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双向转诊”初见成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栾 岚

  在日前的北京两会上,王岐山市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北京市将全面试行大医院和社区卫生机构的“双向转诊”。一时间,“双向转诊”制度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全国“试推”,初见成效
  
  在2006年初卫生部的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毛群安说,卫生部将建立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制度,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区域大中型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签订协议,让一般常见、多发的小病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治疗,大病则转向二级以上的大医院,而在大医院确诊后的慢性病治疗和手术后的康复则可转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从2006年初试推行“双向转诊”至今,近一年的时间过去了。各城市各地区都在积极“试推”,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双向转诊”既减少了患者在大医院的复诊费、住院费,还能腾出大医院的床位、现代设备、优质服务等,优化了医疗资源。
  社区医院首诊,确定病情后通过绿色通道将患者转诊至大医院,无需患者再去排队挂号,极大地节约了看病的时间,方便快捷。病人在大医院确诊后,后续治疗如不需要在三级医院治疗,可以分流转至社区医院,缓解了三级医院的床位压力。
  在广东、四川、上海等试点地区,参与合作的社区医院住院率和知名度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通过与三级医院的合作,这些社区医院的医务人员也获得了更多的技术指导。三级医院和社区医院之间基本上建立了技术指导和培训,提高了社区医生的技术水平,从而实现了首诊和双向转诊的良性循环。
  社区医院和三级医院之间的联合会诊,使三级医院对病人的病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通过社区医院的医生追踪病情,提高了治愈率。社区医院医疗水平提高了,获得社区居民认可,而位置的便利使居民不出社区就能治疗普通疾病,极大地方便了居民。
  有关人士认为,在城市医疗改革的进程中,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大中型医院间的双向转诊制度,是最终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有效途径。他们相信,“随着实践的深入和相关机制的建立、完善,双向转诊制最终会出现燎原之势”。
  
  遭遇瓶颈,前景堪忧
  
  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称,“双向转诊”在合理配置城市医疗卫生资源、方便市民就医、降低医疗费用方面,可发挥有效的作用。但这种模式是否将在全省推广,还需要进一步总结和探索。北京市宣武区、朝阳区几个试点医院也遭遇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双向转诊”的全面推广遭遇瓶颈制约。具体问题如下。
  社区医院难以取得市民信任,转上容易转下难 本可以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治愈的头痛脑热,不少市民却宁愿绕远到大医院治疗。取得市民信任,吸引居民去社区进行首诊是推广双向转诊制的首要难题。在济南,一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负责人抱怨:“社区双向转诊零病例”。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市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技术水平、设备质量等不信任。病人接受由社区转至大医院,却很难接受转回社区医院进行康复治疗,担心转诊会影响治疗的连贯性。济南市历下区第二人民医院副院长张勇告说,医院所承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工作以来,都是单向转诊,每年都是往大医院转二三十位病人,但从来没有转回社区的,“有些病完全在社区就能解决,这种现状很容易造成卫生资源的浪费”。
  社区医院硬件设施差,医务人员短缺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安贞医院核医学科教授王金城说:目前北京市所有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格的专科医师缺口是五六千人,如果培养的话短期也培养不出来,需要一个周期。现有的合格的全科医师缺口更大。而双向转诊的基本条件是,社区医院要有足够的全科医师,以做到对患者病情进行首诊。
  有专家提出,让三级医院的医师下到社区进行服务,实行巡诊制。这无疑是解决问题的应急之法,但是专家下社区也为检查条件所限而无可奈何。多数社区医院缺乏必要的硬件设施,很多基本的医疗硬件设施都没有,只好让患者再到大医院检查,比直接去大医院看病还要麻烦。
  医保成为拦路石医保的区域性非常强,有些参加医保的病人住院后,如要转诊其他医疗机构,很可能要自费,大大影响了患者转诊的积极性。用药限级也遭到患者的非议。有些医保药品在社区医院里只限自费使用,以北京市为例,虽然去年10月份,社区医院的医保药品范围放开了许多,但仍无法满足患者需求。好多就诊患者都要两头跑:在社区医院看完病,再到大医院取药。
  转诊标准缺失困扰医院 “什么病、什么程度该由社区转向大医院。治疗到什么程度该转回社区医院?”这是个很关键的问题,可是却没有相应的标准可供参考执行,需要医生自己把握。转往哪里去也是个重要的问题,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糖尿病研究中心主任高彦彬说:“糖尿病一般的三甲医院可以治,但是患者想转到更专业更好的医院可不可以?怎么转?这些都是问题。”
  两级医院利益博弈,效益阻碍“双向转诊” 有些社区医院由于存在病源不足和资金紧缺等实际问题,不愿意主动将病人转向大医院,担心影响收入。同时,许多大医院医生缺乏转诊意识,使得许多该转到社区医院康复的病人“滞留”在大医院里。
  比较成功的试点都具备利益一体性,在北京市模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试点汽南社区就是这样。复兴医院和汽南社区过去是一家,房屋、财产、人事都是一体的。所以他们在后来发展双向转诊的时候很自然,因为没有利益冲突,都是本家的,什么事都可以解决,但他们的经验却难以推广。
  
