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贫困大学生发展型资助新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我国现阶段进入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贫困大学生来自贫困家庭,这些贫困家庭大多是落后、扶贫的家庭,而贫困限制大学生的发展。文章探究了发展型资助这一高校资助育人新模式,相对于经济资助,发展型资助更注重贫困大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指导贫困大学生实现家庭脱贫的同时,为小康社会建设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发展型资助;育人
  贫困大学生发展型资助模式的初衷是坚持以人为本,把促进贫困大学生的发展作为目标导向,不仅保障贫困大学生得到更大的资助力度、更优质的资源,而且关注贫困大学生的公共话语权、平等参与权和发展机会;既解决贫困大学生的暂时性困难又注重贫困大学生的多元发展,真正培养了“全面、自由、充分发展的人”,实现了贫困生资助效益的最大化。
  一、贫困大学生发展型资助概述
  (一)贫困大学生的定义
  教财厅〔2016〕6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各地要根据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准以及财力状况等因素,确定本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指导标准。
  因此,我国“贫困大学生”是从经济意义上界定的,是指家庭经济困难,难以支付教育费用以及生活费用不足的大学生。
  (二)发展型资助的定义
  2018年3月,教育部长陈宝生在人民日报发表《进一步加强学生资助工作》,文章指出,学生资助的最终目的在于帮助贫困生成长成才,使他们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和进步的机会。学生资助必须坚持育人导向,将育人作为资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长效机制,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
  由此可见,发展型资助旨在解决贫困大学生的发展需求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创造性地开展资助育人工作,从而发挥资助效益的最大化。
  二、贫困大学生的特点分析
  (一)经济贫困
  家庭收入低是贫困大学生经济贫困的主要原因,其家庭收入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来自经济欠发达的偏远山区或灾区的农村家庭;有的是单亲家庭缺乏经济来源;有的父母有一方因病或残疾导致丧失劳动能力;有的父母双双下岗或单方下岗无固定职业,导致经济困难;有的家中读书的子女多,父母无力负担;有的父母赚钱能力较差,家中又同时又几个小孩读书,入不敷出,等等。
  (二)精神贫困
  (1)强烈的自卑心理。现如今的大学生层次和来源广泛,加上生活方式和经济状况的不同,使得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在价值观、知识储备、能力展现和社交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因此,贫困大学生会产生一种认知偏差,他们觉得自己因为经济贫困受到别人的嘲笑继而滋生自卑感。
  (2)过度的孤僻心理。贫困大学生由于自卑心理显得格外敏感多疑,它们为了逃避在与人交往中产生的心理落差,不断减少与人交流,甚至拒绝交流,这种负面情绪久而久之就形成孤僻心理。这种行为的后果就是,面对开放的大学集体生活中,他们会显得格格不入,看似高冷的外表下却有一颗极度脆弱害怕受伤的心。
  (3)极度缺乏自信心。贫困大学生受到家庭经济条件的影响,往往会产生自卑心理,继而形成孤僻的性格,它们不敢与人交往,害怕遭到别人的嘲笑,在处理事情上左思右想,内心缺乏自信心,渴望成功又害怕失败。
  (三)个人能力发挥受到限制
  一个人缺乏实践,他的个人能力也将无从发挥。相反,一个人没有能力,就无法改变贫困和弱势的命运。因此,“贫穷限制了人的想象”并不是无中生有,他不仅限制了人的思维模式,而且限制了人的能力发展。
  有调查显示,超过2/3的贫困大学生进入社会显示出较为低下的适应能力,特别是在语言表达能力、社交能力、学习能力、创造能力等方面。贫困大学生因为受到原生家庭经济条件的影响,接触到的信息和资源受到限制,加上缺乏自信心和竞争意识,使个人能力的发挥受到很大限制。比如,在班委竞争中因缺乏自信不敢抛头露面,在同伴聚餐时找借口推辞,在社会实践中循规蹈矩缺乏创造性,等等。
  三、发展型资助的多元措施
  (一)家庭的启蒙
  (1)正视家庭的贫困。在面对家庭贫困时,父母应该以身作则,用自己的态度从容面对。有些贫困家庭为了让大学生在学校表现的有“面子”,一昧地满足他们的需求,结果这些贫困大学生觉得父母的给予是天经地义,对家庭没有一丝责任感。因此,不仅要教育贫困大学生正视家庭的贫困,而且要让他们体会到父母辛苦的付出和生活的不易,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更懂得去珍惜和感恩。
  (2)树立改变贫困的信心。贫困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对贫困的无力和自暴自弃。贫困家庭家长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流露出对生活的不满和消极情绪,更不要因为生活条件差而争吵、自暴自弃甚至离异。家长应当树立改变贫困的信心,并用自己积极、乐观的态度去影响他人,用实际行动去鼓励他人。
