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弥散加权成像在宫颈癌诊断及术前评估中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 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WI)在宫颈癌诊断及术前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98例宫颈癌患者作为观察组, 另选取同期女性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进行DWI+常规磁共振成像(MRI)联合检测与单纯常规MRI检测, 比较观察组患者的DWI+常规MRI联合检测与单纯常规MRI检测结果, 并对两组宫颈三层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98例病例确诊的宫颈癌患者, DWI+常规MRI联合检测检出95例, 准确率为96.94%;而单纯常规MRI检测检出84例, 准确率为85.71%;DWI+常规MRI检测准确率高于单纯常规MRI检测,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794, P=0.005<0.05)。不同病理分期宫颈癌患者的DWI+常规MRI联合检测与单纯常规MRI检测准确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宫颈管内膜ADC值为(1.53±0.12)×10-3 mm2/s、结合带ADC值为(1.56±0.13)×10-3 mm2/s、肌层ADC值为(1.88±0.12)×10-3 mm2/s;宫颈管内膜与结合带ADC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宫颈管内膜和结合带ADC值均低于肌层ADC值,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宫颈癌ADC值为(1.02±0.16)×10-3 mm2/s, 显著低于对照组宫颈管内膜ADC值,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常规MRI序列相比, 将DWI+常规MRI联合检测应用于宫颈癌的诊断敏感度更高;同时, ADC值对于辅助区分宫颈癌与正常宫颈有较高实用价值。
  【关键词】 宫颈癌;弥散加权成像;表观弥散系数;诊断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13.025
  作为一种20世纪90年代新兴并迅速发展的技术, 如今DWI在临床中已得到广泛应用, 该技术通过测量活体内水分子扩散的方法能够从细胞甚至分子水平对疾病进行研究。伴随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以及自旋回波-回波平面成像(SE-EPI)序列的出现, DWI在恶性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也正在普及, 但国内目前关于DWI结合MRI序列诊断宫颈癌及其病理分期的研究仍不多[1]。故本研究选取2016年5月~2019年7月本院收治的98例宫颈癌患者, 以探讨DWI在宫颈癌诊断及术前评估中的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5月~2019年7月本院收治的98例宫颈癌患者作为观察组, 年龄30~74岁, 平均年龄(48.5±8.4)岁;根据国际妇产联盟(FIGO)所修订的临床分期标准[2], 其中Ⅰb期25例, Ⅱa期29例, Ⅱb期20例, Ⅲ期10例, Ⅳ期14例;79例鳞癌, 8例腺癌, 11例腺鳞癌。观察组纳入标准:①符合FIGO中宫颈癌的相关诊断标准, 经明确诊断;②18岁≤年龄<80岁;③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观察组排除标准:①合并重要脏器器质性病变, 对研究结果产生影响;②合并精神类疾病, 无法配合完成研究;③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另选取同期女性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 年龄23~70岁, 平均年龄(45.7±10.1)岁。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两组均进行DWI+常规MRI联合检测与单纯常规MRI检测。①常规MRI序列包括轴位T1加权像(T1WI)与T2加权像(T2WI)、冠狀位和矢状位T2WI, 使用美国GE公司1.5T超导型全身磁共振扫描仪(Signa1.5T TwinSpeed with EXCITEⅡ), 具体参数为:①轴位T1WI, SE, 重复时间/回波时间(TR/TE)为525 ms/16 ms, 层厚/间距为6 mm/1 mm, 视野(FOV)为38 cm, 矩阵为256×256, NEX2, 扫描范围从髂骨翼上缘开始, 直至耻骨联合;②轴位T2WI, 快速恢复自旋回波序列(FRFSE), TR/TE为3800 ms/85 ms, 层厚、间距、FOV、矩阵同轴位T1WI;③冠状位T2WI, FRFSE, TR/TE为4000 ms/85 ms, 层厚、间距、FOV、矩阵同轴位T1WI;④矢状位T2WI, FRFSE, TR/TE为4000 ms/85 ms, 层厚/间距为5 mm/1 mm, FOV为36 cm, 矩阵为384×256, NEX4。DWI具体参数为:SE-EPI, 矢状位, TR/TE 为4600 ms/65 ms, 层厚/间距为6 mm/1 mm, FOV为35 cm, 矩阵为128×128, NEX4, b=800 s/mm2;轴位, TR/TE为4600 ms/65 ms, 层厚/间距为5 mm/1 mm, FOV为35 cm, 矩阵为128×128, NEX4, b=800 s/mm2。使用ADW4.0工作站中的Functool软件对原始图像计算, 得到DWI图和ADC图。
  1. 3 观察指标 比较观察组患者的DWI+常规MRI联合检测与单纯常规MRI检测结果, 并对两组宫颈三层的ADC值进行比较分析。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98例宫颈癌患者的DWI+常规MRI联合检测与单纯常规MRI检测结果比较 98例病例确诊的宫颈癌患者, DWI+常规MRI联合检测检出95例, 准确率为96.94%;而单纯常规MRI检测检出84例, 准确率为85.71%;DWI+常规MRI检测准确率高于单纯常规MRI检测,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794, P=0.005<0.05)。不同病理分期宫颈癌患者的DWI+常规MRI联合检测与单纯常规MRI检测准确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兩组宫颈结构ADC值比较 对照组宫颈管内膜ADC值为(1.53±0.12)×10-3 mm2/s、结合带ADC值为(1.56±0.13)×10-3 mm2/s、肌层ADC值为(1.88±0.12)×10-3 mm2/s;宫颈管内膜与结合带ADC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宫颈管内膜和结合带ADC值均低于肌层ADC值,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宫颈癌ADC值为(1.02±0.16)×10-3 mm2/s, 显著低于对照组宫颈管内膜ADC值,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DWI通过对肿瘤内水分子弥散活动的检测达到诊断的目的。