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电影《芳华》的叙事艺术特色浅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由著名导演冯小刚拍摄的电影《芳华》是根据严歌苓同名小说进行创新改编的,主要描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文工团青年群体在芳华年龄阶段所经历的真实命运事件,再现了各种真实画面,是一部难得的艺术佳作。该部影片有着极为丰富的叙事艺术特色,能够打动人们内心,促使现代社会青年群体去深入探讨上一辈人的如歌岁月。电影《芳华》的叙事拍摄创新采用了综合叙事方式,导演科学地将文学多视角叙事与电影多视角叙事有机结合在一起,构建出了多向度叙事艺术结构,向观众呈现出一种具有时代人文情怀和质感的电影画面。文章进一步对《芳华》叙事艺术特色展开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电影《芳华》  叙事手法 艺术特色
  电影《芳华》由著名导演冯小刚拍摄,于2017年12月15日上映。该部文艺片改编自作家严歌苓的同名小说,以1970-1980年代作为叙事背景,讲述了那个年代充满激情与理想的文工团青年的故事。他们正值风华正茂的青年阶段,对于爱情、梦想有着自己的渴望,也在经历着充满变数的人生命运故事。冯小刚导演在该影片拍摄过程中,综合采用了多种叙事手法和技巧,构架出了崭新的故事情节,从而赋予了电影不同以往的叙事艺术特色。《芳华》将叙事的复杂性与现代语言艺术完美融合在一起,能够带给观众立体而丰富的观影体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小说《芳华》与电影《芳华》
  小说《芳华》是当代著名女性作家严歌苓的作品,主要讲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一群从大江南北招募而来进入部队文工团的少男少女所经历的残酷的青春、隐忍的爱情和坎坷的人生。小说《芳华》用四十余年的时间跨度展开描绘了那个时期众人命运的流转变迁,充分表现了文工团男兵刘峰的谦卑、平凡及背后值得探究的意义。《芳华》小说的创作源于2013年导演冯小刚与作家严歌苓之间的约定,他们曾经都在文工团服役过,并且经历过那个年代的各种社会事件,因此二人约好了要围绕那个时期的文工团生活展开文学故事的创作。最后严歌苓创作出了《芳华》这部小说,起初书名叫做《你触摸了我》,冯小刚认为这个名字不够妥当,严歌苓又想好了几个名字,如《青春作伴》《好儿好女》以及《芳华》等。冯小刚认为《芳华》是一个极有诗意的名字,“芳”代表着芬芳气味,“华”则象征着青春年少的缤纷色彩,能够唤起人们的美好回忆。《芳华》描绘了一群正值芳华之年的部队文工团男女兵之间的青春轶事,该小说向人们展示了特定年代下社会发展主流意识形态和公众舆论对异性之间交往的严格规约,而这也与所处芳华年龄阶段的男女特有的荷尔蒙冲动与性成熟构成激烈冲突。小说《芳华》核心情节当属“触摸事件”,这也是引发当事双方及一众旁观者心理剧烈震荡的极端事件。该事件带来的身心伤痛改写了男主人公刘峰的人生走向,而与之相关的其他人物都或多或少受到影响,需要用人生漫长时间去消化与认知。
  电影《芳华》改编自严歌苓的同名小说,电影创作背景故事与小说保持一致,主要讲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一群正值芳华年纪的文工团青春少年青春成长过程中的爱情萌发与充斥变数的人生命运。男主人公刘峰质朴善良、乐于助人,女主人公何小萍来自农村屡遭文工团其他女兵的排斥。他们之间发生的意外事件导致他们离开了安逸稳定的文工团,并且卷入了一场血染芳华的残酷战争,使他们在故人的分别与重逢中充分体验到来自于人生命运的痛与暖。刘峰與何小萍离开那个时期文工团安逸的温室环境后,真正进入到社会残酷环境中才感受到人性的复杂。这也为他们将来惺惺相惜和相依为命做好了铺垫。电影《芳华》是一出群戏交织的时代影像,充分呈现出了上世纪七十年代社会的人生百态和人文精神。
  电影《芳华》的叙事艺术特色
  时间叙事。电影《芳华》在拍摄设计上有着完整的时间叙事结构,其中单一时间主线主要包括了1970、1980、1990以及2000年四个不同时间阶段,主要是一群正值芳华年纪的文工团青少年之间相遇、相知、相离、相聚的不同章节主体。导演在电影《芳华》拍摄中采用了第一视角去讲述那个年代的文工团故事,乐于助人的刘峰将出生贫困家庭的何小萍接到文工团;何小萍在遭遇家庭变故后也十分憧憬进入到文工团这个温暖安逸的工作环境中工作,她内心深处对于进入文工团进行训练演出感到无比快乐。该阶段就是1970年的相遇时间线,为后面时间阶段所发生的跌宕起伏的故事做了很好的铺垫与预演。在1980年时间阶段中,文工团青少年们之间发生了很多事件,导演在电影拍摄中主要穿插了“服装事件”“触摸事件”等,由该系列事件构成了文工团男女兵之间的共处别离生活,铺开了女主人公何小萍遭其他女兵排斥诬陷的过程,致使何小萍留下了人生中的种种遗憾和感伤。直到文工团那个乐于助人、善解人意的“活雷锋”刘峰因为表白被相关工作人员质询并最终下放伐木时,历经波折的女主人公何小萍依然未能够切身体验到来自于文工团这个大家庭的温暖,依旧被同事孤立起来。电影《芳华》的时间叙事手法让整部影片的逻辑推进变得多层面且相互映照,不仅维护了电影拍摄故事内容的整体统一性,还有效摆脱了故事描述的单调性。
