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介入术后穿刺点并发症与护理方法研究进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脑血管介入术具有操作简便、微创、安全、术后恢复快等多种优势,是目前临床诊断和治疗脑血管疾病的首选手段,该项技术虽具有确切的治疗效果,但其需经穿刺动脉完成,易损伤动脉血管的完整性和血管内皮,再加上术后穿刺部位护理方法不当,极易引发患者术后出现一系列穿刺点并发症,如穿刺部位血肿或出血、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下肢动静脉血栓形成等,这些并发症不仅会加重患者机体痛苦,还会影响其预后恢复效果,因此,临床需积极分析这些并发症发生原因,并探究相应的护理方法,才能预防穿刺点并发症发生和促进患者预后恢复良好。本文主要总结了脑血管介入术后穿刺点常见并发症及发生原因,并针对脑血管介入术后穿刺点常见并发症提出了相应的护理方法。
【关键词】脑血管介入术;穿刺点;并发症;护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9)06-03--01
脑血管介入术是一项通过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技术(DSA)开展的血管内介入手术,也是临床用于诊断和治疗脑血管疾病最主要的手段之一,具有手术痛苦轻、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势,但在手术治疗过程中,其需要进行股动脉穿刺,从而会对动脉血管的完整性及血管内皮造成一定的损伤,再加上术后对患者穿刺部位压迫方法不当、压迫时间过短等,常易导致患者穿刺部位出现局部出血、皮下血肿、动静脉瘘、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等并发症,不仅会加重患者机体痛苦,同时还会影响其整体预后效果,因此,临床需积极分析和总结脑血管介入术后穿刺点常见并发症,并探寻相应的预防和护理方法,才能缓解患者痛苦和促进其早日恢复健康[1]。
1 脑血管介入术后穿刺点常见并发症及发生原因
1.1 穿刺部位血肿或出血
穿刺部位血肿或出血是脑血管介入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包含局部渗血、皮下血肿、皮下瘀斑等,相关数据表明,其发生率约占全部并发症总数的70-75%[2]。引发该并发症发生的主要原因有多次反复穿刺、刺穿动脉壁、穿刺部位压迫不当或压迫时间过短、肝素使用过量、患者自身凝血功能障碍、术肢活动度大和活动频繁等[3-4]。为预防该并发症的发生,术后患者返回病房后,护理人员需指导其取平卧位,将穿刺肢体自然伸直,再将其动脉内鞘管拔除,并对穿刺点采用手掌按压30min,若无出血,可采75%酒精对穿刺点部位进行消毒,再用宽胶布进行加压包扎,必要时还可采用动脉压迫止血器或1kg沙袋对穿刺部位进行压迫,并叮嘱患者术后需绝对卧床休息24h,禁止进行屈髋动作,可对穿刺一侧肢体持续制定6h,为避免患者平卧时间过长而出现腰酸背痛、周身不适等症状,护理人员还需帮助患者按摩局部,尽最大限度避免其出现过早活动[5]。另外,卧床期间,手术人员还需规避一切可能导致患者腹压升高的危险因素,如指导患者大小便、咳嗽时用手对穿刺点压迫,以免穿刺部位压力升高而引发穿刺口出血[6]。
1.2 假性动脉瘤
假性动脉瘤指的是动脉壁破裂后血肿与周围纤维包裹后形成与动脉管腔相通的搏动性包块,鞠黎明[7]等人研究报告中证实,脑血管介入术后穿刺点并发假性动脉瘤的概率为4.7%,该并发症主要是因经皮股动脉穿刺,导致血管的完整性被破坏,另外,手术人员穿刺技术不成熟或术中进行反复穿刺,并刺破动脉血管及术后动脉修补不全均是引发该并发症发生的主要原因,为预防该并发症的发生,就需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穿刺技术[8]。
1.3 动静脉瘘
动静脉瘘主要表现为穿刺部位可触及搏动性肿块,听诊可闻及血管杂音且范围较为局限,引发其发生的主要原因为穿刺过程中同时损伤动脉和静脉,因此,为预防该并发症的发生,需要手术人员掌握规范的动脉穿刺技术[9-10]。
1.4 下肢动静脉血栓形成
下肢动静脉血栓形成是脑血管介入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其不仅会加重患者机体痛苦,严重时还会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因此,临床需积极预防和护理[11]。该并发症主要是因患者凝血功能障碍、术后穿刺部位加压包扎过紧、患者肢体严格制动导致血液流速慢、粘度高等所致,为预防和减少该并发症的发生,就需合理把控加压包扎的松紧度,一方面要防止血栓形成,另一方面还需达到加压止血目标,另外,术后还需遵医嘱为患者口服波立维或阿司匹林预防下肢动脉血栓形成[12]。
2 脑血管介入术后穿刺点常见并发症的护理方法
2.1 穿刺部位血肿或出血护理
针对穿刺部位血肿或出血,需要护理人员在介入术后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护理工作:(1)视,术后护理人员需密切对患者穿刺点周围皮肤情况(有无肿胀、苍白、青紫、包块等)、术肢活动情况、肢体位置、沙袋位置及末梢血运等进行密切观察,并且还需将患者衣服揭开,使穿刺点及周围皮肤充分暴露,仔细观察穿刺点敷料,以便及时了解穿刺点周围有无淤斑、渗血、血肿等[13]。(2)触,穿刺部位血肿与假性动脉瘤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为良好区分两者,护理人员需触摸患者穿刺点部位,看能否触到搏动性包块或明显压痛,若可触及搏动性包块则为假性动脉瘤,另外还需触摸足背动脉搏动是否良好。(3)听,为区分穿刺部位血肿与动静脉瘘,还需听穿刺局部有无杂音,若有则为动静脉瘘。(4)查,护理人员还需密切监测患者全身皮肤有无淤斑,尤其是受压部位,抗凝剂用量、凝血功能、血常规等,若穿刺部位膨隆,遠端动脉搏动消失或减弱,可能为局部血肿压迫动脉。若患者穿刺部位血肿较小,一般可在短期内自行吸收消退,因此护理人员可暂不对其进行处理,若穿刺部位血肿较大,则需在24h内给患者应用局部加压配合冷敷护理,24h后再采用硫酸镁进行湿热敷,若上述护理方法均无效,则需及时报告医生行切开手术探查,以便采取合理止血措施[14]。
2.2 假性动脉瘤护理
假性动脉瘤多发于术后24-48h,为尽早发现假性动脉瘤和对其进行处理,护理人员在此期间需注意观察穿刺点局部出现肿块情况,包含肿块大小、局部瘀斑范围变化等,若穿刺点出现进行性增大、震颤及搏动感的肿块,则提示可能出现假性动脉瘤,需及时采用床旁血管超声对假性动脉瘤的变化情况进行了解,并对其双侧足背动脉的搏动情况及皮温进行监测,同时采用沙袋压迫穿刺点,根据血管超声监测结果决定砂袋压迫重量和持续时间[15]。 2.3 動静脉瘘护理
