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心颗粒对心肌炎患儿期前收缩疗效的临床观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杜忠东 林 瑶 刘丽英 王 阳 王 勤 王利平
资料与方法
研究期间共有109例心肌炎患儿入选该项目,其中3例患儿(2例治疗组,1例对照组)因室性期前收缩显著增加并出现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加用心律平,3例(1例治疗组,2例对照组)治疗过程中家长要求自动出院为未到研究终点被排除,剩余103例作为本研究的有效研究对象进行统计分析。
103例患儿中男59例(57%),女44例,年龄1~14岁,平均7.8±3.8岁。入院对临床诊断感染性心肌炎76例(73.8%),疑似心肌炎27例;27例疑似心肌炎患儿在住院过程中8例进一步诊断心肌炎,余19例(18.4%)不能满足心肌炎诊断标准,出院诊断为病毒感染后心肌损伤。全部患儿中91例(88.3%)有临床症状,表现为心悸、气短、乏力、长出气、胸痛等;12例(11.7%)为患急性呼吸道感染体检中发现期前收缩。体检96例(93.2%)有第一心音减低或心律不齐等异常。
心电图检查房性期前收缩21例(20.4%),室性期前收缩78例(75.7%),交界性期前收缩2例(1.9%),同时有房性和室性期前收缩2例(1.9%)。全部患儿中,52例(50.5%)期前收缩联律问期不等,差别>60ms,32例有室性或房性融合波,可能为房性或室性并行心律。
两组间在年龄、性别比、体重、临床症状及体征发生率、期前收缩的组成、左室内径、左室射血分数、心肌酶学改变等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治疗组中期前收缩联律间期不等所占比例比对照组高(P=0.042)。
治疗后患儿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变
稳心颗粒治疗组用药21~39d,平均24±4d;对照组常规治疗21~34d,平均23±4d,两组治疗时间无显著差异(t=1.732,P>0.05)。与用药前比较,两组患儿的症状和体征均见明显好转。症状改善率两组间无显著差异,但治疗组体征改善率好于对照组(P=0.051)。
5分钟心电图描记评价患儿期前收缩的改变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患儿5分钟心电图记录的期前收缩次数均显著减少,但治疗组较前减少38±46次,减少幅度60%;对照组减少15±23次,减少幅度27%,治疗组的减少幅度显著高于对照组(t=6.928,P=0.007)。
按照治疗效果评价的标准,治疗组55例患儿中,总有效率达70.g%(95%可信限:61.0%~79.2%),显著高于对照组41.7%(g5%可信限:32.2%~52.8%,P=0.029)。
24小时动态心电图评价患儿期前收缩的改变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患儿的Holter记录的24h期前收缩次数也有显著减少趋势,但治疗组较治疗前减少9511±1811次,减少幅度65%;对照组减少5163±4541次,减少幅度48%,治疗组减少幅度显著高于对照组(t=6.634,P=0.038)。
按照治疗效果评价的标准,治疗组55例患儿中,总有效率达65.5%(95%可信限:55.4%~74.4%),显著高于对照组37.5%(95%可信限:28.3%~47.6%,P=0.045)。
患儿心率、血压及超声心动图改变
与用药前比较,治疗组及对照组患儿的心率、血压、左室内径及左室射血分数等均无显著改变(P>0.05)。
讨论
稳心颗粒治疗心律失常的机理分中西医理论两方面,中医理论认为心律失常属“心悸”、“怔忡”范畴,小儿心律失常多为“气血不足、心失所养”,以致气血不充、脉运无力,兼血瘀之症,主张益气养阴、活血化瘀、定悸复脉。而稳心颗粒中的党参、黄精、三七、琥珀、甘松5味中药具有上述功效。西医动物试验证明,稳心颗粒可以防止和纠正乌头碱、氯化钡、肾上腺素等诱发的心律失常,其主要作用机制为稳心颗粒中的甘松含草酮有关,草酮具有膜稳定作用,对心肌细胞钠通道和L钙通道有抑制作用,能延长动作电位及不应期,阻断折返激动,治疗期前收缩。另外,甘松还有提高心肌耐缺氧能力,稳心颗粒中三七有活血化瘀作用,可增加冠状动脉血流,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微循环;黄精有降压、增加冠状动脉血流作用;党参对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可防止血栓形成,改善冠状动脉供血,增加心输出量。5味药综合可以达到治疗心肌炎心律失常的目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1371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