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翻译观视角的民族文化意象英译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民族文化意象作为记录特定民族文化的符号,广泛存在于民族文化典籍中,这给典籍外译工作者带来不少挑战。从巴斯奈特“文化翻译”观视角出发,以土家族典籍《梯玛歌》英汉对照本中部分巫术、饮食、禁忌、崇拜文化等具有土家族独特文化意象的俗语为例,从多个角度分析其文化内涵及英译策略,增强大众对湘西土家族文化认同,促进民族文化外宣。
关键词:民族文化意象 文化翻译观 土家族 梯玛歌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02-0070-02
《梯玛歌》是湘西土家族巫师梯玛在宗教活动时所唱念吟诵的仪式歌谣,是集诗、歌、乐、舞为一体的庞大艺术载体。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梯玛歌》被誉为土家族文化的“百科全书”,涵盖原始神话、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方面内容。近年来,诸多学者对《梯玛歌》的文化内涵、艺术特征、英译策略等展开了研究(萧洪恩,1997;张立玉、邓之宇,2017;沈晓华,2017),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总体而言,仍然缺乏对源文本文化意象内涵的系统考察,更缺乏对文化意象英译的策略分析。本文以《梯玛歌》(汉英对照本)中部分具有土家族独特文化内涵的俗语为研究对象,从“文化翻译”视域分析其文化内涵和英译策略。
一、文化翻译观与民族文化意象
1.文化翻译观
文化学派代表人物英国学者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在其研究著作《翻译研究》(Translation Studies)一书中提出“文化翻译”,认为翻译的基本单位是文化;翻译是一种交流行为,包括文化内部和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翻译是一个动态转换过程,译者应使译入语和原语达到文化功能上的等值[1]。巴斯奈特与勒弗菲尔(Andre Lefevere)在合著的《翻译、历史与文化》一书中,更正式提出了“翻译的文化转向”这一概念,他们认为翻译不是一种“纯语言”行为,更涉及语言所处的文化系统,因此译者应从文化的角度研究翻译,重视文化在翻译中的作用和地位[2]。因而从文化翻译角度看,在少数民族文化外译时,译者不仅要追求字面意义的传递,更要尽可能移植原文特有的文化内涵与文化意义上的功能等值[3]。
2.民族文化意象
文化意象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它是一个民族在一段较长时期内形成的一种映射独特文化的模式[4],其具有相对固定的独特文化含义,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作为记录文化的语言符号,文化意象是各民族的历史沉淀和文化结晶,并且成为一种具有稳固文化内涵的象征。陈伯海指出,举凡事态、情状、理致都有可能用为意象[5]。也就是说,意象不仅限于物象,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民族文化意象则是民族特定文化的再加工,是基于民族文化背景在特定本体上的文化再融合,这使得其中的文化内涵相对隐晦曲折[6]。《梯玛歌》中的文化意象涉及土家族信仰禁忌、婚殇嫁娶、祭祀仪式等生活的各个方面。
3.民族文化意象的翻译
民族文化典籍外译是记录和传播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在少数民族典籍外译过程中,文化意象的翻译具有重要意义。由于部分民族文化意象蕴含着本民族特定的文化内涵,不为外族成员所理解,因此,民族文化意象的翻译不只是简单的文本转换。译者应把源文本和译作分别放入两种语言文化中进行考察分析,以最大程度引起目标语言读者和源语言读者相同的语义联想和情感体验,达到文化内涵的最佳转换。
二、文化翻译观视域的民族文化意象翻译
本文从民歌集《梯玛歌》(汉英对照本)中巫术文化、饮食文化、禁忌文化、崇拜文化等意象概念中选取5个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意象及英译,通过阐释意象内容、与唱词结合、放置于不同文化语境下分析其的文化内涵和英译策略等。
1.交和事钱
Paying Joss Paper for Removing Ill-Fortune(第二十一章《交和事钱》)。
“和事钱”为土家鬼神文化中的意象,即钱纸,中国旧时用以供祭鬼神。本文中指敬梯玛的钱纸。将一坨钱纸用布包好放在梯玛坐的板凳上,叫交和事钱。土家族人民向梯玛交和事钱,以祈求神灵庇护,驱除厄运和晦气。第三十一章中唱词:“和事堂里和事钱”“和事和事合适了啊”体现了人与神的和谐,虽人与神是对立两极,但统一于和事堂。从哲理思维的高度来说,这既有一种社会的理想构成模型,又有一种哲理之度的规范,即强调合适之度[7]。若仅按字面翻译为Paying for fees and money,原文所蕴含的文化蕴意则无法传递给目标语读者。译者从文化翻译角度用释义法将“和事钱”译为Joss paper,又考虑目标读者的认知语境中缺乏这一独特文化意象,用介词短语for removing ill-fortune进一步解释说明“和事钱”的用途,不仅达到字面意义的传递,且帮助目标读者了解出土家族特有的巫术文化。
2.敬酒勾账
Toasting for the Canceling of Debts(第三章《腊月堂》第八节《敬酒勾账》)。
