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学生感恩教育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本文阐述了当代大学生的特点以及感恩教育的现状,并对大学生缺乏感恩意识和高校缺失感恩教育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感恩教育的价值和感恩教育的实施途径与措施,从而培养大学生的高尚人格和实现大学生的人生价值。
  关键词:大学生感恩教育实施途径
  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还有,“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这些都体现了感恩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之一,感恩是被大家所广泛认可的个人基本品德之一。在现代,我们把感恩定义为“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自己的恩惠和方便的由衷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感恩教育就是施教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对受教者进行有目的地、有步骤地知恩、感恩和报恩的人文教育;其关键是培养人的感恩意识。作为当代大学生,只有心怀感恩意识,才能主动地报恩、施恩。高校开展感恩教育,就是培养大学生从他人的角度出发,学会体验他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急人所急、乐人所乐、感人所感”,能做到体谅、同情和帮助他人,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
  一、 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和感恩教育的现状
   1、当代大学生的特点
   当代大学生以“90”后为主,他们中大多数朝气蓬勃、思想活跃,能深刻意识到要立足社会,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及精湛的技能外,还必须要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养和道德品质。但,“90”后的父母为了适应市场潮流、经常奔波于事业中,使得“90”后在成长的过程中缺失了父母的陪伴,缺失了情感的交流,再加上父母对教育的迷茫、甚至有些家庭的拆散和重组,使部分大学生变得冷漠、自私,显示出强烈的自我意识,也使得他们敢于追求自己的合理利益,从而淡化了他们的集体观念、团结协作能力的培养,没有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
   2、感恩教育的现状
   优越的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使得一部分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不仅缺少理想也缺少信念,既没有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又没有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他们对父母的养育,不仅没有感激之情,而且还抱怨他们没有本事、没有为他们创造更好的生活、学习条件;他们对老师孜孜不倦的教诲不仅缺乏感恩、而且缺少最起码的尊重;他们对社会给予的帮助和关怀表现出冷漠和不思回报,面对现在大学生就业难的状况而对国家产生不满、感叹社会的不公……对于大学生出现的这种感恩意识淡薄的现象,高校迫切需要采取各种措施弥补感恩教育的缺失,帮助他们并对他们进行孝心、爱心和感恩心的教育,以使得他们学会尊重、平等和承担责任。
  二、 对大学生实施感恩教育的价值
  1、 对大学生实施感恩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条件
  和谐社会所体现的不仅仅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更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大学生是构建当今和谐社会的主力军,而学会感恩是和谐社会中每个公民的基本素养,因此,感恩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培养感恩心,培养他们与人为善的品德;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有助于实现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
  2、 对大学生实施感恩教育是弘扬中华文化的有效手段
  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关键点就是要找到一个现代和传统相结合的点,而感恩教育就是这个最佳的结合点。众所周知,高校德育教育的核心功能就是传播传统文化,继承传统美德——“感恩”。大学生作为未来的建设者,有责任、有能力继承感恩美德,保持好它的时代性和先进性。因此,在高校开展感恩教育已经成为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当务之急。
  3、 对大学生实施感恩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
  感恩教育能够使大学生健全人格,同时提升大学生的生命质量。通过感恩教育,能让大学生发现在现实生活中自己是受到恩惠的,由此而产生回报的情感。学会了感恩,大学生就能踏踏实实地生活,微笑着面对帮助自己的人;学会了感恩,大学生就能体谅父母的含辛茹苦和感受到帮助过他们的人的善意,他们就能感激社会的恩惠,同时也能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三、对大学生实施感恩教育的途径
  (一)感恩教育从学校的德育教育抓起
  1、 积极发挥课程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把感恩教育的内容落实到各个课程的教学目标当中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教师,应该具备感恩意识,并把感恩教育渗透到自己所教的课程中。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本课程的感恩因素,尽可能地结合大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纳入感恩教育的内容,在潜移默化中使大学生们能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学习和生活、去处理人际关系,最终赢得别人的感激和尊重。
  2、 充分利用感恩的主题教育,激发大学生的感恩情感,并营造感恩教育的良好氛围。高校校园是进行感恩教育的主战场,而校园的环境建设是实施感恩教育的物质保障。高校通过营造感恩教育的文化环境和人文环境,使大学生们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比如:在班级教室、宿舍区、食堂、步行街等处利用宣传栏开辟“感恩角”,每月更新一次感恩教育的内容;班主任可以利用班会课强化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增强班级的凝聚力,有助于班级学生之间的和谐相处;教师可以利用班级微信公众号、校园网、家校路路通、班级微信群、班级QQ 群等平台,在春节、国庆等中国传统节日的时候培养大学生感恩父母、感恩社会、感恩国家的情怀,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在每学年的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教师节等特殊的日子里融入感恩教育的元素、开展感恩教育的活动,让大学们在活动中体验感恩,激发他们的感恩情感。
  3、 努力发掘自我教育的潜力,并提高大学生对感恩教育的认知。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自我的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感恩教育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大学生们通过自我教育的不断内化和不断提高而实现的。
  (二)感恩教育从家校协同教育抓起
  感恩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也不仅仅是教师的事情,同样需要家长的积极参与和配合。感恩不是因为今天得到了什么,所以要去感谢,而是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要有感恩的意识,要用心去感受和关爱他人。家庭是大学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大学生的第一任老师,所以在感恩教育的过程中,家校合作、共同合力来关注和引导学生的成长是尤为重要的。在家庭生活中,父母要让學生通过具体的行动感恩父母,并为家庭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以便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社会是一个大家庭,而家庭是一个小社会,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应该从小就引领学生懂得感恩,让他们学会与人为善、与人为乐。
  (三)感恩教育走进社会
   高校有责任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施恩于人、报效社会。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接触社会、服务社会、锻炼能力的最好平台,也是对他们进行感恩教育的良好途径。高校团委组织的志愿者活动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主阵地。利用志愿者活动,宣传和参与社会公益、义务献血、帮助孤寡和留守儿童等,这样不仅可以为大学生营造团结互助的校园和社会环境,而且为大学生提供了感恩社会、感恩他人的机会,培养了大学生感恩社会、奉献社会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明德砺行,臻于至善”。感恩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懂得感恩、践行感恩是大学生成功的基石。高校不仅把感恩教育融入到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而且有助于大学生高尚人格的养成,而且能够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让大学生的生命旅程因感恩而收获幸福。
  [参考文献]
  [1]程旭惠、杜光强. 浅谈大学生的感恩教育. 教育探索, 2012年第5期
  [2]林钦. 新时代学生感恩教育探究. 德育研究, 2019年2月
  [3]冯文全. 没有感恩就没有真正的美德[J].  中国德育,2017(10): 1
  [4]张楚成. 大学生感恩教育创新路径探析.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5月, 第20期
  (作者单位: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建设交通分院;苏州建设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江苏 苏州  21500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0475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