因、信教影响的基础上提出相关对策。
  一、信教群体现状
  随着乡村振兴事业的蓬勃发展,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民的物质生活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但是很多农民的精神生活却相对虚无,价值取向的茫然带来了人们普遍的精神困惑和与之相伴而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宗教得以在农村迅速传播,部分地区出甚至现“宗教热”进一步“升温”的现象,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齐聚宫殿庙宇并把各方神灵当作自己心灵的“避难所”。
  2010年宗教蓝皮书《中国宗教报告》中指出:中国民众信教68.8%是因为自己或家人生病或遭难。城乡一体化发展虽然已使城乡民生保障覆盖面和保障水平不断提高,民生保障体系也日臻完善。但因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体系尤其是农村社保总体上仍处于过于分割的现实格局,从而导致其功能“碎片化”,尤其是农村养老与医保,其所产生的救济效用微乎其微,这就使得农村的弱势群体在应对灾病等风险时力量弱化,从而试图通过宗教救济来缓解困境。
  永寿县位于陕西省中部偏西,咸阳市西北部,辖6镇1街道办157个行政村,总人口20.34万人,总面积889平方公里,2017年全县生产总值73.1亿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27537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9216元,属于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六盘山区域集中连片扶贫开发重点县。
  全县共有佛教、基督教两大宗教。目前,依法批准设立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共25处,其中佛教11处、基督教14处,另有佛教挂靠场所7处,依法登记的民间信仰场所21处。登记在册的教职人员40人,其中佛教5人,基督教35人,信教群众约7000多人,基本形成了“东基”、“西佛”的区域格局。
  在农村“很多人都是以一种民间宗教、甚至巫术的心态对待宗教信仰的”,他们信教的动因多半是因病因灾、生产经营或家庭事业不顺利,希望通过信教能消灾免祸,获得福报,信仰动机具有普遍的浓厚功利性与现实性。这种集现实性与未知性于一体的诉求,实质上是农民对幸福生活的一种预期性与功利性期望,也是风险规避的一种无奈手段。正如有学者所言:“宗教的前提,是意志与能力之间、愿望与获得之间、目的与结果之间、想象与实际之间、思想与存在之间的对立与矛盾”因此,当前农民宗教信仰热这一现象的出现与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农民的现实生活困境和精神状态是密不可分的。
  二、宗教的社會功能
  社会功能是指某一社会子系统或社会现象在维持社会秩序、保护社会系统正常运作方面所具有的影响力,任何一个社会子系统,必须具有为达到促进社会向更好、更完善方向发展的特殊社会功能,否则它将无法在社会系统中存在下去。宗教是人类最古老的文化形式,从产生之日起,它就担当着解释世界、指导人生、提供情感安慰的职责。首先宗教归属使人获得一种认同感和归属感;宗教在社会中的第二个重要作用是宗教帮助建立了维护社会秩序的社会关系体系;宗教在社会中的第三个作用是它具有把社会与超越社会的一种价值联系起来的力量,这与前两个作用是相关的。
  因为社会是由具体的社会成员组成的,而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心理稳定与平衡是我们这个社会系统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之一。宗教所具备的心理调试功能是指它可以为人们提供安全感和某种慰藉,使信教群众可以消除心理上的焦虑与恐慌,可以使人的精神超然于现实,帮人暂时摆脱现世与人生的各种烦恼。但宗教与社会需要的关系决定了宗教正负功能的二重性,农村宗教所具有的对系统或群体的拆解与销蚀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起了愚化信教者的负面影响,由于在很多像永寿这样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落后,人口素质有待提高的地区,群众是很难区分宗教和世俗迷信的界限,所以一些传人此类地区的宗教及宗教活动便具有了一定的迷信色彩,对社会具有潜在的不良作用。   三、信教老年群体信教的原因
  在由中年向老年过渡的时期,老年群体们一方面面临来自家庭的压力、冲突和矛盾,另一方面开始反思个体对生命历程中经历的种种生命事件,这些来自家庭、婚姻、工作、生活以及社会的危机事件对他们的情感世界、价值体系产生了重大影响。风险视角研究者认为,宗教参与跟人们面临的风险、消极事件、疾病、幸福感等有关,很多老年群体由于丧偶、独居、失去劳动能力、慢性病或急性病多发等原因防范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弱,因而往往通过投身宗教活动获得神灵庇佑、达到祈福攘灾的目的。
  城乡一体化发展固然已使得城乡民生保障覆盖面和保障水平不断提高,民生保障体系也日臻完善。但因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体系尤其是农村社保总体上仍处于城乡间过于分割的现实格局,从而导致其功能的“碎片化”,尤其是农村养老与医保所产生的救济作用还有待进一步加强,这就使得农村的老年弱势群体在应对灾病等风险时显得力量不足,从而转身试图通过宗教救济来化解风险。
