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医护理教学中学习动机的激发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周翔
【摘要】目的: 为了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得学习成果喜悦,提高学习兴趣。方法: 采用树立合理目标,促进学习的迁移,克服学习中的困难。结果: 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都有明显的提高。结论 :学生的学习动机的激发与老师教学水平关系密切,要提高教学质量,老师必须有渊博的知识和幽默的语言。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269-01
一、 学习目的的激发
心理学指出:动机是激励人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原因,而目的则是动机所指向的对象,是期望在行动中要取得的结果。"所谓"激发学习目的,就是指有效地提高和加深学生对自身学习行为所要达到的即定目标的认识和理解,并使其为实现这一目标,而自觉付诸行动。实践证明:在中医护理教学中,只要教师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目的,当通过老师的耐心教导和启迪,学生已经正确认识和清楚理解到自身的学习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的必要性及其重要的社会意义的时候。那么,这种已经被激发的学习目的,就会立刻表现为一种强烈的求知欲,进而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推动学生去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
众所周知,中医护理学的历史十分久远,它起源于个别零星病案的诊疗体会,经历了许多朝代,汇积了历史上各个医家的临床护理经验,直至形成了当今比较系统的辨证施护理论.中医护理具有整体性、客观性、实用性的特点,对现代护理理论的形成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1 整体护理:整体护理是在中医整体辨证观指导下的护理方法,中医整体护理思想贯穿于护理过程的始终。如口腔溃疡以补充维生素、口含消炎片等法治疗,往往收效欠佳。如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从整体护理的角度进行护理,就可在疾病的初期收到良好的效果。"心开窍于舌,舌为心之苗",即心通过舌窍与外界相连。中医认为,口舌生疮是心火上炎或小肠实热所致,治疗除选用清热解毒、导热下行的药物外,还应选取一些寒凉清火食物,如鸭、鳖、豆芽、豆腐、藕、海带、梨、西瓜、白萝卜等,勿食辛辣温燥之品。同时要避免情志过激,以免出现过喜伤心、急躁伤肝之弊。
2 辨证施护:所谓"辨证施护",就是运用中医四诊收集的资料,加以分析、综合、概括、判断,对疾病进行证候定性;然后根据证定位的结果确立相应的护理原则和方法。辨证施护包括同病异护、异病同护两个方面。例如:同一肾病,若见发热、畏寒、浮肿、小便不利时,诊为"风水证",当选用宣肺发汗利尿的方法进行治疗与护理;若肿已消退,仅有腰酸、面白、肢冷、畏寒等主症时,证属肾阳虚衰,当以温补肾阳的方法进行治疗和护理,此即同病异护。又如,多种传染病的初期都有类似的表证(上感症状) ,在护理时则都要围绕"解表"这一原则进行护理,此即异病同护。
3 情志护理:所谓情志护理是指运用调节情志来治疗脏腑疾病的方法。《内经》云:"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悲恐"。正常、和调的情志,可使脏腑之气舒畅条达,继而促进脏腑的功能活动;情志异常,就会导致脏腑气血功能紊乱,继而伤及内脏。例如:"喜"本来是一种良性的情绪变化,然而"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范进中举"就是一绝妙的例子。史料记载:范进由于多年未能中举,被家人瞧不起,当他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如愿以偿时,由于过喜而伤心,突然患了狂躁型的精神病。范进的家人在医生的授意下以恐吓的方法刺激范进,范进受到了惊吓,抑制了亢奋的情绪,又恢复了正常的心神功能。另外,中医在情志护理方面,还强调用五音(宫、商、角、徵、羽) 入五脏(肝、心、脾、肺、肾) 的方法,来调节五脏的生理功能,相当于现代的音乐疗法。
4 饮食护理: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又是防治疾病的重要手段。中医认为"食药同源",其温热寒凉之性,可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食物的酸苦甘辛咸为五脏所属,对人体脏腑的生理、病理有重要影响。中医饮食护理强调应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进行施护。如:虚寒体质和有寒性病症的人(畏寒、腹痛、腹泻,易感冒) ,应多进食一些羊肉、鲫鱼、桂元、茄子等温补类食物。而对于热性病人(发热、急性化脓性疾病) ,则宜选用清淡之品。若进食不分寒温,则会加重病情。
5 生活起居护理:《内经》云:"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是大自然的产物,人类要想获得健康,必须"顺四时调阴阳,避时邪养形神。"生活起居必须适应自然界的变化,才能减少疾病的发生。比如中医强调起居有常,应做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对年老体弱的人来说,冬天宜早睡晚起,夏天宜晚睡早起。
6 运动保健: 体育锻炼对保持健康的身体素质及预防疾病有着重要作用,中医早有"导引"与"吐纳"的锻炼方法。所谓"导引",是指"摇筋骨,动肢节",通过有规律的呼吸和全身肢体的适量运动,以疏利关节、调和气血,提高抗病能力。五禽戏、太极拳就是在导引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吐纳"是一种内养功,通过静心思念、集中精神,与特殊的呼吸方式相配合,以调节体内阴阳平衡。
7 护理技术操作: 针刺、艾灸、推拿、火罐、热敷、熏洗、挑割、捏脊、药枕、浴面、浴足、日光浴、温泉浴等,均属于中医护理方法。这些疗法操作简便、取材容易、适应范围广、见效快、费用低廉、无毒副作用,深受群众欢迎。
