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音乐教育的基点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马 晔
摘要:职后教育是高师音乐教育的一项重要环节,因此,教师人格的培养和塑造是十分重要的。笔者认为,注重外在形式与环境对培养的主客体双方的内在影响,即培养对象的心理转化过程方面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引起重视,应成为教学的重点。
关键词: 教师人格 塑造情感内在机制
新形式下的音乐教育改革对教师有了更高的要求,不少音乐教师选择“再教育”,即职后教育来满足迅速发展的音乐教育形式,对这部分受教育者的“教师人格”的培养与塑造。就成为培养普及音乐教育者的主要单位――高等音乐院校的教学重点。
一、 人格与教师人格
在现代教师论中所指的人格,界定为做人的根本之路,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通过自身的言、行、情、态等所表现出的人的品位与格调。i既指一个人在社会情景中所特有的行为模式。“教师人格”就是指教师应具备的良好的情感及意识结构,合理的心理结构,稳定的道德意识和个体内在的行动倾向性,也是高师学生为适应社会与职业的要求而应努力塑造的完整性人格。
二、音乐教育中“教师人格”的基本要求
1、民族性要求
人格是个体在文化背景下自我塑造的结果。中国早有“以乐造士”的教育主张,并有音乐 “移风易俗”的美学思想。在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音乐的美育与社会功能愈加明显。因而,要求音乐教师要善于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在音乐的传承过程中,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
2、 科学性要求
基础音乐教育改革,提倡知识的创新。音乐创造因其强烈个性特征而充满魅力并受到重视,因此,教师的教学必须是一种创造性活动,能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望与创造冲动,展现学生的个性与才能,通过音乐审美教育,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3、 时代性要求
21世纪社会人才的竞争,是全面素质的人才的竞争。审美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是不可或缺的。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等作用与功能的有效发挥,使得社会对音乐教育的认识,及对音乐教师地位的认可都有很大的提高。教育发展,师资先行,培养和培训高水平的教师是音乐教育发展的关键。
4、 职业性要求。
作为音乐教师,不仅要求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要尽可能全面地掌握音乐知识与技能及与教师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实际操作能力及科学研究能力;学习如何更好的发挥音乐的教化作用;甚至还要学习如何适应社会音乐发展从事自己的教学或以自己的教学来影响社会音乐发展的有关知识与能力,以跟的上音乐教师职业化的步伐。
三、音乐教育中“教师人格”的培养与塑造
高师音乐教育应注重高师音乐院校学生“人格”及“教师人格”的培养与塑造,可以使音乐教师这一职业更加专业化、科学化。其主要的影响因素有二:
1、 集体态度
在高师音乐专业学生的“教师人格”的塑造中,集体态度,即外部环境是相当重要的,这种外部环境主要由社会观念的重视程度、教师群体与个体的素质、影响及学生群体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所构成。
2、 社会重视程度在外部环境起着决定性作用。
新颁布的《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强调“以人为本”,提出体现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尊重个体的不同音乐体验与学习方式的音乐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它的出台,体现出国家及社会对音乐教育的重视。高师音乐教育应准确区分与专业音乐教育、普通音乐教育的性质特点,改革专业结构与课程结构,遵循实效性、普及性、适应性、教育性的原则,使学生获取科学、实用的音乐理论及技能知识,及音乐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以培养他们动手、动嘴、动脑的能力 。
3、 教师群体在外部环境中起着引导和模范的作用。
音乐教育要适应新变化,音乐教师就要不断地改变和完善自我,不仅要加强自身专业技能与修养的提高,还要多从事音乐教育教学研究、学生心理学习、方式差异的研究等,充分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及影响,使学生认可教师的人格,为学生个体的“教师人格”塑造树立榜样。
4、 学生群体间的相互影响是塑造“教师人格”外部环境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高师音乐院校的学生由于生活学习态度、价值观及社会家庭背景相似程度较高,加之多为外向型性格,彼此间很容易接近并形成肯定的人际关系。音乐专业的学生因专业的特殊及其个性的特点,一般以“友伴群”替代班集体,这些友伴群的类型主要有:相同或相通专业技能及倾向组成的;同一专业教师或相关教师的学生等,彼此间的影响直接而有成效。而音乐实践在许多情况下是群体性的活动,如:齐奏、齐唱、合唱、合奏、歌舞表演等。学生是直接参与者。在参与中,个体的差异性会表现出不同的人格特征,合理调节学生群体间的相互影响及对比,会使整个“友伴群”向着和谐的方向发展,以适应整体的要求,对“教师人格”塑造的帮助很大。
四、情感因素
情感因素是“教师人格”塑造的重要影响因素,这是因为以音乐作为媒介进行的交流,是以情感交流表现的。音乐教育中“教师人格”的塑造包含两个方面的情感因素:一是外部情感因素,二是内在接受机制。前者主要是指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后者是个体对外部情感因素进行选择、整合与内化的过程,也是“教师人格”的形成的关键。
(1)外部情感因素。
教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教演结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奉献及自身健康、和谐的整体性人格,会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及对音乐教师职业的热爱,而学生自然的“向师性”也会因为教师良好的“教师人格”,在不知不觉中内化为学生自身的“教师人格”,会升华为观念上的道德理想。
(2)内在接受机制
内在接受机制主要指个体对外部情感因素的选择、整合与内化过程。学生在已有的经验的基础上,对外来的信息进行选择,把日常文化精华的积累与选择后的信息相比较,使二者结合,填补人格的空白。音乐实践活动,就是内化机制最好的检测手段,学生在具体的音乐及音乐教学活动中,找寻出自身的长处与短处,在“教师人格”的塑造中,正确与否是在实践中得以检验的,(这也是音乐教师职后培训的隐性原因)。通过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无止境循环,实现最终意义上的内化与塑造。
总之,师资是音乐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前提。音乐专业的学生正处于“教师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因此,音乐专业的学生,应从各个方面加强修养,努力成为新时期下的新型教师。
注释:
① ①参阅 陈永明生编《现代教师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7月版
① ①参阅 陈永明生编《现代教师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7月版
参考文献:
1、 李伯黍 燕国材主编.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4月版
2、 陈永明主编.现代教师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7月版
3、 王耀华主编.高师音乐教育学.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11月版
4、 贾晓波主编.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心理素质.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0;3月版
作者简介:
马晔(1977―),女,音乐学硕士。山东泰山学院音乐系讲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5/view-13747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