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比较体育学方法论的相关问题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学界近年来对比较体育学研究方法论的问题缺乏必要的讨论。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比较体育学研究方法论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可比较性、跨文化性与跨学科性是比较体育学研究的3大特点。比较体育学研究具有创造知识价值与政策参考价值,形成了宏观与微观研究并重的研究取向。其分析层面不断拓宽,强调研究对象和数据及资料的可比性。横向比较法、纵向比较法与因素分析法是比较体育学研究的特色方法。比较体育学的研究方法应针对不同的具体研究问题选取适宜的研究方法。比较体育学是否具有独立的学科地位和存在价值,不能取决于它是否具有独立的、特有的研究方法,而其研究领域、范畴及理论视角,才是其作为独立分支学科的生命力所在。
  关键词:比较体育;比较方法论;比较体育学;研究领域;研究范畴
  中图分类号:G 80-05          学科代码:040301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re is a lack of necessary discussion about the methodology of comparative physical education research. By using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review,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lated issues of comparative physical education research. Comparative, intercultural and interdisciplinary are the three basic features of comparative physical education research. The research of comparative physical education has the value of creating knowledge and policy reference, and forms the research orientation of paying equal attention to macro and micro research. The continuous expansion of analytical units, the emphasis on the comparability of research objects and data are also issues that need to be paid attention. The methods of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comparison and factor analysis are the characteristic methods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search. The independent discipline status of comparative physical education is not depending on whether it has an independent and unique research method. The research field, category and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are its vitality as an independent branch discipline.
  Keywords:comparative physical education; comparative method; comparative physical education; research field; research category
  在體育人文社会学的研究领域,比较体育学的研究和学科建设一直是重要的议题。就其渊源来说,比较体育研究的历史相当悠久,可以追溯到18世纪[1]。进入20世纪之后,在国际上有关比较体育的研究开始涌现,1929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完成了第1篇比较体育的博士论文,国际上一些院校也开始开设比较体育学的课程。20世纪70年代末,国际性的比较体育研讨会开始举办,随后国际比较体育学会也得以成立[2]。可以说,与体育社会学、体育管理学等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分支学科相比,比较体育学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和影响力。