8 预防为主的思想: 中医早就提出"上工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强调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如果等到疾病有了症状,病情加重或恶化了才去治疗,那就象"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一样, "不亦晚乎"?中医护理切合预防、保健、治疗、康复等方面的需要,因此获得了人们的喜爱。在人类追求返朴归真、尽享天年的今天,中医护理必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总之,通过大量的有关中医护理知识的讲解,使同学们开阔眼界,并认识到中医护理学知识所具有的实用、简便、群众基础广、文化历史底蕴深厚的特点。从而使学生面对当今,着眼未来,不断受到启发、感化。这样就会由于学生学习目的逐渐明确,从而自觉地把国家和社会对中医护理学的需要转化为学生自己的需要。进而从内心深处就会产生一种为实现国家既定目标而勤奋进取的驱动力,随着这种心理驱动力的不断产生和凝聚,就会持久地推动学生去积极主动和自觉地学习中医护理学。
二、学习兴趣的激发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为活跃和最为现实的心理成分。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的兴趣越浓厚,学习的积极性就越高涨,学习的效果就越显著。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要竭尽全力使学生对所学的对象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吸引他们去"认识它、接近它、获得它"。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就是这个道理。
1.是设法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问题情境即是指具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环境。我国著名教育专家魏书生就是一个惯于创设问题情境的行家。他通过不断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了一批批别人认为是"朽木"的后进生的强烈的求知欲望,使那些后进生最终成为优生。问题情境的创设并不一定要在课堂上,不一定是课本上的难题,也不一定是学习上的问题。但一定要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能吸引学生去思考、努力解决。问题难度不宜过简或过难,否则会使学生失去兴趣。当学生解决了问题后,一定要及时加以肯定和鼓励,这是最关键的一步。让学生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其自信心就会不断增强,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也会不断增强。教师布置作业、出卷考试都是创设问题情境的一部分,都要注意难度的把握。比如可以结合社会生活常见的现象向学生们提问,有没有注意到街头巷尾到处都是凉茶店摊,里面的主题是什么。从而使学生们能意识到中医护理所具有的广泛的群众基础,使学生们激发到社会生活中去学习中医护理的兴趣和意识。
2.通过多开设实验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中医护理学习过程中,实训技术的掌握是非常重要的.其中尤其是一些常用的中医护理技术,如针灸、推拿,火罐、壮医药线等。通过多开设这些实训课,使同学们在动手工程中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就能使学生们更加熟练掌握这些技术,使用起来也更有信心。并鼓励学生将来将这些技术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比如在上完推拿课后,鼓励学生之间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互相运用推拿技术做一些常见病.如落枕、头痛、失眠等的治疗。这样很容易培养学生的成就感,从而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为重要的是--正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所言――学生的归属和尊重的需要得到了满足,便能产生高一级的需要――认知的需要。
3、教师要讲究语言艺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主要靠语言进行交流,教学语言除了具备必要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之外,还应该生动,富有幽默感。生动幽默的教学语言会创造出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生动让人爱听,幽默让人回味无穷。常言道:"一个丑角进城,胜过一打医生。"大意是说:获取精神上的快乐胜过医治肉体上的创伤,由此可见幽默的巨大功效。比如在课堂讲授时,可以向学生提问:"现在假设时光倒流500年,在座各位都是神通广大的还珠格格,却不幸被疯狗咬了一口,该如何做护理呢?"这样的提问往往使学生们觉得十分好笑,却纵使抓耳挠腮绞尽脑汁也无计可施。然后再告诉他们可以取疯狗脑浆涂之,这就是古代的免疫学医案。象这样的提问式教学方式,不但充分调动了学生思考,活跃了气氛,还使学生对中医护理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亦是对中国传统医学文化的致敬。
综上所述,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目的和学习兴趣对提高中医护理教学质量及其效果都具有重要意义。然后仅有一次或数次的激发,所产生的生理和心理的效应只能维持短暂或一段时间。因为随着学生的身心日趋成熟,其心理活动也会变得复杂起来,通常表现为对自身学习行为的认识和兴趣具有较强的"不稳定性"和"可变性"。这就是说,学生学习动机--学习目的和学习兴趣,还需要教师长期不断的去激发,才能使学生形成对生物学习的一种持久的动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1588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