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疾病筛查采血的体会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新生儿疾病筛查是指通过新生儿血液检查,对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CH)、苯丙酮尿症(PKU)在未出现临床症状前进行筛查,使机体在受到损害之前就得到有效治疗,是预防儿童残疾的一项有效措施,对优生优育、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具有深远意义。我院自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活动以来,不断总结经验,力求提高一针采血成功率和标本合格率,取得了一些成果,现将采血方法和体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采血对象
在本院出生的活产儿,低体重儿、严重感染性疾病、转院抢救的新生儿均在出生3~20天采血。
1.2 采血时间
应在出生72小时后,哺乳6次以上。早产儿,低体重儿或其他原因当时不能采血者,应告之家人采血时间不得超过20天,20天内跟踪追访采血。一般在沐浴,哺乳后20分钟采血为宜。采血部位:可目测或划痕确定部位。穿刺部位在内外踝水平连线的足跟两侧进行。
1.3 采血方法
置新生儿于操作台上,室温控制在22~26℃,再次查对,暴露一足。按摩足跟部使之温暖充血,如足发冷,可用38~40℃温湿毛巾热敷,也可38~40℃温水足浴并按摩,使之暖和,血管扩张。用75%酒精棉签消毒2次待干,左手大拇指和食指包绕新生儿足跟部并绷紧皮肤,右手持无菌采血针,沿新生儿外踝向足底外缘做一垂直线,此线与足底外侧缘交界处,以30~40°斜刺进针,动作快、稳、准,刺入深度2~3mm,针停留片刻或旋转1~2周拨针。早产儿、低体重儿稍浅一些,但要达皮下组织。血流出,用干棉签拭去第一滴血,再待血流出成足够大血球时,将血球轻点滤纸中心处,让血自然均匀渗透滤纸正反两面,采集3个血斑,直径8mm~1cm,如血流不畅,可从穿刺部位远端向近端轻轻推压,不能在近穿刺部挤压,以免组织液挤出而影响结果。血标本存放:采集后的血标本在清洁环境中自然晾干2~4小时,避免日晒,紫外线照射和其他污染。凉干后保存于密闭的塑料袋内,置2~8℃冰箱内保存。7~10日内送检。
2 结果
筛查采血275人,其中假阳性2例,经复查后为阴性。2例假阳性是因为血液太浓,血小板凝集造成的。
3 体会
3.1 健康教育
做好宣传和解释工作。让家属了解筛查目的、项目和意义,使其积极配合,这是筛查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性的第一步。指定专人宣传。做好知情同意书和拒绝参加新生儿疾病筛查的签字。告之家属结果单返回会电话通知,并将报告单贴于病历保存。阳性病例者,做好随访。
3.2 采血人员培训
①新生儿疾病筛查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②严格掌握采血时间,部位,血标本存放与送检。③严格查对制度,无菌操作及规范的采血技术。④专人填写卡片,不得漏项,尤其是联系电话和地址。采血用物,血标本存放,标本送检,检验报告单均专人负责,并做好血片与检验报告单交接签字。严防血片及检验报告单遗失。
3.3 新生儿安全与保护
室温在22~26℃,冬天在26~28℃,防止新生儿受凉。采血前再次查对,严防采血及血片弄错,避免重采血给新生儿带来的痛苦和延误诊疗的时间。采血时严格无菌操作技术,告之家属穿刺处2天不要接触水,以免感染。
3.4 严把标本质量关
血片采集是新生儿疾病筛查技术流程中最重要的环节,采血质量直接影响实验室检测结果,因此,必须按规范要求完成血片采集工作。我院采用在新生儿沐浴后采血,理由是新生儿血流多集中于躯干和内脏,而四肢少,一旦足跟温度偏低则血管收缩,往往不易采到足够血量;而温水浴后足部血液循环明显改善,因而采血成功率大大提高,确保了采血质量,同时也减少了新生儿的痛苦。
3.5 确保阳性召回率
我院对每例筛查的新生儿都留下了详细有效的电话以便联系。严格执行阳性召回制度。在受到筛查中心可疑阳性通知后,立即电话通知其尽快来院采集第2份血标本送检。
开展此项工作1年来,经过我科医护人员努力,不断总结失败原因,在采血技术,标本合格率、筛查率等方面有了较大提高。筛查率从刚开始的60%上升到了80%,采血一次性成功率从50%提高到了95%,标本合格率从去年80%提高到现在98%。为了提高新生儿疾病筛查率,还必须加大宣传力度。从2003年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至2008年,血标本量逐年递增,血标本质量逐年提高。《母婴保健法》及新生儿疾病筛查相关知识,让医务人员、孕产妇、家属都能真正了解新生儿疾病筛查的意义,提高筛查率和筛查质量,及时召回阳性患儿,及时治疗,预防残疾儿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刘婉如.加强新生儿疾病筛查管理以预防医疗纠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4):66-67.
[2] 司丽霞、张颖、蔡建霞.温水浴足在新生儿足跟采血中应用的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3.19(11).47.
[3] 孙尚慧.新生儿疾病筛查血样采集及保存体会[J].临床护理杂志.2006.5(1):33-3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301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