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甲腔转移皮瓣联合耳甲腔成形术扩大外耳道口的临床价值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 探究分析耳甲腔转移皮瓣联合耳甲腔成形术扩大外耳道口的临床价值。方法 22例外耳道口狭窄患者, 均作常规耳内切口, 并于耳甲腔和外耳道软骨外侧相接部位做一带蒂转移皮瓣, 同时将其转移至脚屏间切口, 后续再予以耳甲腔成形术与对位縫合。观察患者手术后1周、3个月及6个月外耳道状态及恢复情况。结果 手术后1周, 21例患者皮瓣成活, 外耳道口直径均≥1.5 cm;1例患者皮瓣坏死, 其外耳道口直径<1.5 cm;手术后3个月, 21例皮瓣成活患者中, 13例患者外耳道口直径≥1.5 cm, 8例患者外耳道口直径1.0~1.5 cm;1例皮瓣坏死患者的外耳道口直径为0.8 cm。手术后6个月, 21例皮瓣成活患者均无复发情况。结论 在外耳道口狭窄患者中应用耳甲腔转移皮瓣联合耳甲腔成形术效果显著, 可有效扩大患者外耳道口, 避免术后复发, 故可广泛应用于临床中。
【关键词】 耳甲腔转移皮瓣;耳甲腔成形术;外耳道口狭窄;扩大外耳道口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09.042
外耳道口狭窄主要由先天性与非先天性组成。非先天性致病因素包括炎性反应、外伤、外耳道占位性病变、中耳乳突术后以及外耳道乳突术后等[1], 先天性主要为外耳道先天性狭窄同时可伴随外耳道闭锁。外耳道口狭窄易造成炎性反应及胆脂瘤等病症, 而外伤或术后所形成的外耳道狭窄可以造成耳道感染等情况, 严重时甚至引发耳道再次闭锁, 不利于患者机体健康。本研究主要探讨分析耳甲腔转移皮瓣联合耳甲腔成形术扩大外耳道口的临床价值,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本院接收并予以治疗的外耳道口狭窄患者22例, 其中男12例, 女10例;年龄18~65岁, 平均年龄(41.50±23.50)岁;先天性耳道狭窄2例、乳突根治术后感染11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3例、外耳道良性肿物2例、烧伤后外耳道狭窄2例、中耳胆脂瘤2例;患者外耳道口直径0.2~0.9 cm, 平均直径(0.55±0.15)cm。患者及家属同意此次研究并签订知情同意书, 且本院伦理委员会已批准。
1. 2 方法 所有患者均作常规耳内切口, 第1切口为外耳道前切迹部位, 自12点开始同时向下先后到6点止, 并在耳甲腔软骨与耳道软骨边缘作弧形切口。从第1切口上方开始, 沿着耳前切口痕迹, 再于其耳轮脚前上方开始往上将切口延长2 cm为第2切口。术中常规开展外耳道手术操作, 并在耳道手术完后于第1切口外缘0.6 cm处再作2 cm横向切口, 其两端均需与第1切口相连, 形成新月形皮瓣, 并自后方向前方将患者全皮层切开, 将皮下组织留置于前段为蒂, 在第2切口处放置扭转后的皮瓣(大小为2.0 cm×0.5 cm)。将其边缘与第2切口充分缝合后, 再切除0.7 cm左右耳甲腔皮肤边缘组织, 将外耳道口进行有效扩大。术后将碘仿纱条填塞于手术术腔, 7 d后即可返院拆线, 14 d后即可停止包扎。
1. 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手术后1周、3个月及6个月外耳道状态及恢复情况。
2 结果
手术后1周, 21例患者皮瓣成活, 外耳道口直径均≥1.5 cm;1例患者皮瓣坏死, 其外耳道口直径<1.5 cm。手术后3个月, 21例皮瓣成活患者中, 13例患者外耳道口直径≥1.5 cm, 8例患者外耳道口直径1.0~1.5 cm;1例皮瓣坏死患者的外耳道口直径为0.8 cm。见表1。手术后6个月, 21例皮瓣成活患者均无复发情况。
3 讨论
结合临床经验而言, 一般情况下耳道狭窄或患者耳道行相关手术后均易出现外耳道口狭窄, 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为开放式乳突根治术后不干耳, 在我国占比11%左右。且相关研究显示, 患者行乳突根治术后出现病变或相关炎症的几率高达88%[2]。外耳道口狭窄可造成患者术腔通气不足, 抑制其上皮代谢, 且在上皮组织脱落后堆积在耳道内进一步形成胆脂瘤。现阶段, 耳甲腔成形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外耳道口狭窄治疗中, 且取得良好疗效, 但使用范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多用于行耳道手术后导致的外耳道口狭窄[3, 4]。就临床中所存耳内切口手术而言, 予以扩大耳道口手术易导致其再次狭窄, 针对外耳道狭窄或闭锁的患者, 其术后新形成的外耳道口直径应≥1.5 cm, 其要求临床在实施扩大外耳道手术时应配合相关手术予以联合治疗, 本研究中所应用的耳甲腔转移皮瓣属于带蒂皮瓣, 具有良好的血供效果, 可有效避免游离皮瓣不易存活以及易形成瘢痕等缺点, 因此将耳甲腔转移皮瓣联合耳甲腔成形术应用于外耳道口狭窄患者中具有重要意义, 可进一步避免上述术后可能出现的各类不良情况, 提升治疗有效率, 保障临床疗效[5]。