“勾账”即销账,指勾销账目或对之前的账目进行清理结算,而本文中账目不是金钱上的账目。在土家宗教信仰中,若在庙里许愿,且愿望得以实现,则必须向神灵表达感激之情。本节唱词便是为了表达对神仙的感激和补偿。译者在英译时为了使文化内涵得到充分的表达,同时向西方读者介绍土家文化相关背景知识,使用了直译加文外注释的方法,译为:Toasting for the canceling of debts,文外注释:Here,the debt is not the financial debt.In the religious belief of the Tujiapeople,if you make a wish in the temple and it is granted by the immortals,then you own them adebt.So,you have to express your gratitude with the repayment。这样目标读者就可以了解“勾账”这一特有文化习俗,实现译文与原文文化功能的等值。 3.祭全牲
The Whole Offering(第二章《安正堂》)。
“祭全牲”是土家族人民的特殊祭祀习俗。报正堂时要杀牛,在祭菩萨的荤碗中摆上牛的肠、肝、肚、肺、皮毛、肉、骨,从头到脚要全放,以代表一头完整的牛。然而在目标读者的文化中,祭品可以为整只牲口,但不是其身体的某个部位或器官,加之英语国家的人饮食文化中只吃动物的肉,而不吃动物内脏等[8]。因此,译者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将“祭全牲”译为The whole offering。Offering为祭品,能够体现源文本的象征意义和文化特质,对于原文中“肠、肝、肚、肺”等的相关文化细节并未逐字翻译,而是以all parts of the cattle’s body一笔带过。笔者认为此处翻译得当,译者在忠实原文本的前提下,考虑目标读者的接受度,对于可能给目标读者带来不适感的文化细节给予适当回避,以实现意象从语言形式到文化内涵的最佳转换。
4.团男
Praying for Children(第四十七章《搭十二板桥》第一节《团男》)。
本节以“团男”为题,从该标题便可以看出,土家族人对于生男孩的愿望更为强烈。“团”在本节中有祈求之意,可译为praying。译者将该标题译为Praying for children,笔者以为不妥。其一,不能体现出土家族人民期盼通过生育男孩来延续子嗣的传统观念;其二,与《拜男拜女》的英译Praying for children相同,不利于回译。笔者以为应该将“男”直接译为baby boys或sons,即将该标题译为Praying for baby boys或Praying for sons更为妥当。
5.奉動乐
A Toast to the Dongyue(第十六章《赏众》第二节《奉动乐》)。
“动乐”指的是在仪式上演奏乐器的人,在土家族巫术文化中有特定内涵。在第十六章中,此类词汇如“香官”均在目的语中存在语义空白,翻译时无法直接进行语义转换。鉴于此,译者从语音转换入手,将“动乐”直接音译为the dongyue,并补充外文注解:Dongyue refers to those who play music instruments at the ritual,不仅保留了土家语的音韵美,还使西方读者能清晰地理解源语言中特有的隐含义。这里的“奉”有敬酒感谢之意,因此将“奉动乐”译为A toast to the dongyue,可见译者有意识让目标语言读者向源语言文化靠近,属于异化策略。
三、结语
总体而言,少数民族典籍外译工作对译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译者不仅要保留文化意象在源文本中的意涵,还要考虑目的语所处的文化环境,以及目的语读者的接受能力。作为文化内涵的象征,民族文化意象只有在目的语中得到准确合理的呈现,才能有效对外传播民族文化,增进外界对中国民族文化的理解,从而提升我国文化影响力。
参考文献:
[1]SUSAN B.TranslationStudie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2]SUSAN B,ANDREL.Translation,History and Culture[M].London&NewYork:Pinter Publisher,1990.
[3]傅勇林.译学研究范式:转向、开拓与创新[J].中国翻译,2001(5):6-14.
[4]赵国月.典籍翻译中方位文化意象的翻译策略考辩:以许渊冲英译《楚辞》为例[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70-75.
[5]陈伯海.为“意象”正名:古典诗歌意象艺术札记之一[J].江海学刊,2012(2):14-23.
[6]张宁.归化与异化:《格萨尔王》中藏族特色文化意象翻译策略[J].贵州民族研究,2016,37(11):144-147.
[7]萧洪恩.土家族《梯玛歌》的哲理思维初论[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4):18-21.
[8]邓之宇,张立玉.少数民族典籍英译中的文化型决策冲突:以土家族《梯玛歌》英译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37(6):181-184.
[9]沈晓华.少数民族典籍翻译中民族文化意象的传递:以土家族长篇史诗《梯玛歌》篇目英译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37(3):176-180.
责任编辑:张正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1202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