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刻板印象对跨文化交际的文化障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跨文化交际活动不仅涉及到语言层面还涉及到文化要素,由于各个国家不同的传统、价值观念、社会准则、风俗习惯等因素造成的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不可避免。刻板印象的负面影响对文化之间差异性过度敏感的交际者带来误导,形成了文化障碍。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刻板印象;负面影响;文化障碍
  文化背景的不同造成了各民族对于世界的不同理解,诸如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社会规范、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以致于人们在相互交流中产生了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刻板印象也会产生交际障碍:“刻板印象阻碍我们对别人的判断,使我们偏重某些证据的同时又忽略了其它相反的证据(Oatey & Franklin 137)。
  一、刻板印象定义和特点
  刻板印象代表了人们对某一社会群体(民族、性别、社会阶层、宗教等)成员所持有的看法或观念,它是人们思想上对文化的抽象与概括(Scholon&Scholon 167-168)。刻板印象是一群体成员对另一群体成员的普遍持有的看法,刻板印象帮助我们对他人的行为进行准确地预测,它可能是正面的,反之,也可能是负面的(Martin& Nakayama 210)。刻板印象具有稳定性与可变性,它既然被称为“刻板”,就说明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不会轻易改变,会极大程度地影响交流者的心态与行为。
  荷兰人类学家霍夫斯泰德(Hofstede)的文化维度理论把不同国家文化差异归纳为四个基本的维度:个体主义/集体主义、权利距离、男性化社会/女性化社会和避免易变因素的意识。所有的文化差异都可追溯到基本维度中的一个或几个。美国人崇拜个体主义,注重个人能力的发挥。刻板印象在普遍特征中综合归类形成,反映一定程度的真实性 ,具备合理信息,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在中国人眼中,美国人很独立崇尚个人主义就是一种刻板印象。
  二、刻板印象的负面影响
  正面的刻板印象存在积极的作用,负面的刻板印象存在消极的作用,可以使交际者产生认识上的偏差,甚至有可能导致偏见和歧视,其最突出特点就是以 “偏” 盖全,“过度概括(overgeneralization)”和“僵硬性(rigidity)”是其致命缺点。因为它无法体现不同的情境下不同个体的独特性,也不能随时间的推移及时反映文化的变化,最后在跨文化交际中使交际者对对方的交际行为预测不准确,导致交际无法顺利进行。
  刻板印象过度注重于各文化之间的差异,夸大了群体的差异性,忽略了个体的差异性;使我们不能够正确而又客观地看待个体成员,认为群体具备的特征个体也必然会具备,适合群体的同样也适合群体中的个体。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常常有人用定势思维给他人贴上固定的标签,忽视了各民族各群体之间存在的文化共性。
  笔者曾访问过美国一所州立综合性大学,学生生源大部分来自本州。怀着对美国大学生的好奇心,我特意在学校新生入学报到日深入校园进行观察,了解到的实情出乎意料:大学新生一般入住学校宿舍,老生则可以选择租住学校周边公寓。新生入学日学校热闹非凡,开放式的校园周边道路拥堵,校警分散在校园各个主要路口维持交通,通往学生宿舍楼的校道上挤满了各式汽车,车上装满箱子、书箱、甚至冰箱、彩电、微波炉、打印机,看了真让人下一跳。校园内热闹异常,绝大部分学生都有家长陪伴,有的则是全家出动,爸爸妈妈、外公外婆或爷爷奶奶,弟弟妹妹,甚至家里宠物狗也来凑热闹,大队人马浩浩荡荡走在通往新生宿舍楼道上。我不禁感叹:太夸张了吧,把家都搬来了。关于开学报到日的新闻校报上是这样报道的:“新生入学日工作始于周五黎明,塞满学生物品的小型货车排队等候在新生大厅外。新生约一半周五报到入校,另一半预计周六来报到。尽管正式报到时间是周五和周六上午九点至下午四点,但是第一批学生周五上午六点就到了,八点至十一点到达了高峰。学校为此连续两天增派了校警维持交通。”
  美国大学新生报到实例说明:我们不能生硬地套用刻板印象,每个群体有其群体特色,美国人总体是独立的。但是各民族各群体之间存在着文化共性:家庭亲情、恋家是群体共性。中国高校新生开学际的确也很热闹,校园里到处可见送新生来的家长,但像美国高校那样连祖辈和家里宠物狗都来凑热闹的则鲜见。而且常有关于中国学生不独立,大学报到还要父母陪同等诸如此类的报道。但是看到这样出乎意料的场景,笔者禁不住感叹:比起中国大学广受争议的家长“送学”有过之而无不及。我们不能就凭自己看到的现象就得出“美国人并不独立吗!”这样的结论。而事实上,美国大学非常欢迎家长护送孩子到校,因为“上大学”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牌,意味着孩子独立了,而且很多孩子还是第一次去大学所在的城市。
  三、结语
  刻板印象在跨文化交际中无法避免,它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当我们把个体归错群体,错误描述了群体规范,不是仅仅描述群体而是评价群体,或者将个体的特征混同于整个群体的刻板印象,我们就不能基于我们真实的观察和经验来修正,刻板印象就会产生事与愿违的后果”(Adler 79)。
  我们要学会区分刻板刻板印象和柔性刻板印象(Ting-toomey&Chung 167)。刻板印象固执僵化,根深蒂固,人们会拒绝接受与刻板印象相左的看法。而当我们应当有意识地用柔性刻板印象(flexible stereotyping)来归类,力求对刻板印象背后蕴藏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基因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阐释,用跨文化视角去审视不同文化,以开放的态度来接纳别的文化,努力站在别的民族立场上来思考和理解问题,充分了解他国文化,减少负面的刻板印象,最后争取做到良好的文化选择,从对方的思维方式中去理解对方,感受因文化不同性所致的特定工作和交流方式,达到双方的文化认同。
  参考文献
  [1] Oatey,H.and Franklin, P. Intercultural Interaction: 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 to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 Basingstoke ;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2009.
  [2] Scollon,Ron,and Suzanne Wong Scollon (2001)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 Discourse Approach, 2nd ed. (first ed. 1995), Blackwell Publishers, 2001.
  [3] Martin, Judith N. and Nakayama,Thomas K.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Contexts. (6th ed.). The McGraw-Hill Companies. 2013: 210-213.
  [4] 钟小璐.文化定势对第二语言教学的影响及应对措施.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8(01):99-100.
  [5] Adler, N. J.. International Dimensions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5th ed). Eagan,MN: Thomson/South Western,2008:79.
  [6] Ting-Toomey, S. and Chung, L.C.Understand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2nd e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2:167-168.
  作者簡介:杨丽斌(1965-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英语教学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49210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