  突破瓶颈,应对有道
  
  面对“双向转诊”所出现的种种问题,政府和各级专家们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对于“双向转诊”制度的发展和推广很有指导意义。
  
  对策一: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吸引专家到社区医院
  现在各大医院离退休的专家很多,应该吸引他们到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市民服务,最好是专家能在固定的时间到社区坐诊。
  另外有关部门也应给社区医院更多政策照顾。比如,分配给三级医院任务,负责几个社区,派出医疗队进入社区,为市民服务。派出的这些专家,有两个任务:一是为居民直接服务,二是通过传帮带,培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生或者新毕业的年轻医师,使他们逐步健全服务队伍。这样就会得到很多市民的认可。
  大医院的专家都来了,患者没有必要到大医院挂号,就在社区看病。经过一段时间以后,老百姓认可了这些专家,也认可了社区的卫生队伍,信任就建立起来了。在这种基础上,老百姓就能够自觉到医院看病,如果有大病的话,就转到大医院去。
  
  对策二: 加大政府投入,提高社区医院硬件水平
  北京市政府这两年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拨专款进行社区的硬件建设,

并建立了合格标准。不合格的要受到批评,政府不予验收。使社区医院硬件得到了改善。
  济南市政府投入880万元购置X光机、彩超、微波仪、救护车等基本设备,装备部分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高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装备条件。
  
  对策三:建立激励机制,吸引优秀人才加盟社区医院
  除了依托大医院专家的传帮带,培养社区医师人才,还应建立激励机制吸引优秀医生加盟社区医疗机构。社区医疗结构不如大医院的名气大,收入也不如大医院的医师,因此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很有必要。提高社区医师的地位和待遇,吸引大学生考取社区全科医师,是解决社区医师短缺的好办法。
  北京市政协委员王金城就提出,建立国家和效益双线工资。一方面国家负担社区医师的基本工资,使得社区医师有基本的工资保障;另一方面社区医师根据效益获得效益工资,激励社区医师工作。
  
  对策四:扩大社区医保范围
  2006年lO月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新制定了《北京市基本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药品目录》,增加了100多种列入一级医院医保范围的药品。北京市还在研究进一步扩大医保范围的政策,以后社区一级医院的报销范围将进一步放开。广州市政府也逐步将医保的通行范围由区扩大到市,再扩大到省。
  
  对策五:建立转诊标准,赋予患者选择权
  建立转诊标准是政府医疗管理部门的责任。目前北京市卫生局着手制定双向转诊的基本政策和规定,这将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
  有患者担心,社区医院和三级医院达成双向转诊协议,会使患者丧失选择权。针对这一担心,有专家提出赋予患者一定的自主选择权。这种选择权既应包括是否转诊的选择权,也应包括往特殊医院转诊的选择权。当然,选择权也需要政府管理部门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细则。
  
  对策六:政府出面协调两级医院利益
  北京市政协委员提出:“建立双向转诊应该是政府行为。政府通过规划、分配任务,有步骤地实现两级医院的双向转诊合作。”政府对两级医院的利益分配应该制定详细的细则,合理分配利益,实现双向转诊。
  正如北京市政协委员王金城所说,“双向转诊”制度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硬件的建设、软件的提高和制度的建设,它的建立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1375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