  我国比较体育学的学科建设与研究则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起步,起初以借鉴别国的研究为主。到90年代中期,我国的比较体育学发展经历了短暂的高潮,出版了不少研究成果,相关研讨会和课程也得到普遍开展。然而,进入21世纪之后,由于各种原因,关于比较体育学的讨论逐渐减少,学界的关注程度也呈现下滑态势。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针对比较体育学的讨论不再激烈,但是具有比较性的体育研究却较为丰富,在学校体育发展、体育体制建设、体育文化阐释、竞技体育发展等各类议题的讨论中,都有不少基于比较视角的研究出现[3]。在这种比较体育研究广泛兴盛,而比较体育学相对式微的情况下,有学者指出我国现今的比较体育研究存在“错误观念预设”,“无目的性比较”“无可比性比较”“非同质性比较”“带偏见性比较”等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4]。而针对比较体育学的基本理论,特别是方法论相关问题缺乏讨论,这是导致以上问题出现的重要原因。同时,比较体育学相关的本科、研究生课程(例如国际体育比较、奥林匹克运动等)缺乏建设,也是比较体育学发展受到限制的原因。基于此背景,本文将结合相关学科,从多角度对比较体育学研究的方法论展开探讨,厘清比较体育学中的一些重点问题,以期加深对比较体育学及其基本问题的认识,为比较体育学的研究实践和课程建设提供参考。   1   比较体育学研究的特点
  根据《辞海》中对方法论问题的解释,方法论指的是针对在某一门具体学科上所采用的研究方式、方法的综合,是适用于研究开展并起指导作用的范畴、原则、理论、方法的总和。比较体育学方法论的问题,关系到比较体育学的学科体系建设,更对研究实践起到指导性的作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本研究将针对方法论涉及的几个基本问题进行分析,从不同角度阐释比较体育学研究中须注意的要点。
  1.1  可比较性
  就学科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而言,可比较性无疑是比较体育学研究具有的核心特点。很多其他研究方法并未把研究对象当作可以比较的事物进行分析。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通常要区分事物,首先就是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对事物的差异性进行鉴别,从而达到认识事物的目的。而在现代意义上的学科分类建立后,比较的方法也开始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并以此为基础演化成为各学科中的分支学科。这种现象在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领域最为普遍,诸如比较文学、比较教育学、比较史学、比较法学、比较哲学等,都逐渐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占据一席之地。这些分支学科,皆以比较的特性作为其学科的基本特点,并将其作为研究视角和研究范式。在这些分支学科中,与比较体育学联系最为紧密的是比较教育学。比较教育学的建立与发展,促进了比较体育学的创立。早期的比较体育学研究者,很多也是比较教育学的研究者。
  从各国学者对比较体育学的定义来看,可比较性也毫无疑问是比较体育学研究的首要特点。本内特认为,比较体育是基于2个以上国家或2种以上社会制度、文化的体育的主要特点及发展过程的比较分析,以期考察他们的异同[5]1-2。斯坦赛森则认为,比较体育是对一定的体育问题进行跨国家或跨文化比较研究的科学领域[5]1-2。西姆迪克认为,比较体育是通过对2个以上国家的体育运动进行比较,分析比较对象的体育计划及各种问题,以揭示比较对象之间的异同点[5]1-2。我国学者普遍认为,比较体育是一门采用比较的方法,对不同国家及其不同时期的体育现象的异同,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以揭示体育发展规律的学科[5]8-10。从定义中可以看出,尽管不同国家或地区学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都强调比较方法在学科研究中应用的核心意义。比较方法有助于在认识比较对象时更好地认识自身,从而达到正确地借鉴的目的。可比较性广泛存在于比较体育学的各类研究中。可以说,研究对象间缺少可比较性,比较体育研究就无法进行,比较体育学的学科建设也就无从谈起。
  1.2  跨文化性
  比较体育学研究的另一个特点是跨文化性。任海[6]认为,比较体育的确切涵义是从跨文化的角度去分析体育现象,其研究的问题相当广泛,并具有不同的层次:既要鉴别不同文化中体育现象的不同点与特性, 又要研究其相同点与共性;既要分析不同体育文化形态的特点、相互影响及其演变与发展,又要分析其在国际体育领域及人类体育发展史中的地位与作用;既要分析体育实践的内容、形式,这些显性文化,又要揭示其内在蕴含的哲学思想、價值观等隐性文化。应该说,比较体育研究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在跨文化的视野下,提升对体育现象阐释的深度与广度。
  同时,比较体育学具有的跨文化性,也是其能独立成为一门子学科的重要原因。“比较体育”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而“体育比较”则是指在体育研究中应用了比较的方法,其含义有所不同。在“比较体育”中,比较意味着在不同的文化参照系中分析体育现象,具有跨文化、语种、国家进行比较的含义,而脱离了这些含义进行的比较研究,则不属于比较体育的范畴。在比较体育学中,“比较”之所以有价值,就在于它能超越研究者自身文化局限性,拓宽思路,从更广阔的视角来认识体育现象,从而更全面、准确地认识比较对象,同时也更深刻地认识自身。这样的比较研究有助于发现新的研究问题,并能对已有研究的不足形成补充。而“体育比较”则没有上述含义,它的特点是在研究中应用了比较的方法[6]。