尤其对于恶性肿瘤的诊断, DWI有较高的敏感度。有学者研究认为, DWI与常规MR序列结合能够对宫颈癌进行明确诊断[3], 这与本研究结果相符。在宫颈癌病例的影像学检查中, 癌组织在DWI上呈现的显著高信号与周围宫颈组织的等信号和低信号产生鲜明对比[4]。但在本研究中, 也存在经DWI+常规MRI序列联合检查后, Ib期患者诊断准确率低于Ⅱa期, 分析原因, 作者认为这与患者的肿瘤呈菜花状生长, 属于外生形有关, 当肿瘤以宫颈部为基底向阴道生长时, 过度贴近正常阴道壁会导致难以在影像学上辨认组织[5]。此外, 在本研究中2例Ⅱb期宫颈癌患者未经DWI+常规MRI联合检测出来。理论上, Ⅱb期的标准之一是发生宫旁浸润, 该指标也是决定是否进行手术治疗的重要条件。对于是否发生宫旁浸润, 常规MRI以宫旁组织毛糙和结合带消失为评价指标, 但肿瘤组织周围的水肿和炎性反应会导致T2WI产生高信号, 对结果进行干扰。在DWI中, 由于肿瘤的高信号和周围水肿、炎性反应的低信号有较为明显的差异, 能够将病灶突出, 更为清晰地显示肿瘤边界和宫旁浸润。
  在正常宫颈各层中, 宫颈管内膜与结合带ADC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宫颈管内膜和结合带ADC值均低于肌层ADC值,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他学者研究结果基本一致[6], ADC值在宫颈三层结构中为宫颈管内膜=结合带<肌层, 而经DWI检查, 三层结构信号强度序列则为宫颈管内膜>肌层>结合带, 这也是DWI能够较好反映宫颈三层结构的重要因素。究其原因, 作为子宫内膜的延续, 宫颈管内膜中富含大量腺体, 这些腺体分泌的宫颈黏液与子宫内膜所分泌的黏液在成分上基本一致, 以大分子蛋白质为主要成分, 细胞外间隙小, 细胞体积大, 导致水分子弥散受限[7]。此外, DWI存在的T2穿透效应同样也会对信号强度造成显著影响。这也是本研究中宫颈癌ADC值与正常宫颈管内膜ADC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原因。还有学者提出, 肿瘤细胞核浆比例的升高以及细胞生物膜的限制亦会导致宫颈癌组织内水分子有效运动的减弱, 降低其ADC值, 这对于突入宫颈管内膜的宫颈癌的鉴别诊断有重要辅助意义, 因为不同于位于结合带或肌层中的癌灶, 前者在DWI上往往呈高亮信号, 仅通过图像难以鉴别, 需要借助ADC值加以鉴别[8]。
  综上所述, 与常规MRI序列相比, 将DWI+常规MRI相结合应用于宫颈癌的诊断敏感度更高。同时, ADC值对于辅助区分宫颈癌与正常宫颈有较高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Qu JR, Qin L, Li X, et al. Predicting Parametrial Invasion in Cervical Carcinoma (Stages IB1, IB2, and IIA): Diagnostic Accuracy of T2-Weighted Imaging Combined With DWI at 3 T. American Journal of Roentgenology, 2018, 210(3):1-8.
  [2] 张晓磊, 彭娟, 郑建华. 宫颈癌FIGO分期的修订及治疗. 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 2011, 30(2):153-154.
  [3] Kafali SG, ?ukur T, Saritas EU. Phase-correcting non-local means filtering for 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of the spinal cord. Magnetic Resonance in Medicine, 2018, 80(3):1020-1035.
  [4] Rubinsak LA, Kang L, Fields EC, et al. Treatment-Related Radiation Toxicity Among Cervical Cancer Patien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ynecological Cancer, 2018, 28(7):1387-1393.
  [5] Hariharan G, Jayachandran A. Color, Textures and Shape Descriptor Based Cervical Cancer Classification System of Pap Smear Images.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and Theoretical Nanoence, 2017, 14(7):
  3609-3614.
  [6] Meng F, Liu HX, Liu S, et al.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HPIP and the associated prognosis in cervical cancer. Oncotarget, 2017, 8(41):70262-70270.
  [7] Li HM, Liu J, Qiang JW, et al. Endometrial Stromal Sarcoma of the Uterus: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indings Including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Value and Its Correlation With Ki-67 Express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ynecological Cancer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Gynecological Cancer Society, 2017, 27(9):1877-1887.
  [8] Güzel C, Govorukhina NI, Wisman GBA, et al. Proteomic alterations in early stage cervical cancer. Oncotarget, 2018, 9(26):18128-18147.
  [收稿日期:2020-01-1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52285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