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下壁心肌梗死诊断中心电图应用价值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目的: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诊断中应用心电图的临床价值进行探讨。方法:选取2017年10月到2018年10月期间来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中选取50例,其中右冠状动脉病变的患者为A组(25例),左回旋支病变的患者为B组(25例),对两组患者从突发胸痛入院后6h内连续心电图12导联的心电图情况进行对比。结果:A组患者心电图诊断中出现Ⅰ导联ST段压低或水平;Ⅰ、aVL导联ST段同时压低;ST段抬高水平Ⅲ>Ⅱ导联。B组患者心电图出现Ⅰ导联ST段抬高,ST段抬高水平Ⅲ<Ⅱ导联。结论:在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诊断中,心电图对比冠状动脉造影来说,更具有临床价值,造作方便且无创,费用更低,值得推广。
【关键词】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电图;诊断;特点;价值
【中图分类号】R545.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19)06--02
在我国,有冠心病史的中年、老年患者常因为劳累、心情波动等因素而诱发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症状多为突发心前区压榨性剧烈疼痛,伴有呼吸困难,甚至恶心、呕吐等症状,也可出现突发性昏厥。因患者心肌梗死部分不可逆,所以必须加大预防措施,发现后及早治疗,对患者心肌损害程度有效降低。在临床中,心电图的诊断至关重要,对患者病情的轻重及预后有着很好的诊断。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0月到2018年10月期间来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中选取50例,其中右冠状动脉病变的患者为A组(25例),左回旋支病变的患者为B组(25例),A组患者中男17例,女性8例,年龄38~77岁,平均年龄(55.1±6.2)岁,B组患者中男14例,女性11例,年龄39~76岁,平均年龄(54.7±6.5)岁,两组患者持续胸痛时间超过30min以上,在口服硝酸甘油后未得到环节,病发至就诊时间在30min~12h内。所有患者均无心肌梗死病史,无心室肥大等表现,符合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
1.2 方法 心电图检查除对患者进行常规检查12导联外,加做Ⅴ3R-Ⅴ5R,Ⅴ7-Ⅴ9导联,ST段偏移程度需要从J点后0.06s开始,等电位线为TP段,ST段抬高标准为≥0.05mm。将心电图的改变情况进行观察并记录,需要记录的5个特点为:Ⅰ导联ST段抬高,Ⅰ导联ST段压低或水平,Ⅰ、aⅤL导联ST段同时压低,ST段抬高水平Ⅲ>Ⅱ导联,ST段抬高水平Ⅲ<Ⅱ导联。
1.3 统计学 本次研究的所有数据均输入SPSS20.0软件系统来进行统计学处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果
根据统计显示,A组患者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具体表现在:Ⅰ导联ST段压低或水平,Ⅰ、aⅤL導联ST段同时压低,ST段抬高水平Ⅲ>Ⅱ导联上,而B组患者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则表现在:Ⅰ导联ST段抬高和ST段抬高水平Ⅲ<Ⅱ导联,具体见下表1,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心急梗死是因患者的冠状动脉闭塞,血液无法流通,导致患者的心肌因持久性缺血而出现局部坏死,这种心肌坏死是不可逆的,所以对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必须要及早发现及早治疗,在临床中,心电图对心肌梗死患者是最常用的诊断方式。临床中,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多数为右冠状动脉病变,然后是左回旋支病变,临床中两支或三支病变的情况较为少见。在人体内,右冠状动脉的供血范围与左回旋支供血范围不同,患者下壁心肌梗死伴右心室受累情况也不尽相同,所以心电图中,下壁导联ST段方向及程度有着不同。
心电图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诊断中有着重要意义,临床中,心电图可以很好的对心脏活动进行观察,比如心律不齐、早搏,包括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等等,很多专家对有心脏问题的患者提醒,在出现心慌、胸痛、恶心等症状出现时,要先做心电图对发病时的心脏电活动进行捕捉是非常有必要的。
本次研究中不难看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右冠状动脉闭塞患者在Ⅰ导联ST段压低或水平,Ⅰ、aⅤL导联ST段同时压低,ST段抬高水平Ⅲ>Ⅱ导联上有着非常明显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而左回旋支病变则在Ⅰ导联ST段抬高和ST段抬高水平Ⅲ<Ⅱ导联上有着明显的敏感性及特异性。结果表明,心电图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诊断中有着很高的临床意义,操作方便且不需患者高消费,临床中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于英,刘刚.心电图判断中老年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相关冠状动脉的诊断价值[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6):4031-4032.
杨芳,彭春花,卢静等.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电图表现与冠状动脉造影的对比分析[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3,34(2):69-70,86.
王江洪,胡晓军,孙跃玲等.心电图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判定价值[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15,23(6):333-337.
梅志亮,章志玲,周淑兰等.心电图在右冠病变所致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时的预测价值[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5,(2):251-25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46896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