  比较体育学的跨文化性内涵与人类学的跨文化性内涵异曲同工。人类学认为,文化是人从童年起不断学习得来的,这种过程被称之为“濡化”。文化又是象征的、共享的、整合的,通过理解、欣赏不同社会中文化的多样性,能够深度理解不同社会发展演变的规律[7]。比较体育学研究也是通过对不同国家社会文化的分析,加深对各国体育现象的认识和理解,了解其产生、变化的内在原因,并从更深的层次认识和理解不同国家、社会制度下体育发展的规律。当然,跨文化性也为比较体育学的研究开展带来了挑战,诸如研究者自身认识的局限、语种障碍、资料搜集的困难、研究问题的庞杂等都会影响比较体育学研究的开展[8]。而这些问题还有赖于跨国、跨领域的合作研究来加以解决。
  1.3  跨学科性
  跨学科性也是比较体育学研究具有的一个重要特点。笔者认为,比较体育学属于体育人文社会学的范畴,其研究方法、理论范式、问题意识均受到多个体育人文社会学分支学科的影响,其中影响力最大的当属体育史学与体育社会学。在比较体育学早期的研究中,很多学者是从历史的角度切入,对受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环境等因素影响的体育运动进行了跨国比较,涌现出一些具有比较性质的著作。例如1953年范达伦等著的《世界体育史》、1960年卡尔蒂姆著的《世界运动史》,等等,都从历史的角度比较了各国体育运动的发展历程。此后,《欧洲的体育和娱乐》《世界体育运动》等都是在历史研究的基础上,对各国的体育运动进行了阐述和分析[5]。可以说,在比较体育学早期的研究中,体育史学的研究方法和视角占据了主导地位,为认识和理解各国体育发展的历程和体育现象奠定了基础。
  随着比较体育学的发展,比较体育学研究中又吸纳了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社会学中的2大研究范式,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方法论都在比较体育学的研究中逐渐得到应用。定量分析,有助于对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体育现象以量化指标形式进行比较分析,并有利于进行较大规模的社会调查。定性分析则更侧重于对体育现象中的个案进行微观分析,有助于对不同国家或地区体育现象产生的原因与内在价值进行阐释和理解。例如:民族志等方法,能使研究者更直接地接触研究对象,并更深入地认识和理解体育现象。这2种社会学研究方法,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深研究者对研究对象的认识深度和拓展对研究对象的认识广度,并有助于研究者对研究对象当前的体育发展状况、影响因素等进行深入分析。例如,本内特、霍伟尔等的《比较体育》就是运用社会学研究方法对35个国家的体育现象进行了比较分析,是比较体育学领域较为系统和具有影响力的著作之一。   随着比较体育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体育法、体育管理、体育经济、体育新闻等领域开始进入比较体育学研究的范畴,诸如法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研究视角与方法也逐渐被借鉴与应用[9]。同时,比较体育学的跨学科性使得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比较体育研究中,体现出方法运用上的综合性和多样性。而比较体育学中很多研究并不是静态和短时间的,而是需要长时间的追踪研究。总之,随着各个学科的发展,多学科的研究視角和方法不断被比较体育学所吸纳。这不仅体现出比较体育学具有的跨学科性,更为该分支学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   比较体育学研究的价值取向
  比较体育学方法论不但涉及到学科的特点,而且涉及与之相关的一些问题和研究的价值取向,例如:为什么比较,有哪些类型的比较,在何种层面上比较,研究对象和资料数据是否具有可比性等。研究目的、类型、分析层面、可比性等问题是比较体育学方法论的重点部分。
  2.1  研究目的
  关于比较体育学的研究目的,主要有2种不同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比较体育学应是一种理论研究,比较的目的主要在于发现新知识。例如,本内特[10]认为,比较体育学可以被认为是体育学的亚学科,比较体育学研究者需要做出一些必要的自我牺牲,来获得本领域中可接受的、唯一的、有用的知识。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比较体育学研究的价值在于应用性,主要是为体育事业发展提供依据。熊斗寅认为,比较体育是一门应用学科,它对宏观决策、体制改革、教学训练和体育科研均能提供别国的经验[11]。严精华也认为,比较体育学旨在探索体育问题的发展趋势和一般规律,以作为促进本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可借鉴的一门实用性体育学科[12]。
  无论以何种体育现象作为比较对象,也不论从何种角度比较体育现象,主要目的都是出于增长知识和指导实践。然而,这两者的观点其实并不相互冲突。有不少比较体育学的研究认为,比较体育学的研究既是为了认识体育现象、发现新知识,同时也能够为改进体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比较体育学方法论具有的特点有助于研究者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待体育现象与体育问题,从而更好地指导体育实践。王广虎认为,比较体育学的研究不仅是一种理论上的“可能性”研究,更是一种实践中的“可行性”研究[13]。张争鸣认为,现代体育的发展与比较体育学的发展是相互的,没有比较体育学的学科建设,就不能以新的理论来促进体育实践的发展[14]。
