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疗效观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永光
[关键词] 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中西医结合
[中图分类号]R255.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11(a)-145-01
2005年2月~2007年2月,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30例,同时,与相同数量单纯用西药治疗的病例进行比较,发现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疗效更佳,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参照《实用神经病学》中关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诊断标准:①年龄40岁以上;②慢性起病逐渐加重或者急性起病,或反复发作;③有脑动脉硬化或颈椎病史;④发作性体位性眩晕,可伴有恶心、耳鸣、肢体麻木、头痛、颈项僵痛;⑤转颈试验阳性;⑥颈椎X线摄片示:颈椎骨质增生或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小,经颅多普勒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⑦排除其他疾病所致眩晕。
所选病历均为住院或门诊患者,符合上述诊断标准,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45~70岁,平均60岁,病程1个月~3年;对照组30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17例,年龄46~69岁,平均61岁,病程2个月~3年。两组患者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口服盐酸氟桂利嗪片5 mg,每晚1次。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口服汤药治疗,以益气养血,补益肝肾,疏通脉络为主。基本方药组成:黄芪30 g,党参15 g,茯苓12 g,熟地10 g,何首乌12 g,肉苁蓉15 g,桑寄生12 g,当归12 g,川芎12 g,葛根12 g,枸杞子12 g,龙骨30 g,杜仲12 g,牛膝12 g,每日1剂,分2次服用,2周为一个疗程。
1.3 疗效标准
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拟定。治愈:自觉症状消失,TCD检测正常;显效:自觉症状明显好转,TCD检测明显改善;无效:自觉症状及TCD检测无变化。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30例中,临床治愈5例(16.7%),显效24例(80%),无效1例(3.3%),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30例中,临床治愈1例(3.3%),显效19例(63.3%),无效10例(33.3%),总有效率为66.7%。两组间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一组临床表现为发作性眩晕、恶心、呕吐和(或)眼球震颤体征的综合征,常见于中老年人。目前认为其发病机制主要为:①脑动脉粥样硬化狭窄;②微小动脉栓塞;③脑血管痉挛;④颈椎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属中医“眩晕”范畴,中医理论认为:其病位在脑,与肝睥肾相关,人到中年,气血生化之源不足,肝肾亏虚,髓海乏源,血液不能充盈脉络,气虚无力推动血行,终至脑失所养,而发此病。治疗应在此病理基础上,益气养血、补益肝肾、疏通脉络。汤药组方是根据病机、药物特点及本人的临床经验而拟定。方中黄芪、党参、茯苓、熟地、何首乌益气养血,肉苁蓉、桑寄生、枸杞子、龙骨、杜仲补益肝肾,当归、川芎、葛根活血通络。现代医学认为,黄芪的有效成分是黄芪多糖,黄芪多糖可以显著扩张外周血管,降低脑血管阻力,能增加脑血流量;桑寄生能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降低血清过氧化脂质的含量,保护生物膜,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当归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形成作用,所含阿魏酸能明显对抗ADP和胶原诱导的大鼠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滞性,对实验性血栓的形成有明显抑制作用;川芎有明显改善家兔实验性微循环的作用,能降低因脑缺血引起的血浆和脑脊液中强吗肽A含量,提示能改善脑缺血性损害;葛根中的有效成分是葛根素,葛根素因有α和β受体及血管紧张素受体的拮抗作用,故可扩张脑血管,解除脑血管痉挛,从而改善脑部血流循环,增加脑血流量,还可以提高红细胞变形指数,改善红细胞变形能力,还有清除自由基的作用。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更佳。
(收稿日期:2007-08-2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1642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