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当代初中生压岁钱使用调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时代环境的发展变化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压岁钱内涵逐渐被人们所漠视,加上学生自身的一些原因,出现了一系列有关不良消费、不良心理等的问题。本文总结了中学生不良消费的现状,从学生自身、家长、学校、社会等影响因素分析问题,并从不同角度提出对策。
  关键词:压岁钱;初中生;使用情况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初中生对金钱也有自己的概念。中国家长常常会管控方面不到位甚至出现溺爱行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人已经漠视压岁钱的祝福意义,将压岁钱赋予了攀比的心态与名利的追求,作为面子的象征。压岁钱甚至还会带给孩子一些负面影响,不利于孩子成长。
  初中生有着较强的自主性,容易受不良风气的影响。压岁钱虽然可以满足初中生消费需求,但可能导致金钱浪费,使青少年形成不良消费观,造成青少年攀比、拜金的心理,不利于初中生健康发展。压岁钱具有美好的寓意,应要保留它的质朴,给孩子一份纯真的快乐。针对这一问题,我们深入分析青少年消费行为,引导初中生合理使用压岁钱,让红包传达心意,传承精神。
  此研究报告就是通过调查青少年压岁钱的使用现状,从而正确认识到如今青少年消费存在的问题,再对此问题提出建议。让人们认识到压岁钱最初的寓意,感受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祝福,感受历史传承的美。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广州市番禺区育才实验学校全体七年级至九年级全体学生,共发放1152份,回收1128份,回收率为98%。其中,男生占抽查对象51%,女生占抽查对象49%;独生子女占抽查对象64%,非独生子女占抽象对象36%。
  2.研究内容:初中生压岁钱各类情况
  (1)个人信息 (2)压岁钱情况 (3)对待态度 (4)使用情况 (5)外在因素影响(父母、学校)
  3.研究方法:(1)调查问卷法 (2)采访咨询
  三、调查结果
  1.压岁钱情况
  从56.21%初中生压岁钱数额为500元至3000元,500元以下和3000元以上分别占13.61%和30.18%,且压岁钱的来源于直系亲属或其他长辈中,得出初中生压岁钱数额较大且主要来源于系亲属或其他长辈,体现长辈对晚辈的重视关心,说明人们仍然重视压岁钱这一传统风俗。
  2、使用压岁钱情况
  从69.82%初中生选择保存花销均衡,24.85%选择全部花销或保存,75.74%初中生会规划如何使用压岁钱中得出 大部分初中生有规划和管理意识。从大部分初中生选择使用压岁钱于娱乐方面或学习方面,小部分选择用于公益方面看出大部分初中生的金钱观和消费观较为正确。有部分初中生用压岁钱进行过不良消费得出部分初中生的自控能力不强,缺乏执行力,容易进行不良消费,使压岁钱成为初中生不良行为的起因。
  3、外在影响因素(父母)
  通过调查数据统计,46.75%初中生拥有部分压岁钱使用权,20.11%自愿或被动上交父母,33.14%可全部自由分配。近30%家长未给予学生压岁钱使用建议,这体现所父母对孩子金钱使用教育的不重视或缺失。89.94%初中生未因压岁钱与父母争吵,这会使得亲子间的隔阂越来越大,不利于营造家庭间和谐民主的氛围,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
  4、外在影响因素(学校)
  66.27%老师未给予学生压岁钱使用建议体现,大多数学校对压岁钱不够重视,没有给予初中生正确的建议,使初中生没有培养正确的消费观和金钱观。73.96%初中生用压岁钱进行过攀比,体现初中生自控能力不强,有虚荣等不健康心理,没有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金钱观。看出现在社会初中生内心浮躁、虚荣心强,各方面意识较为薄弱,体现出现在社会教育方面有所欠缺。
  5、对待压岁钱态度
  从大多初中生可合理运用压岁钱于各方面看出多数初中生消费行为和消费观念正确。60.95%初中生能感受到压岁钱所蕴含的美好祝福,22.94%觉得压岁钱是一种单纯的年俗,11.24%认为压岁钱只是单纯的过场,看出部分初中生漠视压岁钱蕴含的意义。
  四、原因分析
  1.自身原因
  (1)文化影响
   大多数初中生漠视压岁钱的意义,以金钱数额来定义压岁钱,将压岁钱看待为一种客套形式,没有感悟压岁钱所蕴含的深切情感祝福。所以初中生认为压岁钱是不劳而获的,不懂珍惜。
  (2)消费观念影响
   第一,初中生消费心理不成熟影响其消费行为,如攀比、炫耀、从众心理等。初中生消费心理的代偿影响其消费观念。第二,初中生消费的心理动机大多是为了实现心理补偿、表现自我,引起他人注意得以适应迅速变化的社会生活,克服自卑心理获得社会认可。第三,初中生归属及自尊的需要影响他们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归属的需要使初中生在消费过程中試图保持和团体的一致。获得自尊的需要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通过消费来彰显自己,使自己与众不同,从而满足自己的自尊的需要。第四,初中生采用物质化行为来释放焦虑。
  社会迅速发展加剧了初中生的学习和生活压力。为了减轻自身压力、平缓焦虑情绪,初中生需要情绪宣泄。在这种情况下,消费成为压力消除的替代物。
  2、学校原因
  学校教育因素在初中生身心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初中生自控能力较弱,对金钱认识不全面。在校期间学校无给予正确指导和严格管理,很有可能助长不良风气,致使初中生荒废学业,误入歧途。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没有开展关于压岁钱的相关活动,导致了学生对压岁钱认识浅薄,漠视压岁钱的意义,使压岁钱这一传统文化逐渐名存实亡。