  2.2  研究类型
  比较体育学的研究类型可以分为2种。
   一种是微观的针对研究主题的研究,一般是选择2个或以上比较对象的体育制度、体育现象进行比较,研究它们在某一主题方面的相似性与差异性,从中提炼启示。这种研究类型在比较体育学的研究中占多数,其优势在于比较的对象相对明确,探讨的内容也相对集中,可以针对问题展开深入分析。例如,针对不同学校、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的各项管理制度,以及体育产业、体育法学、体育文化等领域的具体问题的分析,都属于这种类型的研究,这在我国的比较体育学研究中最为常见。
  另一种研究类型则是在对不同国家或比较对象的体育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后,对其内在规律、发展趋势与主要特点进行概括提炼。这种研究类型属于宏观性研究,需要研究者具有相当的知识储备,并且此类型研究大多数是在比较体育学发展的早期出现的。例如,在20世纪70年代,吴文忠编撰的比较体育文献中包括各国体育制度与体育现状分析。全书在分析每个国家的体育状况的基础上再进行综合性比较研究[15]。虽然难度较大,但这一研究类型的优点在于:一是能够从整体的研究视野进行综合性分析,站在宏观角度看待体育现象;二是能够超越“体育本位”思维来分析问题,突破以体育为本位认识问题的局限性。
  2.3  分析层面
  分析层面同样是比较体育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以往的比较体育学研究通常从国家层面上进行。社会科学往往是围绕着国家这个中轴运转的[16]。各国对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管理的主体是各国政府,国家是国际交往和各项制度建立的基础,在这一层面上的资料和数据较易获得,并且国家具有独立性;因此,基于国家层面的比较体育研究最为普遍。
  然而,随着国际体育赛事的发展,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逐渐增多,研究者对各国的体育制度和体育现象的信息获取也从相对封闭状态逐渐有了更多的途径。而有一些国家各个地区间的差异性也非常大,地区间差异性也需比较分析。在这一背景下,比较体育学不仅需要以国家为分析层面展开研究,也需要其他层面的比较,例如,国家内部各地区之间的比较研究。
  对于不同分析层面而言,比较教育学中贝磊和托马斯提出的研究模型对分析层面具有启示意义。贝磊和托马斯在对大量比较教育文献分析后,论述了不同分析层面对于理解和阐释教育现象的意义和局限性。在此基础上,他们提出了一个三维比较教育的多层次研究模型,其中:3个维度分别包括地理/地域(例如大洲、国家、地区)、非地域人口学特征(例如年龄、性别)及教育与社会的各个方面(例如不同的教育背景、管理制度等)[17]。这3个维度基本涉及了比较教育的各种问题,而且每个维度都可以再细化成不同的层面,成为比较教育研究的分析层面。这对比较体育学具有借鉴意义,可以从这3个维度进行不同层面的比较研究。
  2.4  研究对象、数据及资料的可比性
  比较体育学研究的另一重要问题就是研究对象的可比性。衡量可比性的标准主要涉及到2个方面,分别是研究对象的可比性和资料数据的可比性,其中研究对象的可比性尤为重要。在比较体育学的研究中,比较对象的选取,一般应遵循同等类型的研究问题,其重要的前提是要保证比较对象内涵的一致性和外延的对等性。如果对没有可比性的研究对象进行比较,就很难获得正确和科学的结论。例如,如果将英国的私立精英公学与美国由税收维持的公立学校视为同类研究对象进行比较就会出现问题。再如如果将体质与体能的概念对等起来进行比较,势必会影响研究结论的严谨性和科学性[4]。   同样,收集的研究资料和数据如果缺乏可比性也会影响研究的开展。例如定量分析数据和定性分析资料不具有可比性,一般来说,由于研究范式存在差异,定量分析的各项数据资料与定性分析的访谈资料进行直接对比,其可比性必须要得到审慎的思考与验证。而即便是同类型的研究资料和数据,在比较时也需要分辨其是否条件对等、概念内涵一致,并存在足够的同质性与可比性。
  3   比较体育学方法论中的特色方法
  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很多研究方法的运用是相通和可互相借鉴的,例如:定量分析中使用的问卷调查法、体育统计法;定性分析中的访谈法等。以下只针对比较体育学研究中常用的特色方法进行分析,厘清其主要特点和应用要点。
  3.1  横向比较法
  横向比较法也可称为水平比较法,它是一种把2个或以上国家或比较对象的同类型体育现象进行比较的研究方法,在比较体育学的研究中较为多见,常用在当代体育发展现状研究中。横向比较法应用要点是,进行比较的体育现象需要处在同一历史阶段中,具有共时性特点。一般来说,横向比较法多针对具体的问题与现象,并需要经历几个研究阶段与程序,包括描述、解释、并列、类比等。只有先对每一个研究对象的具体状况进行全面地、深入地分析,才能够将这些研究对象进行比较,分辨其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而提炼启示。例如我国比较体育学研究经常针对学校体育、竞技体育等,将我国的学校体育课程、体育管理体制、体育文化等方面与其他国家(例如美国、英国、日本)的相关现状进行比较,进而分析其异同。这一研究方法是我国比较体育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在描述部分,重点在于对体育现象进行描述,着重解决“是什么”的问题。在解释部分,则需要运用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视角对体育现象进行深入分析,解决“为什么”的问题。在并列和类比部分,则需要对描述和解释过的体育现象进行分类并加以整理,厘清比较的具体内容。进而确立假说,并进行比较性分析与探讨,从“为什么”逐渐过渡到“怎么做”的层面,最终提炼结论、启示或建议。
