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静脉输液反应的原因与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徐

  关键词 输液反应 原因分析 预防对策
  静脉输液是利用液体静压的作用原理,将一定量的无菌溶液(药液)直接进入人体血液循环,以达到补充体液、电解质、提供营养物质等治疗方法。由于其用量大而且直接进入血液,故质量要求高,否则将会产生与输液相关的不良反应。本文报告以发热为主要表现的93例输液反应,并将输液反应的原因与对策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93例患者中,男64例,女28例,年龄20~76岁,平均51.5±16.5岁;其中单纯静滴输液20例,加用西药制剂输液43例,加用中药制剂输液30例;发生时间在输液后12~72分钟,平均26±9分钟。均在输液过程中出现不同程度的输液反应症状,其中16例出现发冷、寒战、高热症状,2例表现不同程度的昏迷、血压下降、休克,经积极抢救及治疗,均转危为安。
  处理方法:输液反应发生后,立即判断反应的轻重,轻者先关闭输液并测量生命体征,告知医生做出处理;重者立即通知医生抢救,将患者输入中的液体及输液器重新更换,保持静脉通路并与医生一道现场急救,将静脉输液发生过程和处理情况做详细记录,保留余液和输液器,必要时交关部门做检验。
  讨 论
  原因分析:①静脉输液的液体虽经过严格质量检查出厂,但仍有某些质量不过关的液体进入临床,如药物在存储和运输过程中发生碰撞、挤压,出现细小裂纹和封口松动污染或液体澄明度不合格,引起热原反应。②安瓿切割不正确造成的污染。安瓿的切割方法不同,造成玻璃微粒污染程度也不同,切割时砂轮与玻璃摩擦在安瓿局部产生玻璃碎屑和脱落的沙粒。如果切割范围过大,而且又不用酒精棉签消毒,个别护士甚至用镊子敲开,都会增加玻璃微粒的污染。③一次性输液管及注射器的操作前未认真检查。使用包装袋破损、密闭不严、漏气污染或超出使用期限的输液器具,从而引起输液热原反应的发生。④1副针筒多次使用,在反复抽吸过程中,针头、针栓污染的机会增多,如果抽取安瓿内药液方法不当,针栓进入安瓿过长,接触到药液污染,是造成热原反应的重要因素。⑤加药注射器针头穿刺瓶塞时污染。配药时针头插入瓶塞的角度、次数及针头大小与液体污染程度有关。垂直进针容易将针头截面切的橡皮塞碎屑带入液体,多次进针又易将瓶塞表面的附着物带入瓶中或液体袋中污染液体。⑥配药室和输液室空气消毒不达标,或消毒后人员频繁走动导致空气污染,以致配药时空气中的细菌随注射针头污染液体;加药后放置时间越长也会增加污染机会。
  预防对策:①加强查对制度,保证液体质量:药剂科送来的液体,要有专人接管验收,认真检查瓶盖是否松动、瓶身是否裂缝,液体有无霉菌生长、有无沉淀及混浊现象。②正确使用玻璃安瓿切割方法:切忌用镊子敲开安瓿,要用消毒砂轮锯痕,但切割范围必须<1/4周,因为范围过大会增加微粒污染,并用75%酒精棉签擦拭后再折断使用[1]。使用一次性输液器必须要有终端滤器,可截流任何途径的输液微粒。③严格无菌管理减少细菌污染的机会:切实落实好输液室和配药室清洁消毒制度,是减少细菌污染的重要环节。输液室每日定时进行空气消毒,配药室地面、操作台等用84消毒液擦拭,控制室内人员流动,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④严把吸药关:使用正确的吸药方法抽取药液,吸药注射器切忌反复使用,吸药过程中严格无菌操作。⑤坚持检查监控:培养护士良好的工作作风和无菌观念。认真执行操作规程,坚持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输液前不但要认真查看液体和一次性输液器的有效期,还要认真检查包装封口是否严密;插入输液器排气针头时,要尽量全部插入,防止暴露在外的针头被细菌污染。⑥建立巡视观察制度,及时发现输液反应:输液患者往往病情严重或身体虚弱,不良反应出现较快。因此在输液后10~15分钟时应加强观察,以后也应每30分钟巡视1次,建立输液患者巡视卡。不但可以了解患者的输液情况,同时也可及时发现患者有无输液和用药反应,以便及时处理。
  总之,在静脉输液治疗过程中,执行严谨的科学管理方法、规范的操作流程、严格的无菌操作、精湛的护理技能、良好的服务态度,把好药品、器具、操作、环境关,尽可能杜绝热原反应的发生,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从而减少医疗护理纠纷和意外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李家育,李玉梅.砂轮的消毒与安瓿药液微粒的研究.中华护理杂志,1999,34(3):142-14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6273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