乳突根治术、外耳道狭窄术及外耳道占位术后出现的外耳道口狭窄均可应用耳甲腔转移皮瓣联合耳甲腔成形术治疗, 其具有手术区域集中、操作相对简便、患者术后疼痛感不强烈、感染几率小等优点;此外, 可对患者外耳道予以有效扩大, 保障术后术腔通气量, 加快耳道恢复;术中在第1切口完成后再予以1个手术切口, 可有效避免术后瘢痕出现;皮瓣转移区与术区均处于一个术野, 且皮肤状态与颜色具有一致性, 可有效满足患者对术后美观的要求;不易出现并发症与不良反应;且皮瓣缝合完成后患者耳屏会较术前更处于下方位置, 对外耳道口具有进一步扩大作用。李爱君等[6]在
耳甲腔转移皮瓣联合耳甲腔成形术中曾有报道, 各类皮瓣应用于耳科手术中均可有效对外耳道皮肤缺损区予以修复, 同时扩大外耳道口。相较于本研究中使用的皮瓣转移方式而言可更好的扩大外耳道口[7]。且本研究中1例术后出现皮瓣坏死, 究其原因为蒂部相对较细, 对皮瓣血供造成严重影响, 最终皮瓣坏死。因此, 在临床手术时为避免蒂组织太细、太薄, 皮瓣宽度应≥0.5 cm, 且在扭转过程中应避免过于强硬, 切口边缘与皮瓣距离不应太近。 本研究结果显示, 手术后1周, 21例患者皮瓣成活, 外耳道口直径均≥1.5 cm;1例患者皮瓣坏死, 其外耳道口直径<1.5 cm;手术后3个月, 21例皮瓣成活患者中, 13例患者外耳道口直径≥1.5 cm, 8例患者外耳道口直径1.0~1.5 cm;1例皮瓣坏死患者的外耳道口直径为0.8 cm。进一步提示治疗效果显著, 且手术后6个月, 21例皮瓣成活患者均无复发情况。可表示本研究两种手术方式联合应用可有效保障手术效果。且耳甲腔转移皮瓣联合耳甲腔成形术可有效对杯状耳解剖缺陷进行矫正, 最大程度上复原患者耳廓正常形态, 经过手术治疗后患者耳廓颜色、质地及轮廓等均与健侧耳无明显差异, 耳部功能正常。
综上所述, 将耳甲腔转移皮瓣联合耳甲腔成形术应用于耳道狭窄患者治疗中疗效确切, 在扩大患者外耳道口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同时可降低术后复发率, 避免反复发作对患者造成生活困扰与经济压力, 故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参考文献
[1] 郭洁, 范崇盛, 张杨, 等. 耳甲腔成形术在Ⅲ期外耳道胆脂瘤手术中的应用.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7, 27(14):127-128.
[2] 于晓波, 蒋海越, 潘博, 等. 扩张耳后皮瓣联合自体肋软骨移植矫正耳甲腔型小耳畸形.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2014, 30(1):4-7.
[3] 秦学玲, 郑虹, 廖世川. 皮筒加耳甲腔成形在外耳道成形术中的应用. 华西医学, 2003, 18(3):312-313.
[4] 肖林, 饶晓花, 吴娇娇, 等. 耳甲腔轉移皮瓣治疗后天性外耳道闭锁.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2011, 18(11):615-616.
[5] 李爱君, 宋任东, 林拥军, 等. 耳甲腔转移皮瓣联合耳甲腔成形术扩大外耳道口19例. 重庆医学, 2013(28):3442.
[6] 李爱君, 李明晏, 刘伟, 等. 耳甲腔转移皮瓣联合耳甲腔成形术.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2013, 20(2):112.
[7] 梁琴, 赖玉婷, 王开仕. 外耳道乳头状瘤43例显微手术疗效分析.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2016, 16(3):203-205.
[收稿日期:2018-11-2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48840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