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创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着立德树人的崇高使命和历史任务,高校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应对大学生开展科学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培养。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存在着“供给侧”和“需求侧”失衡现象。针对这种现象,从教育教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出发,探究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依据问题探寻创新发展路径,以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大学生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20—0212—02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初是以一项经济发展战略的形式存在的,但是随着经济改革工作的深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研究的不断拓展,其在实践指导方面的应用价值逐渐跳出了经济领域,开始向其他领域蔓延渗透,其中教学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则是科学理论拓展应用的重要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高校落实国家人才培养战略的关键环节,与其他学科不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关注的是当代学生精神世界的塑造,并期望通过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有效供给,满足学生自我发展、教育教学发展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多重需求。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关理论来看,大学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需求方,而国家、高校、教师、教学、教材、课堂等则构成了供给方。目前,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供需失衡成为影响大学生精神世界塑造的关键问题。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强调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并从社会发展、民族振兴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高度分析了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的深远意义。基于战略发展要求,党和国家在教育层面始终没有放松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供给,但是供给并不意味着满足需求。相反,依据教育供给侧结构改革理论分析,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存在着供应过剩、供需错位、需求不足等诸多问题。
  1.低品质教育资源供应过剩
  在当前信息教育发展背景下,课程资源的供给途径多种多样,在海量信息中形成的课程资源足以充实课程内容。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关注的是精神层面的塑造。当代大学生在融入社会的过程中,对于自我价值、社会发展、国家建设等问题产生了从思想政治理论中寻求答案的自觉;但是,高校的教学供给,无论是课程内容还是师资力量都存在一定的局限,导致大学生接触的理论知识更多的是老生常谈,难以从根本上解决精神层面问题。
  2.供需错位
  当前,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培养中,教育工作者对于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缺乏深入认识,双方陷入了“自说自话”的困境,导致信息沟通不畅,影响了供给与需求的准确对接。当代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的需求是强烈的,因此,一旦高校在供給过程中出现错位,必然会导致学生的需求外溢,并从其他途径获取精神引导。目前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情况下,一些不良价值观念必会趁虚而入,与大学生的精神需求实现对接,从而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果。
  3.供不应求
  这里的“供不应求”主要指的是优质教育资源供不应求,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关注教育资源的供给内容,更要关注供给方式、供给结构、供给后形成的综合效益等。但是在目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中,大学生旺盛的需求难以得到优质教育资源的有效供应,导致教学实践过程在低效甚至无效的层面艰难运行,这不仅导致教育资源的浪费,更为国家人才培养战略的落实制造了障碍。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路径
  1.优化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的调整与优化,是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环节。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为大学生“三观”的塑造提供了基本依据;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应以内容为导向,渗透“去产能”“去库存”的实践方法,控制低水平重复课程资源的供给,为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提供优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资源。
  在课程内容的供给侧结构改革中,教育工作者首先应立足于大学生主体,从横向与纵向分析,调整、修订大学思想政治教材。分析、整合大学与高中阶段理论课程内容,根据大学生成长脉络探究其不同发展阶段对思想政治理论的差异化需求,精简、升级教材内容;结合当前大学生所处的社会发展环境充实、调整教学内容,为大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提供切实指导。坚持与时俱进理念,基于问题导向优化课程内容。例如,我国在社会转型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层面会面临许多新问题,这些问题会在大学生思想价值塑造过程中形成投射,教师以此为切入点,设计理论课程内容,并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探求解决方法,进而体现课程内容供给与大学生自我发展需求的有效契合。根据信息教育背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网络课程资源,以确保课程内容供给方式与大学生的学习习惯相适应,提高网络课程资源的挖掘与利用,实现优质课程内容的有效供给。
  2.优化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沟通教育供给与教育需求的主要途径。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中,教学方法得当,能够有效展现课程供给内容,渗透课程培养目标,并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接受与内化程度;相反,教学方法粗放僵化,会在供需之间形成严重的隔阂,导致优质课程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程的自我需求也得不到及时满足。基于此,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供给侧结构改革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应加强对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供给与需求搭建沟通桥梁。
  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方法的优化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首先,突破传统课堂讲解方式。语言讲解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主要方法,这种教学方式存在局限性,针对此,教育工作者应结合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探索新颖、高效的教学方法。例如,情境教学、体验教学、案例分析、任务驱动法等,将思想政治理论融入直观生动的实践过程中来,促使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内化理论知识。   其次,结合信息化教育优势,创新教学方法。教育工作者应依托高校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学习的机会,并利用大数据研究强化对学生思想动态分析,进一步明确思想政治课程的供需关系,明确课程供给效果,并在线上线下混合模式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效果。
  3.优化师资力量
  韩愈在《师说》一文中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教育供给侧结构的主要构成元素。思想政治课程对于教师的综合素质有着更高要求:一方面课程目标的落实要求教师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素养;另一方面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需要教师言传身教的示范指导。基于此,高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侧结构改革过程中,应注重对师资力量的构建,以提高教育供给的整体质量。
  在优化师资队伍的过程中,高校首先要根据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供给需要,吸引专业教育人才,从数量上确保专业教师比例,并从质量上把好关,优化思想政治教师队伍结构。要制定系统完善的职业培训计划,根据国家相关规定,落实专题理论培训计划、示范培训计划、项目资助计划、宣传推广计划等,从而建设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素质优良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为大学生的思想价值的塑造、政治素养的提升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最后,加强对教师的评价与考核,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打破传统教师考核中存在的僵化与局限,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结果,对教师的工作绩效作出判断、考核与评价,进而激发思想政治理论教师不断强化自身素养,投身到供给侧结构改革中来。
  4.优化教育机制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师资力量要想发挥作用,需要系统完善的教育机制作为保障和支撑。因此,高校在优化教育供給侧结构改革过程中,应基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基本要求对教育机制进行全面构建。首先,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建设。高校应组织学科教师结合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实,探究学科研究新问题,并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探究解决办法,充实学科内容,推动学科建设与教学,科研与人才培养的紧密结合。其次,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支持与建设。通过人、财、物的综合投入,完善马克思主义学院各项体制的建设,并针对理论研究、科学探究以及人才培养中面临的问题作出系统指导。最后,整合教育供给资源,打造协同教育机制,即充分利用社会组织、企业、家庭等多方面资源拓展第二课堂,为思想政治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搭建平台,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结语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阈中,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着供给过剩、供需错位、供不应求等问题。针对此,在教育教学改革中,高校应深入分析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中供需双方的特点,并着重从供给方的结构入手,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师资力量、教育机制等方面进行调整与优化,以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创新,促进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俊.供给侧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提升路径[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9,38(7):27-30.
  [2]潘彩霞,张建英.“供给侧”改革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30(6):292-293.
  [3]张国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36(7):154-157.
  [4]黄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J].文教资料,2017(16):97-98.
  责任编辑:孙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0607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