  3.2  纵向比较法
  纵向比较法又称垂直比较法,它是一种对同一地域范围内不同历史阶段或不同地域范围内不同历史阶段的体育发展状况与特点进行比较的方法。这种方法强调用歷史的眼光看问题,旨在揭示体育发展的规律,进而达到了解过去、认识现在和指导今后的目的,具有历时性的特点。然而,历时性和时间上的比较非常重要,任何国家的体育现象都会经历一个发生、发展的演变过程。其本质就是体育现象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产物。将比较主要集中在地域方面,而在时间方面很少进行比较,将可能产生单薄的、片面的,很可能是肤浅的结论[18]。
  纵向比较法还可运用叙事分析方法。比较对象的发展历史常由很多事件组合而成,并可以由事件陈述的方式来表达。而陈述事件有助于将各类体育现象的发展脉络表述出来。许多体育现象由事件陈述的方法加以阐释,可以呈现某一现象的特点与发展轨迹。横向比较法与纵向比较法之间并不是相互冲突的。如果能够综合性地使用2种方法,对2个或以上的体育现象同时进行共时性和历时性的比较,将会增强研究的准确性和深刻性。
  3.3  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是从影响因素的角度分析研究不同国家的体育现象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不仅在比较体育学中得到应用,在比较教育学中也较为常见。从社会文化现象角度来看,体育显然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其他社会现象是紧密联系并且相互影响的。因素分析法不仅要分析不同国家的体育现象形成的过程,而且要分析形成的原因。而形成某一体育现象的影响因素则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而这也是因素分析法的核心所在。这种方法与体育社会学研究的一些理论视角较为相似,体育社会学也常把体育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作为分析的重点,例如从社会学角度来看,一个国家的体育事业的发展有助于其在国际社会中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并在外交活动中会具有更大的影响力。可见,体育社会学的研究视角也可以运用在比较体育学的分析中。
  因素分析法应用重点在于:要分析各类因素对体育现象形成产生影响的机制,同时侧重于分析影响体育现象产生和发展的相关变量,并分析体育现象与其他领域之间的联系。只有对影响体育现象的各种因素有所认识,才能更深入地理解和分析不同国家或地区体育现象的异同点,从而把握体育发展规律。如果仅局限在体育基础性学科对体育进行研究,不对社会因素进行分析,那么对体育的认识便会具有片面性。可以说,因素分析法更多针对比较体育学研究中“为什么”层面的问题进行分析,这一方法的应用,强化了比较体育学研究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4   比较体育学方法论的认识误区分析
  方法论的问题是比较体育学发展面临的最紧迫问题[19]。而关于比较体育学的方法论,一直以来存在2种认识误区:1)比较体育学的研究只存在一种单一的科学比较方法;2)比较体育学必须建立自身独有的研究方法,否则便不能称之为一门独立学科。这2种认识误区不仅局限了对比较体育学方法论的正确认知,更对比较体育学的学科建设形成了阻碍。厘清这2种认识偏差,有助于推动比较体育学的发展。
  首先,在比较体育学研究中,各种方法的运用取决于研究的问题。比较体育学研究的范畴包括不同地域和不同时空的体育现象或问题,用单一的某种方法无法进行全面、深入的阐释,况且比较体育学具有跨学科的特性,而跨学科研究又具有独特优势[20];因此,研究者更应从一个或多个学科中吸纳研究方法和理论,从而解决比较体育学研究中遇到的各类问题。换言之,比较体育学的研究方法应针对不同的研究问题选取适宜的研究方法。
  其次,虽然在每一学科的研究中会形成各自特有的研究方法,但是绝对的、孤立的研究方法是不存在的,各种研究方法之间在本质上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其目的都在于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供方法。现代科学研究显示,“问题”是科学认识活动的中心,而且只有“问题”才能决定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15]。如果将方法作为研究的重心,则会导致研究问题被动地适应于研究方法,从而失去客观和科学的研究态度。因此,从这一角度来看,比较体育学是否具有独立的学科地位和存在价值,不能取决于它是否具有独立的、特有的研究方法。比较体育学的研究领域、范畴及理论视角,才是其作为学科的价值所在。   5   结束语
  我国的比较体育学已有近40年的发展, 比较体育学的研究、讨论与学科建设却由热转冷;然而,一个学科的发展需要有各家争鸣,问题的分析需要有充分的论证。本文基于此,就比较体育学方法论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以期丰富和加深对比较体育学的认识。
