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头皮静脉输液的护理体会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齐立梅
小儿头皮静脉是儿科临床给药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也是抢救危重患儿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儿科工作中一项不可缺少的基本操作,其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医护质量、患儿康复及护患关系。本人在临床工作中,总结了一套提高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成功率的护理体会和经验,介绍如下。
1 头皮静脉穿刺的基本方法
1.1 小儿头皮静脉的选择 小儿头皮静脉极为丰富,较大的有颞浅静脉、额静脉、耳后静脉及枕静脉,呈网状分布且互相沟通,表浅易见,不易滑动,易于固定,便于保暖,不影响其他诊疗活动,最适宜新生儿和婴幼儿输液。先找额正中静脉,如不明显,再找颞浅静脉及耳后静脉。如果患儿较胖,无明显可见血管,根据静脉解剖位置,在额正中静脉、颞浅静脉、枕后静脉等的相应部位,用手指横向触摸时,可有触及“沟痕”感,触摸“沟痕”时可感觉静脉的走向和深浅[1]。
1.2 动静脉鉴别 小儿头皮静脉分支与头皮动脉交织在一起,故必须善于鉴别。静脉外观呈蓝色、无搏动、管壁薄、易被压瘪,但较易固定,血液多呈向心方向流动,液体流动顺畅。动脉外观呈皮肤颜色或淡红色,有搏动,管壁厚,不易被压瘪,血管易滑动,血液多呈离心方向流动。液体注入时周围组织立即变白,滴入需较大压力。
1.3 头皮针的选择 一般选用五号半钟头比较适宜。
1.4 固定患儿体位的方法 患儿平卧于治疗床上,助手站立于患儿一侧。固定其头部及上肢,家长站立于患儿足端固定膝盖。
1.5 穿刺手法 操作者坐于患儿头端,选择静脉,如静脉在发际内应剃净局部毛发,常规消毒皮肤,以左手拇指、食指分别固定静脉两端皮肤,右手持针,针尖斜面向上,在距静脉最清晰点向后0.3 cm处将针头与皮肤呈10°~15°角刺入头皮,沿血管方向慢慢进针,当针头刺入静脉时,阻力减小,有落空感,同时见回血后不宜再进针,直接固定,如未见回血,右手挤压输液器软管,如穿刺成功即可见回血[2]。
1.6 针头的固定 穿刺成功后,不要用手指按压固定针柄,婴幼儿头皮静脉较细而且脆弱。按压针柄,针尖上翘,血管会被针尖挑破,引起药液外渗,穿刺失败。应固定头部,将长方形3M输液贴贴于针尖处,用右手将头皮针软管逆时针方向盘在输液贴上,再用3M胶带固定输液贴及软管,并绕头一周,可以防止患儿哭闹、头部晃动、出汗引起的输液贴脱落,还要在针柄下方垫一个棉球,以防止头皮针滑出血管外,另外可使针尖不贴血管壁,液体输入更加顺畅。
2 静脉穿刺及输液的注意事项
2.1 在配药及穿刺过程中,严格无菌操作规程和无菌操作制度。
2.2 穿刺时从静脉一端开始穿刺,不要从血管中段开始,以防穿刺失败形成皮下淤血而致整段血管模糊不清,无法再穿刺。在穿刺过程中密切观察患儿面色有无发绀等情况,切不可因忽略了病情向发生意外。
2.3 输液过程中要加强巡回观察,以便及时发现患儿面色、神志变化,有无输液反应,局部有无肿胀,针头有无移位、脱出,固定胶布有无松动,瓶内液体有无走空及各连接处有无漏液等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保证输液顺利进行。
3 做好卫生宣教工作
3.1 告知患儿家长在进行静脉穿刺前不要喂奶喂水,以免在穿刺过程中患儿因哭闹引起恶心呕吐,造成窒息,发生意外。进行操作时告知家长协助约束患儿四肢的方法,穿刺成功后可采取喂奶姿势抱患儿,并约束患儿双手。以免患儿拔掉针头。
3.2 在输液过程中告知家长穿刺部位应保持固定 不要加盖任何物品。有以下情况出现时应及时与医生、护士联系,如输液管中有气泡时,输液速度改变或液体不滴时,穿刺部位发红、肿胀、疼痛明显时,另外,还有高热不退、精神不好、恶心呕吐、突然出现皮疹、胸闷、憋气、面色苍白、冷汗等药物过敏症状时。
3.3 液体输完,针头拔出后,告知家长按压针眼处3~5 min,切忌边压边揉,揉搓可使已凝血的血管针眼处再次出血,而发生皮下淤血。
4 总结
小儿静脉输液是儿科一项最基本但又是最重要的基本功,儿科护士在平时的护理工作中.不但要有饱满的热情、无私的爱心和强烈的责任心,而且还要有精湛的技术、丰富的经验、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护患沟通能力。善于总结工作方法,在实施输液操作过程中,根据不同对象采取相应有效、合理的方法,就能尽量避免液体外渗,做到合理使用血管,减少重复穿刺给患儿造成的痛苦,增加家长对护士的满意和信赖,并且大大减轻了护理工作量。同时应具有敏锐的观察和综合分析判断能力,树立整体护理观念。在工作中不断增强护士自身的心理素质及自身修养,不仅可以提高小儿头皮静脉穿刺的成功率,提高护理质量,而且还可以改善医患关系。有利于护理学科的发展、护理质量的提高、护理人才的成长及医院的全面建设。
参 考 文 献
[1] 崔焱.儿科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75-82.
[2] 梅国建.儿童护理.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0-5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1577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