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校创新创业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培养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思政教育和创新创业培育是高校稳健发展、持续前行的基石。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通过数据支撑来创新两者的教育成为未来教学研究的重点。文章在此背景下,分析了高校思政课程和创新创业教育现存的问题。通过大数据整合探究两者的内在关联,并运用典型相关性分析创新两者相融合的教学培养模式,为教育体系进一步改革,全方位培养人才提供参考。
  关键词:思政教育;创新创业;典型相关性分析;学科融合
  一、高校创新创业及思政教育结合的重要性
  高校创新创业作为新兴事物,当前在我国受到广泛重视。教育部在《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學生自主创业,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在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塑造学生具有科研能力、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发展历史悠久,从建党初期党在高校学生中进行了普及马克思主义宣传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全面发展思政教育,高等学校思政教育日渐全面化和多元化,这些都为当下的思政教育积累了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
  从我国现状看来,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政教育同样作为第二课堂,两者普遍作为独立个体出现,没有形成整合的培养体系。思政教育发展时间长,发展模式较单一;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时间短,但发展模式多样化。同时,两者都存在相关课程内容设计不合理,理论缺乏实践的共通问题。如能打通两者之间壁垒,将会起到1+1>2的效果。
  二、江浙沪985高校“创新创业”与“思政教育”的教学现状
  (一)江浙沪现有教学模式
  (1)定性分析:两者现有教学体系的模式梳理
  2015 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指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体制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到2020年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投身创业实践的学生显著增加。”
  从机构设置角度,为良好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江浙沪高校均设置了创新创业工作指导部门,或成立创新创业学院作为独立设置的指导部门,或以学生处或招生就业处牵头协调开展工作作为非独立设置指导部门。从师资人员角度,首先,各高校在院校两级均配置创新创业专员。由于创新创业教育具有专业性与综合实践性,江浙沪高校在校内依托第一课堂教学体系开展创新工作,在校外依托企业实习、校地合作等机遇提高高校学子创业实践水平,致力打造“政用产学研”一体化的高效创新创业体系。从资源配置角度,各高校投放大量财力和场地等,打造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的教育体系,同时建立校内外联动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
  在课程思政语境下和“互联网+”大环境下,江浙沪高校思政教育体系也在不断完善。教育部先后发布各类改革思政教育体系的文件,如《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关于培育建设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的通知》,进一步明确思政教学体系创新的方向。各高校课程体系,设立思政课程指导委员会,建立高素质教学团队,构建和建立健全评价体系等。平台构建方面,思政教学不断利用现代化信息教学方式,利用网络平台和自媒体推出各类精品课程。在优化资源配置方面,建立思政教育实践基地,并在以团学工作为代表的第二课堂建设中突出思政育人。
  简要回顾江浙沪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和思政教育体系,两者在师资、机构、资源等方面均有所布局,但两者均在自身体系内部发展,两者之间联系尚未建立。
  (2)定量分析:两者基于问卷调研的成果总结——以沪南两地高校为主
  思政课程与创新创业真实的教学成果往往难以通过表面的成绩来衡量,它需要从学校输出和学生接受两个方面在定性和定量两个维度上共同判定。因此,针对江浙沪现有创新创业及思政教育体系的研究,我们拟定了一份调查问卷,作了进一步详细具体的研究,本次调研共收到41份答案,抽样对象以上海、南京两地高校学生为主,因此,我们重点研究沪南两地高校的创新创业与思政教育体系。
