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儿科临床合理用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儿科医生合理用药,这是儿科医生必备的基本技能。儿科用药必须制定科学、结合实际、切实可行和医药界推崇的方案,尽量追求安全、可靠、经济、有效和治愈的手段。本文就为什么要进行儿科合理用药的探究、国内儿科用药发展趋势,以及儿科如何合理用药谈了一些经验性的见解:如严格诊断病证,准确出具药物处方;注意患儿个体差异把握恰当的剂量,摸清儿童特点决定给药途径;做好病原学监控工作;剂型选择应科学可行;抗生素使用必须严格控制;选用经验丰富的临床药师来指导用药;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防止用药过度等。
【关键词】儿科用药;用药探究;合理用药;经验见解
合理用药这是医务人员必备的基本技能,其概念民涵盖的意义必须依据所患疾病类型、患者病征和最新药理学理论开出科学的用药处方,随后采用理想的药物或制剂用于患者的过程。给药过程必须制定科学、结合实际、切实可行和医药界推崇的方案,尽量追求安全、可靠、经济、有效和治愈的手段。临床实践过程中,常见儿科患者呈现出一个特殊群体,绝对不可看成是成人给药的缩小版。儿科临床注意区分儿童所处的年龄状况,清晰地划分出婴幼儿、新生儿和早产儿群体,注意其在解剖、病理和免疫等与成人存在明显的差异等特点,上述差异体现在年龄愈小,给药后在儿童体内代谢过程存在的差异呈现增大的趋势。而儿科诊治合理给药也是常常被采用的方法,药物在疾病治疗过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也存在有害的副作用。临床上,常常也会因用药不当引发许多医患纠纷,可见合理用药引起社会药学界和人们的普遍关注,合理用药是完成治疗疾患的重要环节,能够准确地反馈治疗效果,否则,引发不良反应在所难免。要开展儿科临床合理用药研究,探究儿科临床合理用药机理。
1 儿科合理用药
1.1 儿科合理用药其特殊性
儿科合理用药其特殊性取决于儿童的生理、解剖特点。当新生儿周岁成长过程内,生长发育迅猛,仅体重就可增加3倍左右。此时小儿合理用药依据是其体重来确定用药量。周岁内新生儿不仅体重猛增外,而且小儿体内所有器官的生理功能则不断成熟起来,其生理及代谢具有特殊性,程度不同地影响到药物吸收、代谢、有效性和潜在毒性。
1.2 儿科合理用药与患儿年龄密切相关
小儿合理用药虽与年龄有关,但其剂量也不是简单的增加或减少。小儿随着时间的推移发育成长和新陈代谢过程极为旺盛,血循环间隔时间不长,肝肾功能成熟不足,通常情况药物在体内存在时间短;儿童年龄不断增长过程中,也不断地完善其对药物转运、分布、解毒和排泄等各种功能,也因此反映出不同年龄段儿科合理用药特点也不相同。
1.3 儿科合理用药常见不良反应
儿童处于不断生长发育过程中,儿科合理用药临床发生副作用的现象比较常见。儿科合理用药发生不良反应总体上有以下几种:①会对儿童骨骼及牙齿生长成熟产生影响;②影响儿童锥体外系正常变化;③影响凝血功能,哮喘频度和瑞氏综合征;④引发急性肾功能衰竭;⑤损毁儿童泌尿系统;⑥影响听力系统;⑦引发中毒;⑧损伤生殖系统。
2 国内儿科用药发展趋势
查阅大量文献资源可以发现,国内儿科用药问题体现以下几个方面:①诊断后处方用药不规范。个别医生面对儿科患者开具处方没严格遵守临床诊断结果执行,依据患者意向的较普遍。②药剂量不精确。新生儿仍在不断发育成长中,身体及器官其生理功能仍有缺陷,从药物药动学、药效学和不良反应方面探究,不难发现儿童与成人间药物剂量差异明显,儿童因年龄差异也会存在区别。③给药方式不当。主要是抗生素给药时间间隔把控不好。④联合用药品种过多。多种药物配伍比较多见,但临床也会产生感染现象,主要有:引发致病菌不明性重度感染;因单一药物控制混合感染、严重感染和多重耐药菌株感染力度不足;用药期周过长可能发生细菌耐药性形成。当单一抗菌药物发挥作用较好时避免联合用药。当单一抗菌药物控制效果不理想时联合用药是必选项,抗菌作用协同性药物采用,可适当减少毒性大抗菌药物总量。
3 儿科合理用药
儿科合理用药追示临床治疗效果指标最佳,将药物治疗作用发挥到极致;控制药物不良反应,需要根据临床实际采取有效措施规避或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站在患儿角度尽可能采用最经济的药物,从药物资源费用入手。合理用药做到针对性强,找出病因,对症下药,用最少的药达到最好地治疗效果;预防疾病通常不采用抗菌药物;要根据患儿诊疗结果制订科学给药方案,剂量确定不仅要根据年龄,而且要根据日龄制定;给药后,密切关注疗效与不良反应,以便做到及时调整,清除具有不良反应大的药物。
3.1 严格诊断病证,准确出具药物处方
