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观察不同检测模式对血常规指标检测结果的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目的:观察不同检测模式对血常规指标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1月至2018年11月入院的患者90例,其中男48例,女42例,年龄范围20~63岁,平均(39.21±13.48)岁。结果:与末梢全血和末梢预稀释血相比,静脉血的WBC水平较低,但PLT、RBC及Hb水平较高(P<0.05);末梢预稀释血的WBC、Hb及RBC检测结果与末梢全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末梢预稀释血的PLT检测结果明显高于末梢全血(P<0.05);末梢预稀释血的PLT、WBC、Hb及RBC检测精密度均大于静脉血和末梢全血(P<0.05),且中、低浓度标本的末梢预稀释血PLT、Hb和RBC检测精密度超过参考范围上限;而末梢全血与静脉血的PLT、WBC、Hb及RBC检测精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結论:静脉血、末梢全血与末梢预稀释血不同检测模式下PLT、WBC、Hb及RBC等各项指标的检测结果存在明显差异,需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血常规检测模式,提高检测结果对临床诊治的应用价值[1]。
  【关键词】 血常规;静脉血;末梢全血
  【中图分类号】R44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0019(2019)14-014-02
  通过科学测试患者身体的各种指标,它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有效的诊断依据。目前,包括贫血、消化系统疾病和肾脏疾病在内的多种疾病都会引起患者血液常规检测指标的变化。因此,只有准确检测血常规值,才能确保临床治疗的顺利进行。静脉血和外周血是临床测试中常见的样本类型。一些研究认为,静脉血、外周预稀释血液和外周全血模式中血常规的检测将影响一些血常规指标的检测结果。因此,本研究随机选取90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模式下血小板(PLT)、白细胞计数(WBC)、血红蛋白(Hb)和红细胞(RBC)的结果,并探讨不同模式的血常规测试对各项指标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1月至2018年11月入院的患者90例,其中男48例,女42例,年龄范围20~63岁,平均(39.21±13.48)岁。患者的纳入标准为:(1)患者无慢性疾病和传染性疾病;(2)患者无脏器官功能衰竭以及严重外伤病史。所有患者均签署了院内伦理委员会签署的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使用一次性采血注射器于清晨抽取空腹患者肘正中静脉血2mL,注入抗凝真空管内充分摇匀;取患者末梢血20μL,加入180μL稀释液中充分摇匀;取患者末梢血100μL,放入抗凝离心管中摇匀。检测患者的静脉血、末梢预稀释血及末梢全血不同模式下的PLT、WBC、Hb及RBC等各项血常规指标水平,然后分析检测结果,同时对血常规各指标的检测精密度进行分析。血常规各指标的生物参考区间如下。(1)PLT:(100~300)×109/L;(2)WBC:(4~10)×109/L;(3)Hb:110~160g/L;(4)RBC:(3.5~5.5)×1012/L。血常规各指标的检测精密度参考范围:(1)PLT:(1~3)%;(2)WBC:(0~3)%;(3)Hb:(0~1.5)%;(4)RBC:(0~1.5)%。
  2 结果
  不同模式检测下的血常规指标比较不同模式下血常规检测结果显示,患者的PLT、WBC、Hb及RBC水平均处于生物参考区间内。静脉血的WBC水平低于末梢全血与末梢预稀释血,静脉血的PLT、RBC及Hb水平高于末梢全血与末梢预稀释血,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梢预稀释血的WBC、Hb及RBC水平与末梢全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末梢预稀释血的PLT水平显著高于末梢全血,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下表。
  3 讨论
  血常规是目前临床检验工作中的常规检查项目,不仅可以监测机体血液成分的变化情况,同时通过对各项指标的分析和评价,判断机体当前的脏器及组织所出现的病理变化,辅助医生诊断患者病情,便于进一步开展治疗工作,因此强调血常规检测的准确性[2]。随着检验现代化、自动化的发展,现在的血常规检验是由机器检测完成的。血常规检查包括有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白细胞(WBC)、白细胞分类计数及血小板(PLT)等。随着临床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检验仪器的广泛应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得到了全面普及,并在医疗机构的临床检验工作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不仅可以有效减少人为因素给血常规检测结果带来的误差,也提高了血常规检测的效率和质量。部分研究学者发现,静脉血、末梢全血以及末梢预稀释血作为目前临床检验中常用的血常规检验标本,由于标本的采集和处理方式不同,血常规各项指标的检测水平也存在较大的差异,但仍待更多的研究数据提供有效支持。提示在3种不同的检测模式下,血常规的各项指标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因此本研究针对各项血常规指标的检测精密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末梢预稀释血的PLT、WBC、Hb及RBC检测精密度均明显大于静脉血和末梢全血(P<0.05),且中、低浓度标本的末梢预稀释血PLT、Hb和RBC检测精密度超过参考范围上限[3]。而末梢全血与静脉血的PLT、WBC、Hb及RBC检测精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末梢全血和静脉血两种血常规检测模式具有较好的重复性和稳定性,与部分文献报道的研究结果相同。综上所述,对于静脉血、末梢全血与末梢预稀释血不同检测模式,血常规里PLT、WBC、Hb及RBC各项指标检测结果存在明显差异,所以需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血常规检测模式,提高检测结果对临床诊治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末梢血与静脉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比较[J].王福超.智慧健康.2018(15)
  [2] 基于无线蓝牙技术的便携式胎儿监护系统设计[J].杨品佛,张素玮,钟燕珊,麦海涛,陈超敏,徐盼,孙海涛.中国医学装备.2018(08)
  [3] 医院自助医疗系统在数字化门诊中的应用探讨[J].邓海音,苏慧.中国医学装备.2018(0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49277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