  3、家庭原因
  人们生活水平随中国经济发展提高,大多家庭具有一定经济基础。父母对孩子比较溺爱,总是尽最大努力满足孩子的要求,纵容孩子的消费行为,使孩子无法正确使用压岁钱。对于父母强硬全额收回压岁钱,孩子会产生不良情绪,引起自卑心理。初中生年龄较小,各方面意识未完善,可能会养成浪费、攀比、不讲究实用性等不良习惯。   父母对孩子的消费观念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果父母拥有不良习惯,经过长期影响,初中生会效仿或借鉴父母的消费观念和方式,滥用压岁钱。
  4、社会原因
  消费观念包括偶像的光环效应、社会媒体的影响、企业厂商的影响等。
  文化因素包括人们逐渐名利化,更加追求物质上的享受,形成了浮躁、虚荣、物质的社会氛围。初中生自我意识较弱,容易随波逐流,受到社会风气影响。
  五、建议与对策
  1、家长
  家长首先应该明确一个法律意识——压岁钱属于孩子的财产权益,不能直接或变相占有其压岁钱。家长们应该在尊重孩子消费权利的基础上, 加强对孩子消费观念、消费行为的引导, 培养孩子的理财能力, 促使其消费归于理性。很多孩子虽然有对压岁钱有所有权,但只能适度消费压岁钱,如果消费行为超出范畴,则必须经监护人同意。对此,家长们应该树立责任意识,把对孩子消费行为的管理落到实处。家长们可以将自己的理财方法传授给孩子,让孩子学会管理自己的压岁钱。家长们可以教育孩子多多了解中国文化,多带孩子与长辈接触。除此之外,家长们也可以减少压岁钱的数额,让它回归祈福保佑的本意。
  2、学校
  学校应注重对学生理财知识的传输与培养,加强青少年的财商教育。学校围绕财商的内容,设计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教导孩子。学校还可以聘请理财专家对学生进行理财知识的讲座,帮助学生了解理财和投资方面的知识,制定自己的理财方案,从而逐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学校应该利用压岁钱对中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开展一些专题活动或课程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3、 学生
  初中生应在修身、学习、健体上下工夫,培养正常的消费心理,养成正确的消费习惯,合理规划自己的压岁钱,从而应现实中的经济活动的需要。初中生也应该明白得钱的来之不易,学会节俭,使用合理。初中生要认识到学会理财的必要性,做好相应的财务规划,将压岁钱用在更有意义的地方。例如,初中生可以选择教育储蓄的方式,将闲置的压岁钱存入银行。初中生也可以将获得的压岁钱统一规划、均衡分配到每个月的生活费和学习费用上,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有计划性。初中生还可以将压岁钱进行爱心捐赠,支持公益事业。除此之外,初中生可以利用自己的压岁钱购置保险。
  4、社会、媒体
  社会各界应齐心协力创造一个“以勤俭质朴为荣,以奢侈浪费为耻“的社会风尚,让中学生在其影响下养成合理消费的习惯。媒体则要对舆论进行正确引导,担当起引导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树立勤俭节约的人物模范,弘扬社会正能量。
  5、政府
  政府应大力倡导与宣传节俭的美好品质,通过报纸、电视、网络、宣传手册等方式引导同学们养成健康合理的消费观,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政府还应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品质作为宣传的重要内容,使中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六、结语
  通过以上调查,我们发现压岁钱的习俗虽然被保留了下来,但是压岁钱的给予方式和蕴含的深刻意义随着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初中生的自控能力、执行能力较弱,未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金钱观、理财意识和价值观,且社会、学校、家庭等外在环境对压岁钱不够重视,这导致初中生容易用压岁钱做出攀比等不良消费行为。
  所以我们应当重视初中生关于压岁钱认知的培养,宣扬压岁钱的传统内涵,让压岁钱这一传统习俗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其次要培养初中生正确的消费观念和理财意识,做好相应的压岁钱使用规划,注重对初中生良好消费习惯的培养,将消费习惯与个人身心发展结合起来,合理运用压岁钱,理性消费。最后,提高初中生各方面能力,从而促进初中生健康向上的全方面成长。
  [参考文献]
  [1]王慧. 初中生消费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5.
  [2]李琳. 德育视阈下的初中生消费问题研究[D].鲁东大学,2014.
  [3]王峥.浅析中美消费观差异[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3(12):159-160.
  [4]贺丹. 初中财商教育的实践探索[D].重庆师范大學,2013.
  (作者单位:广州市番禺区香江育才实验学校,广东 广州 51000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1703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