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2型糖尿病伴Sweet综合征的护理1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总结2型糖尿病伴Sweet综合征的护理经验1例,提出严密观察病情,正确使用各种药物,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严格控制血糖,做好皮肤护理,给予饮食、皮肤、药物护理是2型糖尿病伴Sweet综合征获得满意治疗的关键措施。
  关键词 2型糖尿病;Sweet综合征;护理
  Sweet综合征,即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皮病,是以急性发热、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高及痛性红斑、斑块或结节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疾病,其皮损也可呈假水疱样改变甚至脓疱。同时,常伴红细胞沉降率和C-反应蛋白增高。其特征的病理改变为真皮浅层大量中性粒细胞弥漫性浸润[1]。楼大钧等认为Sweet综合征可能与糖尿病也存在一定关联[2],现将我科收治1例2型糖尿病伴Sweet综合征的护理总结报告如下。
  病例介绍
  患者,男,41岁,12月9日因“面部起红斑伴发热ld,双上肢红斑ld”入住我院皮肤科,T 37.9℃,最高时38.2℃,12月10日体检结果:空腹血糖15.23 mmol/L,尿糖(++),尿酮体(+),血沉27 mm/h,总胆红素34.4 μmol/L,直接胆红素10.0 μ mol/L,谷丙转氨酶5.8 U/L,谷草转氨酶7.2 U/L,尿酸93.4μmol/L,C-反应蛋白176.0 mg/L,糖化血红蛋白10.2%;CT示右下肺渗出性病变,胆囊炎,双肾多发囊性病变,双肾周渗出性改变。查体:面部可见散在片状红斑,颈部红斑,双眼睑红肿,部分皮肤呈苔藓样变,红斑边界不清,双下肢可见散在淡红斑,未见水疱、大疱。12月11日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浅中层弥漫性中性粒细胞浸润,确诊Sweet综合征并转入内分泌科继续治疗。12月12日予甲强龙激素对症治疗。12月24日改为口服激素,并逐渐减量。12月31日颜面及双上肢皮损愈合,血糖控制良好出院。
  护理
  高热护理:卧床休息,注意观察体温变化,每4h测生命体征1次。鼓励患者多饮水2 000 -3 000 mUd,体温下降时,注意观察血压变化,并予保暖,避免着凉,及时擦干汗液并更换衣服床单。安置舒适的体位让患者卧床休息,同时调整室温和避免噪声。
  饮食护理:予低盐低脂糖尿病饮食,保证每日热量1 300 -1 635 kcal摄入,均衡营养,定时定量进餐,少量多餐,食用粗纤维食物,帮助减肥和通便,避免辛辣生冷等食物。脂肪< 30 g/d,盐6 g/d。
  药物护理:糖皮质激素治疗是Sweet综合征的首选药物[3]。使用激素期间应同时给予保护胃黏膜的药物,饮食上避免生冷坚硬的食物。注意查看有无牙龈、皮肤、胃出血等。静脉滴注激素时40 -60滴/min,告知患者勿随意调节滴数。加之患者有2型糖尿病,长期血糖控制不好,免疫力低下,更容易造成感染,患者必须使用胰岛素降低血糖。
  皮肤护理:①注意保持病室适宜的温度和湿度,衣服厚薄适度,贴身衣服穿纯棉制品,避免穿着化纤毛织品。②保持皮肤的清洁,洗浴宜1-2次/周,浴水温度37 - 40 ℃,洗澡时间不宜超过10 - 15 min.清洁皮肤后用软毛巾擦拭水滴,避免搔抓,禁用肥皂、热水烫洗。③局部的瘙痒可外用止痒药,如炉甘石洗剂等。
  心理护理:由于皮损明显,使用激素的同时,血糖控制不理想,患者常出现焦虑恐惧心理,给予心理安慰,要使患者了解诊疗护理的必要性,及时告知患者皮损好转的情况,使其对治疗充满信心,合作良好。注意患者的心理状态,对体温的变化给予合理的解释,以缓解患者紧张和焦虑的情绪。安排患者合理休息,劳逸结合,保证睡眠,避免过度焦虑和运动。
  讨论
  糖尿病病程长,容易并发各种并发症,其中皮肤是最常受累及的器官之一[4]。控制血糖是预防和减轻皮肤病变的关键[5]。本病例患者由于确诊Sweet综合征后,在经过激素治疗控制血糖后病情好转。由于对Sweet综合征缺乏足够的认识,临床上病例比较少见,导致护理人员缺乏经验,因此,需要医护人员共同学习,摸索经验,糖尿病合并Sweet综合征时治疗主要是在原发病的基础上加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明显。除此之外,对患者的皮肤、饮食、药物、心理等护理必不可少,鼓励患者配合治疗,从而使得护患双方达成一致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甘雨舟,黄文祥,甘华.Sweet综合征临床进展研究[J].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2014,43(19):2520-2523.
  [2]楼大钧,朱麒钱,斯徐伟,等-2型糖尿病伴Sweet综合征1例[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2,20(2):156-157.
  [3]唐迪.1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伴Sweet综合征的护理[J].护理研究,2014,28(7):2431.
  [4]刘春勤.浅谈糖尿病患者的皮膚护理[J]中国伤残医学,2013,21(8):386-387.
  [5]曾秀华.糖尿病患者皮肤病变相关因素分析及防护[J]护理学杂志,2001,16(12):716-71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48710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