根据儿童用药特点,临床处方选择药物必须掌握精准,处方所列药物应应注意疗效是否确切、是不是不良反应不明显、患儿服用簡单和价格是否便宜等事项。儿童或新生儿要禁用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和肝肾功能类药物。临床医生必须熟悉药物、掌握药物的特性,科学选配药物,规避或尽可能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发生。药物不良反应主要包括毒性和过敏反应两种,其发生机理主要根据血液药物浓度超过一定的数值相关连。密切关注使用抗生素可能产生的毒副作用,这些将体现在患者用药后出现的状况,将观察的重点集中在有无不良反应方面。视情况采取措施,如停药其他有效措施。过敏反应特别要注意预防,临床问诊首先掌握药物过敏史,做好皮肤试验,确保用药安全可靠。
3.2 注意患儿个体差异把握恰当的剂量
剂量的选定十分重要,选择不当是引发儿科药物不良反应重要因素。儿科用药剂量选择需慎重,目前临床给药剂量计算方法多种多样,往往更多注重从体重和体表面积计算给药量常见,但也有例外,婴幼儿时期就存在较大的差别,特别新生儿时期更加明显,可见上述计量法不能用于新生儿和婴儿。用体重计算剂量结果也偏大,绝对不能采用成人用量。不同计算方法都有局限,因体质、疾病和对药物的敏感性不同,剂量上必然存在个差异,临床必须患儿实际及临床经验给出准确的量。 3.3 儿童特点决定给药途径
给药途径选择离不开患儿病情、年龄、用药目和药物性质。给药途径选择正确与否会影响药物的吸收和治疗效果。①患儿尽量采用口服或经鼻饲给药方式;②减少经皮下注射给药方式,新生儿则避免采用;③儿童体外用药要特别小心,不到万不得以不要采用。应该盯着患儿,不能让患儿自己服用,规避误服或不服规象。
3.4 做好病原学监控工作
抗生素使用必须严格掌控,确保用药科学和合理。首先,医院应强化微生物学专业人才培養,成立医院监控领导小组掌握感染工作,制订临床科室医源性感染定期监控机制,制订紧急处理预案机制;其次,确保实验室设备硬件设备到位,严格监控病原菌。动态监控重症感染病人病原菌,找到细菌耐药性根源及时有针对性使用新的抗生素。
3.5 剂型选择应科学可行
西医药进入我国后,不同年龄段人群使用的药品不论品种、数量和规格仍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造成了儿科治疗存在先天性不足。一是治疗指数窄的药物缺少针对儿童的剂型需分药,临床用量不好把握,造成中毒事件频频发生,也会对针剂造成一些浪费;二是因剂型不适合,影响儿童顺利吞服,常常会发生恶心、呕吐和厌食现象,服药依从性影响预期疗效。要避免上述现象发生:①从剂型考虑使用更多的口服制剂而减少使用注射制剂;重点考虑生产糖浆剂及含糖颗粒,并考虑改善口感;②半衰期长的药物,服药频次和服药疗程可减少,是改良小儿用药依从性有效途径;③儿科需求量较大受年龄因素影响大的药品,产品规格应呈现多样化,以满足临床实际需要。
3.6 抗生素使用必须严格控制
熟悉抗生素各种特征和配伍禁忌多选敏感的、副作用的小药物;严格掌控抗生素的使用规模。随时检测其耐药性数据,特别菌群失调数据。医生开具抗生素处方时必须慎之又慎,规避随意性用药,规避不良反应的发生。
3.7 选用经验丰富的临床药师
学习国外先进的经验和国内先进经验,经验丰富的儿科临床药师,是合理用药保证。临床药师拥有丰富的现代药学知识,可为患儿提供和设计最安全、最合理用药方案,指导临床医师为患儿开具正确的药物和准确的剂量,消除药物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消除药物治疗过程中不利的影响因素,在临床合理用药过程发挥积的作用。
3.8 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
医药必须应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遵守严格的医德规范。从医院管理层面树立医德医风教育十分重要,要树立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理念。据此,不合理用药可以得到有效规避,使药物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总之,儿科用药要科学合理。要慎重使用抗生素,疗程要明确,严格控制剂量,要根据儿童机体状况及病情轻重等因素综合考虑是否用药,严格控制剂量,合理用药,本着能口服的不肌注,能肌注的不输液,能用一般药物治疗的就不要用抗生素,不需要联合用药的,就不联合用药,确保既治病救人,又保障儿童的身心健康,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孙捷文,陈丽平.临床应用抗生素的误区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7,4(18):158-159.
[2]张献怀.触目惊心的抗生素滥用[J].健康时报,2016,5(01):17-19.
[3]孙定人.药物不良反应(第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0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49141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