  问卷调研的结果显示出如下几点较为普遍的问题:第一,思政课程教学体系较为完善,但形式较为单一、内容陈旧,缺乏实践性和针对性,课程效果不够理想。第二,创新创业课程效果较好,但优质师资短缺、模式探索不够,缺乏体系化的培养路径,不易很好激发同学的创新灵感;理论缺乏实践,难以与社会建立长有效的合作机制。第三,思政课程与创新创业课程的联系基本尚未建立,缺乏体系化的设计。
  (二)现有成果启示
  全国目前长三角地区对两者的教育教学较为重视,高校虽尚未将两者进行融合教学,但在两者各自的教学中都存在亮点。如复旦大学形策课启发探索性的小组课题报告和校企合作的创新创业学院。交通大学形策课新增添的视频拍摄的作业选项。同济大学新成立的创新创业学院等。各高校都开始将教学重点放在了学科发散融合上,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成果中所反映出的思想有以下三个趋势:更加注重理解国家政策和解决实际问题,更加注重个性化的培养,以及更加注重资源的交互整合,高效优质地提升教学质量。
  三、思政课程和创新创业联合培养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一)思政课程和创新创业结合的原理
  在对思政课程和创新创业教学的辨析和探索中,“单调枯燥”、“缺乏实际和资源”等问题成为了共识。特此,我们提出一种创新性的两者联合培养模式及成效评估方式。   该模式基于大数据背景,基于知识共享理论模型的基础而对学生进行个体差异化培育。通过典型相关性分析,量化思政教育和创新创业教学的内在关联,构建学生三级评价的模型。并检验方法的合理性和成果评价指标的客观性。最后定性分析,为进一步优化培育模式提供参考意见。
  四个步骤依次为:思政和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因素数据提取与整合,两组数据典型相关性的分析,思政课程与创新创业联合培养模型构建,三级评教模式指标的设定与评判。
  (1)思政和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因素数据提取与整合
  建立两者的相关性模型,首先需要有两者可量化的因素作为联系的支撑与桥梁。课程能力因子的获得我们主要通过对国家政策指示以及各类相关参考文献的爬虫数据, 列出高频词汇。下面以创新创业相关数据的获取为例进行论述。
  通过数据分析,最终筛选出主流观点对于创新创业必备的5个维度:创新感知力,基础知识与技能,知识学习与迁移转化能力,执行力以及协调合作能力5个因素构成5维线性向量空间。创新创业基本构成要素内涵,如图1所示。
  图1 创新创业基本构成要素
  同理,我们可以得到形策课程的三个基本构成要素:正确的思想和家国情怀,基础知识储备,以及社会责任感。为了确保下述分析的正确性,我们需要对初步得到的两组因素进行组内因素Minkowsky相关性检验。验证结果为选出的两组向量各基向量之间线性无关,即因子相互间不存在干扰、重复,因子选取较为合理。因此可以分别得到创新创业能力的向量空间的一组基向量,以及形策水平的向量空间的一组基向量。
  (2)典型相关性分析
  本节主要通过矩阵和SPSS结合法来进行典型相关分析。首先对数据提取出典型变量,典型变量是对数据信息的浓缩提取,通常为2~5个之间。提取完成后,使用SPSS分別分析典型变量与数组1或者数组2之间的数学关系,得到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情况。
  采用形策课程3维基本构成要素和创新创业5维基本构成要素来进行两者相关性的分析。其中,设形策课程组为X,则X1:正确的思想和家国情怀,X2: 基础知识的储备,X3: 社会责任感。设创新创业课程组为Y,则Y1: 创新感知,Y2: 基础知识与技能,Y3: 知识学习与迁移转化能力,Y4:执行力,Y5:协调合作能力。采取抽样方法,样本为同济学生成绩库中10位学校历届在形策课程和创新创业中均表现非常优异的学生,运用专家评价法,邀请专家为8个维度的能力水平分别打分,窥察其需8个维度能力水平及分布情况。满分10分,分数区间0.5分,结果如表1:
  通过SPSS得出相关性矩阵,并进行分析。典型相关系数及显著性检验,如表2,表3。第一典型相关系数为0.995,第二典型相关系数为0.772,第三典型相关系数为0.594。由于此处的典型相关系数是从样本数据算得的,需要进行总体系数是否为0的假设检验。根据Bartlett的x2检验,上图第一对典型变量的典型相关系数sig值P=0.032<0.05,第二行sig值P=0.644>0.05,在α=0.05的情况下,第一对典型变量间呈现典型相关性。
  (2)典型变量的系数——思政水平、创新创业能力变量,如表4,表5。
  由上,在第一对典型变量中,由于X2(基础知识的储备),Y1(创新感知),和Y2(基础知识与技能)三者相较于其他,系数较大。由此可以看出三者之间有较大的关联性,即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离不开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知识储备,同时学科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也很重要。但该方法不能表明其余因素不重要,仅说明相互间关联度较小,其在后续的教学中仍需予以重视。
  (3)思政课程与创新创业联合培养模型构建
