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针刺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现状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近年来,慢性疲劳综合征(CFS)的发病率呈快速上升趋势。通过CFS的免疫机制研究和主流治疗方法进行小结,进一步探讨针刺治疗CFS的优越及不足,并为今后的研究工作提出一些参考意见。
关键词:慢性疲劳综合征;免疫机制;治疗方法;综述
中图分类号:R245.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9)03-0088-04
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CFS)是以不明原因引起的反复或持续发作6个月及以上的慢性疲劳为典型表现,且伴随低热、头痛、咽痛、淋巴结痛、关节疼痛、肌肉酸痛、睡眠障碍、焦虑抑郁等多种躯体及精神神经症状为特征的的临床综合征[1-2]。CFS的全球患病率约为0.8%~3.5%,发病率约为0.4%~1%[3-4]。一份来自美国国家科学院的报告显示,CFS影响美国多达250万人,每年直接和间接的费用多达17-240亿美元[5]。随着社会形态、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人们承受更多来自生活、工作、学习上的高强度压力,在这些综合因素的影响下,CFS发病率呈不断上升的趋势,该病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且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CDC)预测CFS将成为21世纪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故本文将系统阐述CFS的免疫机制研究进展和治疗方法现状,并结合大背景下的研究方向和趋势,试分析未来针灸治疗CFS的研究重点及注意事项。
1 CFS免疫机制研究概况
总结国内外对CFS的相关研究,专家学者普遍认同该病可能与神经-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病毒感染、能量代谢、抗氧化应激等有关。由于促炎性细胞因子产生特点与CFS的症状相似,都会出现疲劳、发烧、淋巴结肿大、肌痛、关节痛、睡眠障碍、认知障碍和情绪障碍[6],故CFS发病的免疫机制一直是研究重点之一。近几年来,CFS的细胞因子水平异常成为研究的热点,并取得一定进展。综合相关报道,认为本病的产生主要因为自然杀伤细胞功能受损、活化的CD8+细胞毒性T细胞数量增加、各种自身抗体的存在以及各种促炎细胞因子的产生和增加[7]。研究发现,CFS患者的IgA、Igg,IgM 水平普遍降低,采用免疫球蛋白治疗后症状改善[8];吴文忠等[9]通过针刺百会、关元、足三里等穴后,发现IgA、Igg,IgM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而CFS患者相应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证实了针刺治疗CFS的有效性。国内王向义等[10]通过针刺CFS大鼠降低血浆T-bet表达水平,升高GATA-3表达水平,从而调节T-bet/GATA-3比值治疗CFS有明显疗效。Montoya JG等[11]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血清细胞因子检测后发现有17种细胞因子与CFS的严重程度有关,其中瘦素(Leptin)的增加和抵抗素(Resistin)的下降与疲劳程度之间呈明显的相关性;Hornig M等[12]采用相同技术对病程持续3年以上(长期组)和3年以下(短期组)的CFS患者进行分析,发现短期组中51种细胞因子中有28种表达上调,但长期组水平正常或低于正常水平,两个实验结果表明细胞因子水平的异常与疲劳程度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还存在争议;Stringer EA等[13]对以往研究进行了补充,假设细胞因子中的leptin与疲劳程度呈正相关,连续25天对10名CFS女性患者进行抽血检测,其结果精度高达78.3%,支持其假设。由此看出,免疫与CFS的发病机制以及针刺治疗CFS的机制有极大的相关性。
2 CFS治疗方法现状
为了找到一个具有推广性、科学性的方法,从目前来看,中医治疗包括单纯针刺、针刺加艾灸、电针、温针灸、针药结合、针刺加推拿等方法,其他疗法主要包括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ural therapy,CBT)、分级运动疗法(graded exercise therapy,GET)、心理治疗、抗氧化应激、抗炎抗病毒、抗抑郁抗焦虑治疗、膳食补充剂、药物疗法、长时间休息疗法等[14]。