术后,护理人员一旦发现患者穿刺点出现局限性搏动肿块且其血管内有杂音,需及时给其肌肉注射2%的5-10mL利卡多因,以进行局麻镇痛[16]。然后,还需在床旁彩超引导下,采用1kg沙袋对患者穿刺部位瘘口处、瘤颈部进行压迫,以促进瘘口闭塞和瘤腔内形成血栓。
2.4 下肢动静脉血栓形成护理
若术后患者出现术侧肢体明显肿胀、皮肤颜色青紫、皮肤发麻及细血管返流时间明显加快等症状,则提示可能出现下肢静脉血栓,需及时放松绷带,给患者提供适量的血管扩张剂治疗,同时还需引导患者将患肢抬高以促进静脉回流;若患者术后出现小腿疼痛剧烈、感觉迟钝、搏动减弱或消失、皮色苍白、趾端苍白、皮温降低、毛细血管充盈时间明显延长等症状,则提示可能形成下肢动脉血栓,此时护理人员应及时告知医生进行处理[17-18]。
3 结语
作为临床诊断和治疗脑血管疾病的主要手段,脑血管介入术虽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和应用优势,但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也易引发患者术后出现一系列穿刺点并发症,如穿刺部位血肿或出血、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下肢动静脉血栓形成等,这些并发症不仅会加重患者机体痛苦、影响穿刺伤口的愈合和延长患者预后恢复周期,严重时还会对其生命健康安全构成一定威胁,因此,临床需积极做好这些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工作,如在穿刺部位血肿或出血并发症出现后,需视情况给其提供局部加压配合冷敷、硫酸镁湿热敷护理;出现假性动脉瘤后需及时采用沙袋压迫穿刺点;出现动静脉瘘后需采用沙袋压迫瘘口处、瘤颈部;形成下肢静脉血栓后需及时放松绷带,给患者提供适量的血管扩张剂治疗,同时还需引导患者将患肢抬高以促进静脉回流,形成下肢动脉血栓后应及时告知医生进行处理,这有这样才能将患者术后并发症严重程度降至最低,从而加快其预后恢复。
参考文献
潘玉琴,吴晔.脑血管介入术后并发症的防治策略[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8,36(12):1628.
郭轶敏.介入护理在脑血管病患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J].系统医学,2018,3(19):166-168.
周桂桃,龚昭惠,谈惠群,等.脑血管侧支循环评估在脑血管介入术后再狭窄及缺血性脑血管事件中的应用[J].海南医学,2018,29(18):2534-2537.
蔡万兴.护理干预在脑血管疾病患者血管内介入术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18,25(20):174-176.
邓丽芬,赵丽莹,曾涛.循证护理指导脑血管病介入术后护理的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8,13(24):146-147.
Yuanqiang Lin,Qiang Wen,Li Guo,et al.A network meta-analysis on the efficacy and prognosis of different interventional therapies for early-stage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perthermia,2018,35(1).
鞠黎明,姚敏.脑血管介入术后穿刺点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J].世界复合医学,2018,4(03):83-85.
张海英,魏丽莉,朱莉.临床护理介入护士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对脑血管介入患者的影响[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3(29):109-110.
王艳娟,张丹.临床护理路径在脑血管介入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3(27):42+47.
蒙彩英.个性化护理在脑血管患者介入治疗后的效果评价[J].广东医学,2018,39(12):1909-1911.
Nina Lansbury Hall,Jarra Hicks,Taryn Lane,et al.Evaluating Community Engagement and Benefit-Sharing Practices in Australian Wind Farm Development[J]. Case Studies in the Environment,2017,1(1).
陈清环,陈书人,冯润金.介入护理对脑血管介入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的影响[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3(10):17+20.
朱小敏,马飞飞,张露露,曹珊,刘亚红.自制一体化交接单在脑血管介入患者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医学,2017,43(06):448-450+452.
任婷婷.介入护理对脑血管介入治疗效果与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7,14(30):69-71.
耿丹,黎恩知,苗晓慧,等.医护一体化模式下介入术后并发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管理成效评价[J].华西医学,2017,32(09):1423-1426.
聂翠艳.脑血管介入术患者的围术期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24):256-257.
张萍.脑血管介入治疗患者术后常见并发症原因及护理探讨[J].中国社区医师,2017,33(23):145+147.
马娜,刘伟.介入护理在脑血管介入治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20):19-2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48694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