  由上述计算得出的“基础知识的储备”、“创新感知”和“基础知识与技能”三个维度进行联合培养模式的构建。形策课程的基础知识储备不仅涵盖需记忆的政治历史要点,还包括世情、国情,及国家重大公告或方针政策的了解。创新感知力则是对新事物的敏感程度和探索的欲望。而学科类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储备则是专业的常识、知识与技能。通过相关国家情势、政策的解读,让同学们根据自己所学的学科或日常知识积累,进行一次创新创业的头脑风暴。作业可以以小组或个人的形式来完成。作业最后提交形式不限,但必需有不限于纸质版策划书之外的任意成果集,内容必需包括政策/问题与专业学科结合的内在逻辑和表现,以及创新的思路和策划。同时,学校组建一只包括形策老师、创新创业指导专家、校外企业负责人在内的“智囊团”队伍。团队/个人在提交完整的项目策划书后,智囊团会帮助项目进行一次整体的纠偏与完善(以讲座或论坛的形式)。在项目之后的进行中,同学们可以向“智囊团”队伍寻求任何合理的帮助。最后,由创新创业指导老师根据执行的情况为每一项目进行打分。表现优异者可以获得额外的奖励。
  整个过程,打破形策课单一、枯燥的尴尬境遇,将学生带入国家大事、深远的政策中去体悟;激发学生思考,寻求关联,敦促学生经世致用,举一反三,提高整合体系的能力。同时加强了实践,并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方向、技术及资源的支持。让学生理解创新的真正内涵,并在此基础上作出卓有成效的个人专属成果。
  (4)三级评价模式
  三级评价模式即为形策课程成绩、创新创业成绩、形策课程与创新创业联合培育综合成绩三级评价。一、二级评价:根据抽样的优秀学生的各因素得分,综合两门学科教学要求,将学科分别按照前文设定的3个和5个维度进行打分,各因素重要性权重情况暂如下:
  三级评价:通过因素X2、Y1、Y2的关联性作为切入口,其他因素相互间的弱关联作为重要补充。进行两门学科交叉融合评分机制的设定。三级评价模式结果所得三个分数具有相对的关系,一、二级的单独分数主要用于衡量每位学生自身的长处和缺陷点,三级分数则为最终成绩,能够直观反映出学生综合的实战能力。三级评价模式不仅可以使得学生对自我的各能力维度有正确的认视,并及时“对症下药”。同时可以使学校通过大数据统计集中弱项,进行集中强化;并加强各类学科、团体之间的联系融合,获得整体的进步。(后期当数据逐渐完善时,根据学生样本显示出优秀的能力维度与初始教学要求的目标进行对标比较,以求得最终最优权重和评分体系。)   (二)大数据提升法个体创新创业能力和形策水平
  以上联合培养模式的基础是大数据的支持。因此需要通过计算机进行大规模的数据采集和学生电子档案的建立,使得各类数据、检验和操作都能更规范,更具科学性。通过大数据生成个人学习资料档案,自动匹配相应的课程、题库,甚至各类校企、老师资源。使得每位同学享受到一对一的精准教学。
  (三)总结其优越性和不足
  思政教育和创新创业教学未来还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文章上述方法作为定性、定量双重分析下的一种新思考,具有其自身的优越性和不足。
  其优越性有如下几点:第一,通过数据的搜集和数学的计算量化了教学成果评定的指标,并且为联合教学重点努力和有待改进的方向和方法给出了较为准确的数据依据。使得联合培养更高效,分数更公平;第二,该模式以国家宏观的思想政策或现存问题驱动创新,又以创新联系社会实际,整合各方资源,最后落到问题解决或向创业迈进。增强学生对于政策的理解、爱国热情,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思维能力和不断奋斗的社会责任感;第三,联合培养创新了课程形式,丰富了课程内容,以学生自主为导向的模式及相关奖励政策,能够激发学生的的热情,自我提升能力。同时也提升对于老师的要求,实现教学相长;第四,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通过“校内+校外”,“课内+课外”实现教学重点化、无限制化、高效化,以期产生1+1>2甚至3的效果;第五,大数据,新管理的结合,适应时代发展潮流,是教育改革的一次全新探索。
  不足之处在于,大数据的搜集与整理分析较为繁琐,耗时耗力;前期拟定的指标和分配的权重有一部分参考于所抽取的样本,其合理性依赖于大量数据和信息的积累;学校、老师、企业和资源间的配置和调用还需进一步商榷调整;同时,若过分依赖计算出的指标,不免显得呆板。
  四、新模式推广落地,打造高校间创新创业和形策教育结合的生态圈
  新模式的提出,是基于国家政策下的一个创新性的变革和构象。旨在运用大数据和数学逻辑来较精确的针对形策课和创新创业教学现存的问题,作进一步改善。此次我们提供一个思路,而数据的搜集与处理等相关问题并未给出明确说明,日后将会通过不断的实践,进一步完善构想的体系。并通过校内这一创新的联合体系,逐步构建校际、乃至整个社会的创新生态圈。不断优化各类人才的培养模式,以一小点去撬动一大球。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办[2010]3号[S].2010-05-13.
  [2] 高艳,师雅洁,毕蒙蒙.知识共享和创新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作用机制研究——以华为为例[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4.
  [3] 杨建兵.大数据运用于学校德育的案例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
  [4] 喻江亭.新时代高校“五个思政”一体化研究[D].武漢科技大学,2019.
  [5] 朱庆生,樊显昧.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最优提升路径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2177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