  (3)学会倾听贫困大学生的心声。大学就是一个小型社会,这里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声音,贫困大学生或多或少会受到学校和同学们的一些影响,自然会产生压力和不适。这时,家长应该理解他们的情绪,适时地选择倾听,待清楚原因后,因势利导开展教育,鼓励孩子树立自信心,用其他方面的成就感减弱物质不足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学校的引导
  (1)建立贫困生档案。我校在开学初就建立贫困生档案,特别是针对大一新生,我校组织专人在暑假期间走访困难家庭,调查家庭经济状况,以免在国家奖助学金评选时因不了解贫困大学生家庭真实情况而漏评、错评。同时,我校每学年对全部贫困大学生进行一次资格复查,通过信件、电话、实地走访、生活消费大数据分析等方式进行核实,纠正认定结果存在的偏差,适时调整,动态管理。   (2)专业教育引导。俗话说“读书改变命运”,特别是贫困家庭,这些家庭的父母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他們希望孩子在大学里掌握一技之长,以此改变家庭的命运,为此他们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因我校是工科院校,在新生入学初就开展学业引导,专业课老师会对选报专业给予讲解、分析及前景规划,特别是针对贫困大学生专门开设学业辅导,引导他们将专业与就业结合,毕业后能凭一技之长改善家庭经济。
  (3)就业指导。“让学生有能力找到工作是学校的责任”,尤其是对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我校从大一开始就开设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两门课,使贫困大学生及早认清就业形式,及早定位就业方向。同时,我校设立就业指导中心,并注重对贫困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指导。除此之外,我校经常性地开展优秀校友见面会、邀请企事业单位HR开展就业指导分析等,帮助贫困大学生了解职场,开拓视野,找清楚自我定位。
  (三)社会的帮扶
  (1)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人富裕起来,也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发展壮大。政府可以引导这些个人或企业开展爱心捐助活动,并建立规范的捐助渠道,形成长效机制。同时,对资助贫困大学生的企业实行相应的税收减免、鼓励受助的毕业生“反哺”社会等,引导全社会参与贫困大学生帮扶行动。
  (2)建立完善的大学生贷款制度,积极发展一般商业性贷款,扩大贷款面,提高贷款额度,同时从贷出和回收两个环节上研究并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贫困大学生贷款体系。
  (3)引导企业设立勤工助学岗位,专门提供给大学三年级以上贫困学生实习,适当提高实习补贴,对于这方面做得好的企业给予奖励和大力表彰。
  (四)辅导员的关爱
  (1)心理疏导。根据贫困大学生的共性心理问题,辅导员应建立“班委-辅导员-家长”为一体的贫困大学生危机预警机制,经常性地开展谈心谈话,关注他们的心理变化,及时疏导他们的心理障碍。与此同时,加强对非贫困大学生的教育,教育他们要有包容之心,不要对贫困大学生心存偏见或歧视。
  (2)鼓励个人能力的发挥。大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有很多展示自己的平台,每个人都可以在这里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梦想。作为辅导员要鼓励贫困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加入学生社团,或安排做一名班级干部,或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或参加学科竞赛等,尽可能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不仅提升他们的自信心,而且会让他们有满满的成就感。
  (3)多给予实践机会。辅导员在开展对贫困生的感恩教育以外,要多给予他们实践的机会,要让贫困生认识到,与其被动地“等、靠、要”,寄希望于别人的给予,不如走出去,主动参加勤工俭学,如教学楼保洁、宿舍值班、校园绿化、校园环卫、阅览室值班、图书资料整理、餐厅服务等,不仅能解决部分经济问题,而且能获得良好的心理体验。
  综上,贫困大学生发展问题,不仅要注重贫困大学生的个体发展特征,而且要注重资助工作的全方面育人效益。这不仅需要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努力营造贫困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我们相信随着社会的进步、党和国家的日益重视,贫困大学生发展问题会找到最佳的解决途径,他们也能从困境中崛起,成为国家的栋梁。
  参考文献
  [1] 夏加力.新形势下高校学生资助模式创新探析[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4):78-80.
  [2] 胡华北.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高校新生入学教育探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4):124-128.
  [3] 罗旋.教育公平与民生问题初探[J].职业时空,2009(12):164-165.
  [4] 莫云仙.发挥资助育人作用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健康成才[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3(05):102-103.
  作者简介:魏帆(1989.09-),女,汉,硕士研究生, 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2085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