在CFS治疗方法众多的情况下,针刺治疗具有安全性高、疗效显著、操作简便、价格低廉、接受度高等优势,且在治疗CFS上取得了明显疗效,并开始被广泛研究。从国际上看,一项双臂随机对照试验发现CFS患者在接受连续4周针刺治疗后,其体力和脑力疲劳以及身体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的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15];另一项随机对照研究对CFS患者连续针刺治疗4周后,其生理功能、总体健康水平、认知功能、社会活动能力、心理健康及痛苦的感觉上都明显优于安慰对照组[16];一篇关于针灸治疗CFS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结果显示针刺较单纯中药、单纯西药、假针刺而言,更能够改善CFS患者的疲劳及认知功能障碍,证实了针刺治疗CFS的有效性[17]。在國内,基于传统针刺、温针灸、电针、针药结合等方法治疗CFS的研究非常之多,均有明显疗效。
CBT和GET在改善CFS患者疲劳程度及认知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上,其疗效较为理想,但从患者的经济能力及依从性上讲,由于CBT价格昂贵且治疗周期长,故难以广泛普及和推广;GET仍然需要长时间治疗并且在患者耐受度上也存在考验,因而患者接受度很低;在众多药物治疗上一直存在争议,首先没有特异性药物能有效治疗CFS,如糖皮质激素、抗抑郁剂、月见草油、加兰他敏、肌肉镁补充剂、欧米加3脂肪酸补充剂均起调节作用,其作用机制也不确切,故推荐度低;而国内外单用饮食补充疗法、心理疗法及长时间休息疗法治疗CFS的临床试验较少,尚不能明确上述疗法对CFS患者有积极影响[17-22]。
对于CBT、GET等疗法来说,从患者的角度来看,没有很好的依从性和经济实力的支撑,将难以开展,因而针刺疗法成为目前综合性较好的一种治疗方法。 3 小結
3.1 针刺治疗CFS发病机制的建议 随着CFS发病率的不断上升,搞清CFS的发病机制仍是重中之重,尽管针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善CFS的疲劳相关症状,国内外也从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抗氧化应激、节律调整等方面对针刺治疗CFS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23],但相互作用关系仍未明确。已有研究证实促炎性细胞因子与CFS关系密切且CFS的发病及严重程度与细胞因子水平的异常存在关系,但CFS的症状究竟是由于细胞因子水平的异常所致,还是说CFS引起了细胞因子的异常,或者说水平异常只是该疾病的偶发现象仍需进一步探索,细胞因子与CFS患者疲劳程度之间的相关性并未得到进一步证实,且通过针刺调节CFS疲劳程度的免疫机制尚不清楚。因此,从目前的研究水平来看,验证CFS发病机制的研究结果,把研究的方向适当集中化十分必要。
3.2 针刺治疗CFS临床试验的不足 在针刺治疗CFS的临床试验中,我们除了看到其疗效的显著性外,在试验上也暴露出诸多不足:(1)针刺治疗CFS的作用机制一直含糊不清,诸多研究仅总结其研究结果是否为阳性,并未阐明其结果的科学依据。(2)技术层面,数据处理严谨度较差;国内涉及的专业设备及研究人员的专业度不够成熟。(3)从实验设计上来讲,部分研究缺乏合理的分组及对照,统一标准、诊断标准和疗效评定标准未能统一。国内很多研究报道都缺乏具体的细节阐述,如选穴依据、针刺深度、角度、操作手法、不良反应等;多数研究并未注明随访结果,且样本含量太少,导致疗效缺乏全面性及代表性[24-25]。(4)在治疗方法上,国外大多进行单纯针刺或电针治疗CFS,而国内还有针药结合、温针灸、针灸加推拿等方法,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用针刺治疗CFS的疗效判定。(5)从管理层面,患者的依从性、数据的收集和处理、不良事件的应对措施等方面仍存在很大问题。
3.3 针刺治疗CFS有广阔的前景,确定规范的针灸治疗体系是关键 在众多治疗CFS的方法当中,首先,中医领域当中针刺疗法在国际上的认可度更高,文化推广更好,当前,很多国家已经开办了针灸学校、医院、诊所,其传播的力度更强,最主要在于针刺治疗CFS疗效显著。(1)在国内,政府大力扶持中医药事业,笔者认为政府应加大对科研仪器设备的投入以及专业研究人员的培训工作,先进的研究设备确保研究的准确性,专业的技术人员保证研究工作的严谨性;(2)加强对原始数据及实验数据的管理,例如建立表格式管理方法,对试验过程进行实时动态管理。针对试验过程中的不同时期制定表格,包括筛选期的筛选表、治疗期的治疗记录表、理化检查记录表、受试者复诊时间表以及随访期的随访表等;(3)提高受试者依从性管理,尽可能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在纳入时勿片面强调受试者的受益,对受试者承担的义务应充分说明,避免仓促入组,并与受试者时刻沟通交流,维持已经建立的信任度,多为受试者进行心理疏导,防止其脱落,同时要制定好不良事件的应对措施。(4)在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原则的指导下,以循证医学为指导开展临床试验,加强针刺与不同手法相结合治疗CFS的临床研究,确定规范的针灸治疗体系是关键所在。
以上通过对CFS的免疫功能的发病机制、治疗方法以及针刺治疗CFS相关研究的优缺点进行了小结,并给予相关建议,CFS是一组复杂的功能紊乱症候群,探索出一条治疗CFS的理想道路仍重而道远,研究者必须做好各个试验环节。
参考文献:
[1]Fukuda K,Straus SE,Hickie I,et al.The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a comprehensive approach to its definition and study[J].Ann Intern Med,1994,121:953-959.
