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长管状骨非潜水性骨梗死MRI诊断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建林

  摘 要 目的:提高长管状骨非潜水性骨梗死MRI诊断特别是早期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长管状骨非潜水性骨梗死的T1WI、T2WI、STIR、GD-DTPA增强扫描以及X线的影像学表现。结果:8例共13个病灶,股骨下段9个,胫骨上段4个。其中10个病灶边界清楚呈“地图板块样”改变,9个病灶于STIR序列边缘可见“双边征”。增强扫描病灶未见明显强化征象。结论:MRI在长管状骨非潜水性骨梗死诊断特别是早期诊断上有明显的特征性表现。
  关键词 长管状骨 骨梗死 MRI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26.001
  
  长管状骨非潜水性骨梗死相对于潜水性骨梗死在临床上更加少见,而且临床表现大多不典型,特别是早期骨梗死X线和CT扫描多为阴性,从而容易造成漏诊、误诊[1],延误治疗。现分析8例长管状骨非潜水性骨梗死病例的MRI表现,探讨其在骨梗死诊断特别是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资料与方法
  2006年5月~2009年8月经X线、MR检查和临床随访确定8例骨梗死患者,男6例,女2例;年龄25~66岁,平均47.5岁。均无潜水病史,5例无明显临床症状,3例有膝关节疼痛症状。有外伤病史者3例,长期使用激素者1例,酗酒者1例,无明确病史者3例。所有病例均行MRI和X线平片检查用于对比分析,1例行Gd-DTPA增强扫描。
  仪器与设备:MRI检查设备为0.35T开放式永磁型MR机,膝关节表面线圈,选用FSE(快速自旋回波)序列行矢状位TIWI(TR/TE 542/17ms)、T2WI(TR/TE 4200/99ms),矢状位加冠状位STIR(TI/TR/TE 90/3500/24ms)。1例增强扫描患者用Gd-DTPA15ml经肘静脉推注后行T1抑脂矢状位加冠状位扫描。X线设备为IMKX-DR,摄片体位为膝关节正侧位。
  结 果
  8例长管状骨非潜水性骨梗死共检出13个病灶,股骨下端9个,胫骨上端4个。其中2例MRI改变符合早期骨梗死表现,于T1WI序列上病变中心呈与正常骨髓大至相等或略高的信号,边缘为迂曲的低信号环,在T2WI序列上病变中心呈均匀高信号,边缘为迂曲的高或略高信号环,STIR序列病变中心高信号更为明显边缘为迂曲的高或略高信号环。5例符合亚急性期骨梗死,在T1WI序列上病变中心呈略低于正常骨髓的不均匀信号,边缘为迂曲的低信号环,在T2WI、STIR序列上中心呈等、低混杂信号,边缘有蜿蜒迂曲的略高信号环,于高信号环外侧缘可见低信号环(双边征)。1例符合晚期,在T1WI序列上中心呈等、低混杂低信号,边缘为迂曲的低信号环,在T2WI、STIR序列上中心呈低、等、混杂信号,周围为迂曲的低信号环。所有病灶形态不规则,边界清楚(地图板块征)1例增强患者病灶无明显强化。8例DR平片,其中2例可见股骨下端及胫骨上端斑片状不规则高密度影,其余6例均无明显异常X线征象。
  讨 论
  骨梗死是指骨和骨髓细胞结构缺血坏死引起的病理改变。通常发生于四肢长管状骨的干骺端和骨干,好发于股骨下段和胫骨上段,长为对称性和多发性[2],但病变常一侧较重,另一侧相对较轻。
  长管状骨非潜水性骨梗死MRI诊断:除去潜水病因外,可有多种病因均可导致长骨骨梗死,其发病是由骨局部的血循环障碍而导致。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①机械性血管中断;②血栓形成和栓塞;③血管壁的损伤或受压;④静脉闭塞;⑤其他有酗酒、大量应用糖皮质激素、胰腺炎等。本组3例有外伤史,1例有大量糖皮质激素应用史,1例长期酗酒。因四肢长管状骨的骨髓具有丰富的脂肪组织,髓腔内的营养血管细小,分支稀少,易引起脂肪栓塞导致骨髓缺血坏死。骨梗死病理分为细胞性坏死阶段和骨修复阶段,骨髓造血组织对低氧非常敏感,最早出现的病理改变是骨髓细胞成分死亡(6~12小时),以后是骨细胞、破骨细胞及骨母细胞死亡(12~48 小时),最后是骨髓脂肪细胞坏死(2~5天)。骨髓脂肪细胞坏死为骨梗死末期的改变。骨梗死发生后则进入骨修复阶段,包括血管再生、肉芽组织生成、死骨吸收、新生骨形成。血管再生是骨修复的开始,死骨吸收,形成纤维结缔组织和致密新生骨则是骨梗死的晚期阶段。病变可累及关节造成关节破坏。
  长管状骨非潜水性骨梗死MRI影像学表现:长管状骨骨梗死MRI表现在骨梗死的不同时期其影像学表现也多种多样。杜玉清等[3]将骨梗死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其MRI的表现如下:①急性期:病变中心T1WI呈与正常骨髓等或略高信号,T2WI呈高信号,边缘呈长T1、长T2信号;②亚急性期:病变中心T1WI呈与正常骨髓相似或略低信号,T2WI呈与正常骨髓相似或略高信号,边缘呈长T1、长T2信号;③慢性期:T1WI和T2WI均呈低信号。结合笔者自身的体会,STIR序列在骨梗死诊断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急性期骨梗死病灶在STIR序列上信号比T2WI序列高,病灶表现明显,亚急性期骨梗死病灶在STIR序列表现为中心等低信号,周边“双边征”更为突出。
  鉴别诊断:①急性骨髓炎:急性骨髓炎特别是早期急性骨髓炎与早期急性骨梗死二者在临床上均可表现为发热、骨痛和局部红斑,但早期急性骨梗死的临床症状相对较轻。急性骨髓炎MRI主要表现为骨髓腔局限性的长T1、长T2信号灶,骨皮质很少受累,但周围软组织肿胀明显,而早期骨梗死周围软组织肿胀不明显,呈典型的“地图板块”样改变。②单纯性骨髓水肿:在MRI上为片状长T1、长、T2信号,与不典型早期骨梗死较难鉴别,应注重随访观察,单纯性骨髓水肿在随访的过程中消失,而骨梗死病灶信号有一系列变化。③内生软骨瘤:内生软骨瘤需与亚急性期、慢性期骨梗死鉴别,内生软骨瘤一般为形态规则分叶状骨髓内信号,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在长T2信号内可见散在的、小点状低信号影(钙化软骨灶)。骨梗死典型的“地图板块征”和“双边征”以及不规则形态可以与之鉴别。④骨纤维结构发育不良:骨纤维结构发育不良一般表现为膨胀性较大范围中等信号(T1WI、T2WI),可有囊变征象,骨骼形态有改变,可以与骨梗死鉴别。
  综上所述,MRI对长管状骨非潜水性骨梗死的诊断较较X线平片或CT检查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对临床症状和病史符合骨梗死以及X线平片或CT检查怀疑有骨梗死的患者,应及早进行MRI检查,以便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参考文献
  1 周承涛,姜喜刚,唐小锋,等.长管状骨骨梗死的影像学表现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5,15(6):497-499.
  2 江浩.骨与关节MRI[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512.
  3 杜玉清,孔样泉,刘玉卿.骨梗死的影像学表现及其病理基础[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4,23(2):143-14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1365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