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应注重以人为本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金秀舫
摘 要:以人为本,尊重和满足人的需要,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是当代教育的核心理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全面渗透“以人为本”的理念,深入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发挥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主体性作用,运用科学创新的教育方法指导教育实践工作。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以人为本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人,对象是人,其出发点和归宿也是人。因此,以人为本,应是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念。当今世界已进入一个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时代,人的自身发展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为适应新时期教育的要求,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由过去的学科本位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服从服务于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原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如何针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趋向,坚持以人为本、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这是当前值得认真思考、深入研究、积极探索并着力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深入了解大学生的特点
思维的敏锐性。大学生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能够感知时代跳动的脉搏,热切关注社会问题和时代变革。观念的多样性。由于家庭状况、学习条件、社会背景的不同,人际交往范围和内容的不同,所受社会影响的层面和程度不同,由于身心成熟状况、社会实践经验、文化知识素质的不同,尤其由于主观努力的不同,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色彩纷呈,不仅不同地区、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大学生的观念各有其地区特点、年级特点、专业特点,即便同一班级、同一宿舍的大学生的观念也各具独特的个性色彩。行为的矛盾性。大学生思想尚未完全定型,存在着很大程度的矛盾性。他们希望正确认识社会,但又缺乏深刻分析和辩证思考的能力;他们想积极参与社会政治,却往往陷入脱离社会需要自我设计的空想中。
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针对以上大学生特点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遵循普遍化原则、主体化原则、个性化原则。
首先,要遵循普遍化原则。一切为了学生和为了学生的一切是素质教育的丰富内涵之一。以学生发展为本,首先应当关注每位学生而不轻易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教师应坚定每个学生都能成功的信念,面向学生全体,用积极乐观的眼光和态度来欣赏和审视学生的天性,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方法,提出不同要求,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充分尊重和发展学生的多样化个性,让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都在他先天禀赋的基础上充分发展,使之基本素质都得到发展和提高。
其次,要遵循主体化原则。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素质教育最关键的要求。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客观规律的教育就会对学生的身心造成极大的伤害,因此教师要始终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尊重其主体地位。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学生的关系是一种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学生是教育客体,教师是教育主体。但绝不可能使学生做到心服,学生总是居于被动接受地位。随着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与网络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不愿意充当这种接受的角色。教育者必须摒弃过去那种把学生当作容器,“习惯于居高临下,以社会的需求对学生提出种种要求,而不善于从学生的角度进行心理分析,更不善于用心理咨询方法引导学生”的观念。而思想教育只有在尊重个体的主体性的基础上,呼唤、激发个体的主体意识,培养个体能力和主体人格,才会使个体实现由自在的主体向自为的主体转变,丰富、和谐的主体性才有形成的可能。
再次,要遵循个性化原则。个性发展是创造性发展的基础。只有服从性和统一性没有多样性和独特性,是培养不出具有创造性,有独特见解有开拓能力人才的。因此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宽松和谐的环境。同时,遵循个性化原则,还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需要。随着社会的进步、物质生活的丰富和人的素质的提高,大学生的精神需要越来越强烈。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尊重的需要是人的较高层次的需要,在人所具有的需要中仅次于自我实现的需要。人对尊重的需要是人的较高层次的社会性需要的一部分,是社会中的人对自我评价和自我尊重以及社会评价和社会尊重的渴望。满足尊重的需要会导致快乐、信心和力量,相反则产生悲伤、自卑和无能的消极感觉。可见,满足大学生的尊重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的关键。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做到信任学生、理解学生、宽容学生和同情学生,以诚对待学生,以情打动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权利和尊严,关注学生的需要,关心学生的利益,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及时为学生排忧解难,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运用科学创新的教育方法指导教育实践工作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对学生的价值规范品行情操的评估、监督和约束,没有对学生的成长空间和内心压力投以足够的关注和关怀。新的形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大学生的现实和发展需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以服务团结学生,以关爱凝聚学生,从而引导学生。
第一,使学生成为思想教育的“局内人”。组织大学生开展社会环境和学生思想调查,参与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的研究,这将有利于学生了解教育者对学生困惑和需求关怀,明晰思想政治教育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作用和地位的认同。通过对思想教育中理论灌输、自教自律、社会实践等方面的作用和规律的掌握,也可使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从被动、抗拒转变为主动、接受。
第二,关注大学生的现实需求。通过建立“教育、管理、服务”三位一体的工作体系,融教育于管理和服务之中,尽量使学生在家庭情感,校园生活、学习研究、毕业就业等方面的困惑和需求得到解决和满足,真正使思想政治教育“有心有力”。
第三,创造情感互动、交流的环境。为了使大学生的情绪调节和情感涌动流畅有致,可以建立“以人为本,融合互动、人文深远、情感丰盈”的学生团体文化,促进师生交融和学生互动;建立团体成员互助互教机制,并开展“谈心活动”等,发挥非正式组织和外正式途径在集体融合中的作用;组织“学生、家长、社会开放日”活动,使三方加强沟通,使学生“自由和谐相融,捧出自身,融入他人”,达到情感交流更畅顺的功效。
第四,开展心理教育与心理咨询。就大学生这个群体而言,近几年来,由于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他们在学习、就业等方面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由此引发的心理问题不断增多,影响了他们的全面发展。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从根本上说,是为了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也是和谐社会的落脚点。因此,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实为必然。心理问题不能简单地施以大道理,而需进行耐心的心理辅导来加以解决。在实际工作中,学生的心理状况往往容易被忽视,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脱离受教育者当时的心理状况,其教育效果自然不可能好。要采取切实措施,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的专门机构,不断探索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有效途径,不断地解除学生在社会改革和自身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精神苦闷心结,以良好的心理体验滋养自己的精神家园。
以人为本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是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及师生观念变化对高校提出的时代要求,是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科学性的基础,是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与时俱进的关键所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教育能否顺利实施,教育目标能否顺利实现的重要保障手段。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适应新形势和新情况的需要,充分体现出对人的尊重,以人为本,才能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富感染力和人情味,才能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效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5/view-13742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