苄星青霉素治疗梅毒合并HIV感染的疗效评价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 探讨苄星青霉素治疗梅毒合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疗效。方法 选取28例梅毒合并HIV感染患者作为观察组, 并选取同期55例单纯梅毒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均采用苄星青霉素进行治疗, 比较两组治疗3、6、12个月后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3个月后, 观察组血清学治愈11例, 有效10例, 血清学固定5例, 无效2例, 总有效率为75.00%;对照组血清学治愈13例, 有效34例, 血清学固定4例, 无效4例, 总有效率为85.45%。治疗6个月后, 观察组血清学治愈11例, 有效13例, 血清学固定3例, 无效1例, 总有效率为85.71%;对照组血清学治愈15例, 有效35例, 血清学固定3例, 无效2例, 总有效率为90.91%。两组患者治疗3、6个月后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个月后,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5.71%和92.73%,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苄星青霉素治疗梅毒合并HIV感染时的疗效与治疗单纯梅毒的疗效相近, 可作为梅毒合并HIV感染的有效治疗药物。
【关键词】 苄星青霉素;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疗效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的性意识不断开放, 使得我国梅毒合并HIV感染的发生率呈现出逐年升高的趋势, 其中男男性行为是导致HIV感染发生率提高的主要原因。苄星青霉素在临床上被应用于梅毒治疗, 其疗效已经得到临床证实, 但在对梅毒合并HIV感染进行治疗时, 仍旧未确定统一的最佳治疗方案[1]。本次研究就选取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VCT)门诊收治的梅毒合并HIV感染患者以及单纯梅毒感染患者, 旨在探讨苄星青霉素治疗梅毒合并HIV感染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7年1月VCT门诊收治的28例梅毒合并HIV感染患者作为观察组, 并选取同期55例单纯梅毒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年龄18~65岁, 平均年龄(36.9±9.5)岁;病程5~24个月, 平均病程(14.2± 3.8)个月。对照组患者年龄22~67岁, 平均年龄(37.2±10.0)岁; 病程7~24个月, 平均病程(14.5±3.7)个月。两组患者的年龄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 2. 1 纳入标准 患者的血清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滴度范围为1∶2~1∶256, 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PPA)表现为阳性;入组前未采用抗生素进行疾病治疗;青霉素皮试结果为阴性。
1. 2. 2 排除标准 机体存在严重系统性疾病的患者;病程>2年的患者;不愿意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
1. 3 研究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注射用苄星青霉素(华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44727)240万U进行治疗, 1次/周, 分两侧臀部肌内注射, 共3次。在为患者开展治疗后, 为其开展门诊随访, 在治疗后第3、6、12个月, 为其实施体检和RPR试验, 同时观察其临床疗效。
1. 4 疗效判定标准 在采用药物进行治疗后, 患者机体RPR试验结果出现阴转, 同时未发生反复情况, 则为血清学治愈;经过药物治疗后RPR试验结果转阴, 或滴度降低≥4倍, 则为有效;经过药物治疗后6~12个月内, 滴度未发生明显变化或变化<4倍, 则为血清学固定;经过药物治疗后抗体滴度升高≥4倍, 则为无效[2]。总有效率=(血清学治愈+有效)/总例数×100%。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3个月后, 观察组血清学治愈11例, 有效10例, 血清学固定5例, 无效2例, 总有效率为75.00%;对照组血清学治愈13例, 有效34例, 血清学固定4例, 无效4例, 总有效率为85.45%。治疗6个月后, 观察组血清学治愈11例, 有效13例, 血清学固定3例, 无效1例, 总有效率为85.71%;对照组血清学治愈15例, 有效35例, 血清学固定3例, 无效2例, 总有效率为90.91%。两组患者治疗3、 6个月后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个月后,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5.71%和92.73%,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我国梅毒人群中艾滋病患者的感染率仅低于吸毒人群, 同时有资料报道称, 其呈现出明显的升高趋势, 梅毒合并HIV感染的患者主要来自城市, 且易发人群为青壮年, 具备较多方式的性行为, 且具有较多的性伴侶。在梅毒病毒和HIV的传播途径中, 性传播属于两种病毒共同的传播途径, 同时在HIV传播的过程中, 梅毒可依靠多种机制对其传播起到促进作用, 而HIV的感染也会导致患者的梅毒表现和血清学检查结果出现改变。由于HIV会导致患者机体的免疫系统失效, 加之HIV会对梅毒产生影响, 因此目前医学界尚无有效方式可对梅毒合并HIV感染进行有效治疗。
国内外大量学者通过开展研究发现, 当HIV感染患者机体发生早期梅毒时, 应用青霉素进行治疗仅能使患者机体梅毒血清学指标得到暂短降低, 在治疗后6个月或12个月时, 患者机体血清阴转失败率显著高于HIV阴性梅毒感染者, 因此需对梅毒合并HIV感染的患者开展强化治疗以及长期随访[3]。但也有学者通过研究认为, HIV感染的发生并不会明显影响驱梅反应的效果, 在开展驱梅治疗时, HIV病毒感染者和非HIV病毒感染者仅在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试验的滴度下降延迟中存在差异化, 因此无需对HIV病毒感染者开展更为积极的治疗[4]。我国学者对于梅毒合并HIV感染的治疗研究并不多, 有学者通过研究选取具备正常免疫功能的梅毒合并HIV感染患者、不具备正常免疫功能的梅毒合并HIV感染患者以及未感染HIV的梅毒患者, 均采用苄星青霉素开展治疗, 结果显示三组的RPR转阴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因此对于HIV感染或艾滋病患者在感染梅毒螺旋体后, 应为其采用苄星青霉素以及头孢曲松治疗[5]。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12个月后,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5.71%和92.73%,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采用苄星青霉素治疗后, 两组患者治疗3、6个月后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 12个月的总有效率为85.71%, 高于前人研究中采用头孢曲松钠治疗的73.68%, 但对照组的总有效率92.73%低于其报道中HIV阴性组的94.52%, 可能是由于青霉素治疗梅毒合并HIV感染的效果优于头孢曲松钠。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的血清固定率高于对照组, 分析其原由, 可能受到两方面原因的影响, 一方面是由于HIV感染患者机体中的细胞免疫功能受到抑制, 而部分患者机体内存在神经梅毒, 因此使得梅毒血清发生固定;另一方面是由于HIV感染患者在接受抗病毒治疗后, 更容易出现无任何保护措施的性行为, 或找寻具有相同疾病感染情况的异性进行性行为, 从而导致驱梅治疗效果受到影响。
综上所述, 苄星青霉素治疗梅毒合并HIV感染时的疗效与治疗单纯梅毒的疗效相近, 可作为梅毒合并HIV感染的有效治疗药物。
参考文献
[1] 俞辉, 段小霞, 卢淑娇. 梅毒血清学检测作为HIV替代检测指标的应用价值分析. 中国性科学, 2017, 26(12):67-70.
[2] 陈黎, 潘武林. 米诺环素对梅毒患者的皮损和免疫功能影响及血清固定观察. 中国性科学, 2018, 27(4):40-43.
[3] 王欣欣. 梅毒螺旋体抗体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法检测自愿咨询者的梅毒抗体结果分析.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16, 26(19): 2789-2790.
[4] 季艳芳. 米诺环素对老年梅毒患者血清抗核抗体的影响及预后分析.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 2016, 31(7):801.
[5] 钱来满, 周海山, 冯文成. 盐酸多西环素在梅毒中的治疗效果分析. 中国实用医药, 2017, 12(22):134-136.
[收稿日期:2018-10-2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48854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