[2]蔡德英.慢性疲劳综合征针灸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1,10(8):109.
[3]Bhui KS,Dinos S,Ashby D,et al.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in an ethnically diverse population:the influence of psychosocial adversity and physical inactivity[J].BMC Med,2011,9,26-38.
[4]Capelli E,Zola R,Lorusso L,et al.Chronic fatigue syndrome/myalgic encephalomyelitis:an update[J].Int J Immunopathol Pharmacol,2010,23(4):981-989.
[5]Institute of Medicine.Beyond Myalgic Encephalomyelitis/Chronic Fatigue Syndrome:Redefining an Illness[M].Washington:National Academies Press,2015.
[6]Komaroff AL.Inflammation correlates with symptoms in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J].2017,114(34):8914-8916.
[7]Loebel M,Grabowski P,Heidecke H,et al.Antibodies to β adrenergic and muscarinic cholinergic receptor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J].Brain Behav Immun,2016,52:32-39. [8]Trojani F T.The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J].La Clinica Terapeutica,1994,144(4):373-376.
[9]吴文忠,陈益.针刺对慢性疲劳综合征免疫功能的影响及临床疗效观察[J].江苏中医药,2013,45(10):58-59.
[10]王向义,刘长征,雷波.针刺对慢性疲劳综合征大鼠血浆T细胞转录因子/GATA结合蛋白3表达的影响[J].针刺研究,2017,42(3):246-249.
[11]Montoya JG,Holmes TH,Anderson JN,et al.Cytokine signature associated with disease severity in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patients[J].PNAS,2017,114(34):E7150-E7158.
[12]Hornig M,Montoya JG,Klimas NG,et al.Distinct plasma immune signatures in ME/CFS are present early in the course of illness[J].RESEARCH ARTICLE,2015,1(1):1-10.
[13]Stringer EA,Baker KS,Carroll IR,et al.Daily cytokine fluctuations,driven by leptin,are associated with fatigue severity in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evidence of inflammatory pathology[J].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2013,11:93-103.
[14]Brkic S,Tomic S,Ruic M,et al.Chronic Fatigue Syndrome[J].Srp Arh Celok Lek,2011,139(3):256-261.
[15]Ng S M,Yiu Y M.Acupuncture for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a randomized,sham-controlled trial with single-blinded design[J].Alternative Therapies in Health & Medicine,2013,19(4):2-6.
[16]Zhang w,Liu ZS,Xu HR.Observation on therapeutic effect of acupuncture of Back-shu acupoints for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patients[J].Zhen Ci Yan Jiu,2011,36(6):437-41,448.
[17]Wang TW,Xu C,Pan K,et al.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for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BMC Complementary & Alternative Medicine,2017,17(1):163.
[18]Pae C U,Marks D M,Patkar A A,et al.antidepressants[J].Expert opinion on pharmacotherapy,2009,10(10):1561-1570.
[19]Revelas A,Baltaretsou E.Chronic fatigue syndrome:diagnosis and treatment[J].South African Family Practice,2013,55(1):53-55.
[20]Carruthers B M,Jain A K,De Meirleir K L,et al.Myalgic encephalomyelitis/chronic fatigue syndrome:clinical working case definition,diagnostic and treatment protocols[J].Journal of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2003,11(1):7-115.
[21]Yancey J R,Thomas S M.Chronic fatigue syndrome:diagnosis and treatment[J].Am Fam Physician,2012,86(8):741-746.
[22]Steven R,Tuide C,Anthony C,et al.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Chronic Fatigue Syndrome[J].BMJ,2011;5:1-56.
[23]唐樂微,陈亮,韩亮,等.针刺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机制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2014(11):2750-2752.
[24]张宝文,瞿恒,苑迅.针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临床研究现况[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19(10):182-184.
[25]毛楠,孙忠人.针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临床研究概况[J].针灸临床杂志,2009,25(8):50-5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47643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