胺碘酮治疗心房颤动89例临床观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郑玉新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尽管房颤的导管消融治疗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但由于技术要求较高,在基层医院很难推广,药物复律仍作为治疗房颤的首选方法。现将本院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用胺碘酮治疗房颤89例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89例均为住院患者,心电图符合心房纤颤的诊断标准。其中男65例,女24例;年龄32~73岁。持续性房颤62例,病程15 d~17个月;阵发性房颤27例,每次发作时间最长持续31 h,每月发作2~3次。无器质性心脏病21例,冠心病46例,高血压心脏病18例,风湿性心脏病3例,老年退行性心瓣膜病1例。全部病例治疗前做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脂、血糖、X线胸片、甲状腺功能检查、眼角膜检查。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胺碘酮负荷量0.2 g/次,3次/d,1周后0.2 g,2次/d。从第3周开始服用维持量0 .2 g,1次/d,根据病情每3~6个月减量1次,每次减量为每周量的0.2~0 .4 g。服药3周后房颤未能转复为窦性心律者停用胺碘酮,改其他方法治疗,转复为窦性心律后随访18个月。持续性房颤患者在服用胺碘酮期间,同时服用阿司匹林或华法林,同时治疗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纠正心力衰竭等。患者每2周到心血管内科门诊随诊并行心电图检查,每3个月行血常规、肝、肾功能和胸部X线检查,开始的半年每3个月查甲状腺功能,以后每6个月查1次,服药期间每6个月进行眼科方面的检查。
1.3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持续性房颤者治疗随访期内(≥12个月)维持窦性心律或变为偶有发作的阵发性房颤;阵发性房颤不发作或偶有发作(<1次/3月、每次<30 min);有效:持续性房颤转为阵发性房颤,阵发性房颤发作减少60%(时间和次数)以上;无效:未达以上两项标准;复发:在药物减量过程中房颤发作增加1~2次/周或由阵发性转为持续性。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ASS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89例患者经治疗后显效55例,占61.8%,有效12例,占13.48%,无效22例(24.72%),总有效率75.28%。在随访的18个月内有11例复发,其中2例复发3次,3例复发2次,其余6例复发1次,增加胺碘酮用量后7例转复维持窦性心律,有1例持续性房颤不能转复,改用其他药物治疗。有5例在服药2~3周时有轻度恶心、腹胀、食欲下降,随药物减量后逐渐缓解。
2.2 转律时间 67例转复为窦性心律,时间2~15 d,2周内未转复为窦性心律者,2周后转复为窦性心律的可能性较小。
2.3 辅助检查结果 随访中2例出现无症状转氨酶升高,停药后肝功能恢复正常。其余治疗前后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脂、血糖、甲状腺功能无显著性改变(P>0.05),均在正常范围。胸片无变化,未见明显角膜色素沉着。
3 讨论
胺碘酮作为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物,以延长心肌及传导系统的动作电位时程,并抑制窦房结及房室结的功能和旁路传导,并能提高心室致颤阈值,减少室颤发作,扩张冠状动脉,降低外周阻力,减少心肌耗氧量。从电生理上虽属Ⅲ类抗心律失常药,但兼有其他三类抗心律失常药的某些特点,其急性作用近似Ⅰ类、Ⅳ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慢性作用主要为Ⅲ类,同时具有Ⅰkr和Ⅰks阻滞效应,应视为一种复合的抗心律失常药[1]。有文献报道,胺碘酮转复房颤并维持窦性心律成功率为53%~87%[2],本组治疗有效率74.7%,与报道相符。胺碘酮与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相比,能更安全有效地防治房颤和预防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且不影响心功能[3]。副反应主要见于心脏外系统,较为常见的有消化道症状、甲状腺功能障碍,眼角膜碘沉着和肺部的毒性反应,且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呈明显的剂量相关性,随着维持剂量的下降,副反应的发生率也明显下降。本组病例除5例有胃肠道反应,1例无症状肝功异常,停药后均恢复正常,未出现其他明显的毒性反应。故胺碘酮在房颤转律中有效率高,副反应少,患者有较好的耐受性,在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中显示了其优越性,值得临床应用。
参 考 文 献
[1] 马虹.胺碘酮治疗心房纤颤再评价.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05,9(2):133.
[2] Roy D,Talajic M,Dorian P, et al.Amiodarone to prevent recurrence of atrial fibrillation lnvestigators.N Engl Med,2000,342:913-920.
[3] 郭林妮,蒋文平,李庚山.胺碘酮抗心律失常治疗应用指南.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理电理杂志,2004, 32(12):1065-107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1577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