  就我国比较体育学研究的现状来看,学科的理论建设还不完善,尚需进一步加强。例如,结合国际比较体育学研究发展的现状,借鉴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或理论视角,拓宽研究思路,从多方面促进比较体育学的学科发展。同时,在不同类型高等院校体育学教育中,开设比较体育学课程、编写教材,以及完善学科建设和培养研究人才,这都是比较体育学学科发展的重要基础。比较体育学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依靠个体研究者,还需要有研究群体的壮大和跨国合作研究的进行。而且要开展多层次的课题研究,包括获得各级政府等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埃里克,布罗姆.比较体育的历史与发展:第二届全国比较体育教学研究讲习班学术报告[J].任海,译.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1(3):1.
  [2]  熊斗寅,任海. 比较体育的学科形成和发展[J]. 体育科学, 1988(1):85.
  [3]  蔡治东, 汤际澜, 虞荣娟. 中外体育比较研究知识图谱分析[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15,31(5):50.
  [4]  蔺新茂, 孙思哲. 我国体育比较研究存在的问题分析[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3,36(12):99.
  [5]  比较体育编写组. 比较体育[M]. 成都: 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0.
  [6]  任海. “比較体育”与“体育比较”[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1991, 6(1):44.
  [7]  康拉德.文化人类学:欣赏文化差异[M].周云水,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28-31.
  [8]  任海.“跨文化性”:比较体育的优势与困难[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1991(3):11.
  [9]  高飞, 屈丽蕊. 中国比较体育学学科发展问题的审视与思考[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16,33(3):267.
  [10]  贝内特.比较体育与运动[M] .张争鸣,项四新,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6-37.
  [11]熊斗寅. 试论体育情报研究与比较体育的异同[J]. 体育与科学, 1986(5):4.
  [12]  严精华, 任丽琴. 探索领域中的比较体育学:概念问题[J]. 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2,14(2):196.
  [13]  王广虎, 黎莎. 再论比较体育的学科完备性[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1997, 12(4):50.
  [14]  张争鸣. 现代体育发展与比较体育学科建设:方法论问题浅议[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1992, 7(1):49.
  [15]高飞. 比较体育学科性质流变与发展研究[J]. 体育科学, 2011, 31(4):90.
  [16]  何塞.比较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28-140.
  [17]  蒋凯. 比较教育研究方法的相关问题分析[J]. 教育研究, 2007(4):35.
  [18]  KEEVES J P.Comparative methodology in education [C]//TORESTEN H.The international encylopedia of education(2nd).Oxford:Pergam on Press,1994:950-953.
  [19]  周晓东. 论比较体育的研究方法[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1996, 11(1):86.
  [20]  FREEDSON P.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funding: reaching out- side the boundaries of kinesiology[J]. Quest,2009,61(1):19.
  收稿日期:2018-09-20
  基金项目:北京师范大学青年教师基金项目资助(310422109)。
  第一作者简介:李根(1990—),男,博士,师资博士后,研究方向为体育社会学、体育史与比较体育,E-mail:ligen@bnu.edu.cn。
  作者单位:1.北京师范大学 体育与运动学院,北京10087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48488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