  英雄叙事。电影《芳华》让广大观众重温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社会历史发展背景下的真实场景,具体如社会是以何种标准去划分阶层,以及人们就趋向以什么方式追求表现和认同。现代社会划分阶层的标尺是“货币”,而《芳华》划分阶层的标尺是“品质”。导演以英雄叙事手法去打造人物形象,促使电影中的刘峰从人们眼中的“活雷锋”沦为“耍流氓”的形象。那个时代背景下的嘲讽同样能够发生在何小萍的人生中,就像“笑话”一般存在的何小萍似乎也应该去承担“品质低下”的骂名。在电影中,就是这样一个在前期微不足道的人物后面却变成了人们眼中真正的“英雄”,也正是这种强烈的戏剧化情节促成了人物的悲剧命运。在文工团中,何小萍是一个不被大家关注甚至排斥的女兵,而在刘峰离开后何小萍加入到了残酷的战争中,成为了一名救死扶伤的勇敢护士。在这个充满硝烟的战场上,何小萍的孤独和悲惨显得如此渺小,但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却给了她更多喘息时间以证明自身价值的机会。在这里不仅不会再有人排斥讥讽她,而且还有很多伤者需要她的救治,这样的战场反而成为了她实现自我价值的避难所。   空间叙事。在电影《芳华》的拍摄中,导演冯小刚采用了空间叙事手法,科学有效地建构出了具有人文厚度的隐性叙事结构,基于隐性叙事的“家”这个空间去描绘整部作品。电影《芳华》中的空间叙事有效构建出了不同时间段、不同地点环境中“家”的隐性空间,何小萍从小家到文工团这个大家,再到社会现实环境这个更大的家。不同空间的“家”让何小萍遭遇了人生命运发展过程中的不同事件,电影也是围绕这些隐性线索展开了不同“家”空间下“家人”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首先,电影《芳华》开头介绍了主人公何小萍从破碎小家庭中被劉峰接到了她十分憧憬向往的文工团家庭。她本以为接下来的生活会发生巨大的改变,会感受到来自于文工团“家人”之间的关怀和照顾之情,然而现实是她只是从一个自己不被关注的重组家庭中进入到了一个被经常冷漠排斥的陌生环境中。在文工团这个隐性环境空间下,导演在事件的穿插拍摄中塑造出了众多的经典人物形象,何小萍遭其他文工团队员的诬陷排斥,刘峰在经历表白事件后被下放伐木,其他人也只是以旁观者身份选择了冷漠疏远。当何小萍与刘峰在相继离开文工团来到社会这个“家”空间环境下,电影《芳华》描述了他们作为社会残酷家庭环境下的成员,对于“家人”的相互关爱与奉献。比如,何小萍为了保护受伤严重的战友而不顾生命危险,刘峰为了解救深陷沼泽的战友也奋不顾身。何小萍从这种不受大家关注的角色成长成为人们眼中的英雄,最后她再次返回到那个让她憧憬而热爱的表演舞台,只不过这次她的角色发生了一定变化,人们开始关注她而不是之前被“家人”的排斥。导演冯小刚在电影《芳华》结尾阶段的隐性叙事空间结构布局中,完整呈现了人物散去后再次融入社会这个“再次团聚的家”的故事,实现了以隐性叙事空间结构塑造人文厚度的目的。文工团的“家人”从相遇到相知,从相知到相离,最后到重聚,在这个过程中刘峰与何小萍历经劫难,成为了生命伴侣,他们早已看淡一切并最终获得了众人的认可和关注。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影是一种综合的叙事艺术,在电影市场中不同类型的电影在叙事特征上会有着一定的差别。导演冯小刚在拍摄电影《芳华》时,创新采用了多种叙事手法,赋予了电影更多的艺术特色和生命力。电影张弛有度的叙事节奏营造出了浓浓人文情怀氛围,给不同层次的观众打开了不同的人生思考空间。电影《芳华》正是通过多重叙事结构的创新运用促使整部电影作品能够充分展现出来那种立体而又丰富的人文深度和时代质感,表明电影的中心主旨和立意。这也是《芳华》这部电影能够吸引到现代社会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文化层次观众的目光,并使其成为一部佳作的原因之一。(作者单位:中央戏剧学院)
  参考文献:
  1.蔡宏全:《电影〈芳华〉叙事空间的多重建构》,《视听》,2019(3)。
  2.郑思菁:《浅析电影〈芳华〉的叙事结构》,《文艺生活》(中旬刊),2018(2)。
  3.闫国,邓春晓:《电影〈芳华〉的多重叙事结构》,《电影新作》,2019(3)。
  4.刘婷:《电影〈芳华〉的叙事特征分析》,《戏剧之家》,2019(1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2896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