  农村家庭结构趋于小型化,家庭、社会结构的巨变,城乡人口流动频繁,使得以往传统的大家庭生活模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农村空心化造成大量的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更使代际之间的情感交流逐渐减少。大量老年群体承受着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压力,特别是内心的空虚、心灵的孤独,亟需抚慰。“群体归属感”和“组织感”缺失的他们若得不到及时关注,那么寻求宗教寄托就自然成为其中部分人的选择。宗教是一种共同的信仰,凝聚力极强,它“影响着个人对他们是谁和他们是什么的理解”。宗教用信仰的纽带把信教老年群体们联系在一起,使他们彼此认同,产生许多亲切感,共同的宗教信仰促进了他们之间的交往互动,共同的信仰追求使他们相处和谐并有着永不衰竭的谈话内容。
  能够满足老年群体精神文化需求的文体活动、机构场所不足,大量的农村空巢老人闲暇时间较多、但因为文化程度较低,不容易接受新事物,业余活动较为单调,多为串门、聊天、打牌,干零活等,许多老年人甚至连电视也不看天黑就睡觉,更别提拥有像城里老人那样专业像样的社团、老年活动机构和场所了。
  四、农村宗教的社会影响
  就积极影响看,老年群体参与宗教活动可以促进老人们的社会参与满足他们的社交需求。适量、适度的宗教活动不但可以缓解日常孤独,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提高他们的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而且一些教派信仰并倡导的因果循环理论、勤检节约作风、素食主义习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人生态度,都可以使老年群体乐观洒脱的看待生命历程里的福祸悲喜、荣辱得失,时刻保持健康良好的身体和精神状态。
  就消极影响来看,在宗教信仰的农民队伍当中,一些群众尤其是中老年群众由于过分膜拜神灵,逃避现实,将一切意愿都寄于神灵,缺乏锐意进取和勇于拼搏的精神。在乡村振兴事业中,这种消极的满足感必将会不断地磨灭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使其无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而且若大量信教群体满足现状盲目参加宗教活动、势必会影响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阻碍市场经济健康发展。那些认为邻居、亲朋信教可以保平安,自己也便去信奉的人,那些将宗教和迷信混为一谈,将神鬼和先祖置于一起的荒谬想法,必定使治病型、消灾型、寄托型和跟风型的封建迷信活动成风,科学、文明的乡风、民风难以形成。
  五、如何规范引导农村信教老年群体的健康合法宗教活动
  继续建立健全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为基础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针对老年群体因病、因灾和因祸转而信教的现象,应按照“城乡一体、全面覆盖”的思路,从制度层面建立完善覆盖城乡的就业、养老、医疗等民生保障体系,避免农民因病、因灾生活无着而陷入盲目崇拜的信仰误区。另外,应健全针对农村特殊群体如留守儿童、妇女、空巢老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服务体系和服务保障制度,重点围绕农村“留守人员的基本生活保障、教育、就业、卫生健康、思想情感等方面实施有效的关爱服务”。
  大力加强农村社区和服务型基层组织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政府逐渐从农村公共服和民众公共生活等领域的退出,而调查区域永寿县又属于劳务输出和人口流出大县,大量农村社区出现了“空心化”现象,部分老年群体开始对组织化的生活和社群间的互动产生强烈的需求。所以我们要积极培育能够适应农村发展、丰富多样、功能各异的各类老年社区组织,并且要因地制宜,选择合适时机,把村民们组织起来举办健康文明、高雅祥和一些文化活动,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
  农村公共文化供给缺乏,也是宗教活动迅速擴张、乱象丛生的一个原因,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需要先进文化的引领。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可以依靠政府和民间力量共同支持,也可以借助传统文化形式,推陈出新、古为今用,使农村社区回归优秀文化传统。
  宗教管理机构要规范农村宗教活动,对不符合国家规定的宗教场所、传教人员,要依法进行教育劝停,屡教不改的要采取其他有力措施使其逐渐走向规范。社会学家杨庆壁认为,在中国”世俗政权从来没有失去过对宗教的支配地位,”所以宗教管理部门应对封建迷信活动或者借宗教之名的敛财行为要坚决制止,对开展邪教或者反动活动的要迅速依法处置,对借宗教之名搞政治活动的要坚决打击并依法取缔。只有使信教老年群体分清它们间的区别,健康的信仰、正确的信仰才能重新占领农村老年群体精神信仰的高地。
  参考文献
  [1]黄毅,佟晓光.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21).
  [2]斯特朗著,徐钧尧,钱道儒等译.宗教生活论[M].今日中国出版社,1992:315.
  [3][美]贝格尔著,高师宁译砷圣的帷幕——宗教社会学理论之要素[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33.
  [4]李韧.老年人社会参与的意义[J].学术探索,2006(05):26-2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47388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