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韩国产业结构发展变化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韩国在发展外向型经济过程中,鼓励企业面向国际市场,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从本国的资源供给条件出发,根据国内外需求结构的变化和产业链的波及效果,适时地调整其产业结构,确定不同时期的主导产业和战略产业;适应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产业结构的快速升级和不断优化。本文对韩国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内的产业发展变化进行深入的分析,以期对我国产业结构改革能够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韩国 产业结构 发展变化
  韩国的工业化起步较晚,在20世纪50年代主要目标是稳定和恢复经济。50年代末60年代初,韩国经济出现持续的低增长。进入6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经济迅速增长,开始产业结构调整,即将劳动密集型产业移往海外,集中发展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在这种背景下,韩国开始致力于外贸出口,大力发展出口导向型轻工业,同时也开始积极发展部分进口替代型重化学工业,但又以出口导向战略为主。另外韩国实行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先行原则,为经济起飞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到70年代初,韩国产业结构发生较大变化(见表1)。
  70年代,韩国开始向重化学工业迈进,政府把钢铁、石油化工、有色金属、造船、汽车制造等部门作为重点发展的战略产业,对计算机、精密机械、电气机械等技术密集型产业实行进口替代。70年代,韩国为发展重化学工业,实行了十分明显的产业倾斜政策:投资倾斜(占制造业总投资的80%以上)、贷款倾斜、税收优惠及扶植大企业集团(集中资金、形成规模优势)。重化学工业得到快速发展,纺织等轻工业和钢铁、石化等基础原料产业主导了制造业的增长。这一时期,韩国起步较晚的电子工业以年均40%的速度发展,到1980年,黑白电视机出口量占世界出口总量的21%,居第一位,彩电出口则居世界第三位。
  1973年,韩国政府开始强有力地推动重化学工业化建设。当时韩国在推行重化学工业化的时候,很大程度上参考了先前日本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经验。通过实施重化学工业化,韩国的企业得到成长、壮大,但是也带来了负面影响。由于过量生产了很多还不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导致韩国出口衰退。
  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韩国经济出现衰退,1981年经常项目贸易赤字达44.8亿美元。除因韩国外贸依存度高外,更因为其在70年代对重化学工业投资过度,产业结构严重失衡,导致一方面轻工业出口因投资不足而不振,另一方面重工业生产能力过剩,零部件和中间产品进口扩大。
  1985年,发达国家之间签订“广场协议”,决定将日元的汇率从1美元兑换250日元下调到1美元兑换125日元,以减少日本的贸易顺差。其结果是韩国等竞争国家的出口急剧增加,加上石油及原材料价格的下调,韩国企业费用大大减少。当时的世界市场还没有中国这样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因此韩国的轻工业产品出口不断增加,重化学工业产品的出口也不断增加,韩国迎来了历史上最大的经济繁荣。但是,这种经济繁荣引发了90年代韩国剧烈的产业结构调整,原因是由于轻工业出口繁荣,导致生产设备过剩,同时中国的轻工业出口开始参与竞争。
  上述情况迫使韩国政府进行经济变革,调整出口、扩大内需,把开发和投资技术密集型产业、实现技术立国作为基本战略目标。
  随着经济的发展,到了20世纪90年代,从许多标准来看韩国已经不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了,韩国的产业结构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见表1)。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农业在韩国经济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同时,它的出口增长也从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品转向了技术密集型、高质量的产品。韩国的钢铁、造船、汽车制造、化工业都居世界前列,电子工业更是异军突起。1996年,韩国人均收入为8356美元,达到了世界银行分类法中高收入国家的收入水平,韩国开始把进入发达国家行列作为努力目标。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波及到了韩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及美、日等国的紧急资金援助下,韩国渡过危急关头,并对金融、企业、公共部门和劳动市场等领域实行改革,对经济结构作较大调整。为了更好的偿还所欠贷款,韩国企业不断增加研发投资,减少技术引进,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打造韩国自身创新模式——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这种模式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学习、分析、借鉴并创新,形成具有国家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以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表的国际专利申报情况中,2007年韩国专利登记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跃升至世界第四位。随着技术开发的增加,韩国技术集约性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就业也随之增加。随着制造业就业的增加,2002年以后个体服务业者没有再增加。
  到2000年,电子信息产品成为主导,韩国成为世界第三大半导体生产国。在出口产品中,重化学工业品占80.8%,其中电子电器类产品达40%(工业用电子品14%,电子附品20.1%)。从进出口结构来看,韩国贸易具有加工贸易形式的特点,重化学工业品、资本品和电子信息产品大进大出,2000年韩国进口产品中主要重化学工业品占67.8%,其中电子电器类为28%(工业用电子品8.3%,电子附品16.6%)。
  进入2000年以来,韩国经济稳中有升,在设备投资和出口大幅增长的拉动下,上半年韩国经济总体上实现了 11.1%的高增长。韩国经济走出谷底,呈现复苏态势。此间,韩国政府制定了刺激出口、吸引外资等一系列经济振兴对策,同时及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国内具有相当规模和基础的多家知名大企业财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济发展经验,科技、教育水平也较高,应对各种经济困难时能够较自如。在对韩国国内各个产业进行不断检测的情况下,可以看出,韩国经济虽已复苏,但基础脆弱,随着公共资金投入界限的到来,将面临重建财政还是继续进行结构调整的选择。
  进入新的世纪,韩国逐渐调整了产业发展重心,一是针对三大产业群,制定差别化的发展战略。对于传统的制造业,韩国政府的策略是扶持核心主力业种,通过向周边国家转移次要落后的业种以实现传统产业的结构升级;对于新技术产业,则通过高速发展不断提高其在整个产业中所占的比重;对于服务业,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功能,不断发掘新的增长机会,并使知识型服务业朝着有助于制造业的方向发展。二是重点支持高新技术开发。韩国产业资源部对IT(信息)、BT(生物)、NT(纳米)、ET(环境)和CT(文化)等“5T”领域的技术开发进行重点支持。从2001年到2005年,韩国政府要对以上5个领域投入10兆韩元(1美元约合1300韩元)的研发资金。三是培养高级人才,保证新技术产业的持续发展。随着新技术产业的高速发展,韩国的科技人才缺口要达到十几万人。为克服这一瓶颈,韩国政府已经出台了《国家战略领域人才培养综合计划》,鼓励各大学加强新技术领域的教学力量。到2010年,韩国的产业结构进一步得到了改善。
  从韩国各项产业发展的变化来看,韩国经济发展中产业政策的得失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①产业结构的调整要注重循序渐进,注意主导产业之间的衔接,避免出现产业断层。②企业的集团化、大型化发展要遵循市场规律,而不能片面强调规模。在发展大企业的同时要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发挥他们贴近市场、经营灵活、带动就业等方面的优势,形成合理的企业规模结构。③在产业技术的发展上,要实现技术引进和自主开发相结合,形成独立的技术体系,同时要重视引进后的消化吸收。④发挥我国地大人多的优势,以扩大内需为主,在此基础上开拓国际市场。在引进外资上继续以直接投资为主,同时要注意利用和限制相结合,保证国家的经济安全。
  参考文献:
  [1]金承男.论韩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的成就与问题.世界经济,1997.9.
  [2]郑云灿.韩国泡沫经济的崩溃和制度改革.当代韩国,1998.夏季号.
  [3]关秀丽.中韩产业结构调整趋势及产业合作前景[J].经济纵横.2003年03期.
  [4]申明浩.产业结构互补与竞争格局举证[J].改革.2011年07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32542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