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乔羽佳

  摘要本文按照国家对竞技体育不同时期不同目标的要求,从多方面入手进行研究,通过分析运动员进入高校运动队的动机、高水平运动员的生源渠道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理念,对高水平教练员提出理论和实践操作并重、注意训练理念和知识更新等可行性建议。并对高校招生及管理机制提出看法,目的在于使招生体制走向法制化,使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走向成熟化。随着新世纪竞技体育的发展潮流,转变观念把培养体育高水平人才的重心放在高校才是势在必行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普通高校 高水平 管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G808文献标识码:A
  
  本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对国内部分普通高校的高水平运动队管理运行体制的分析,综合整理出处于新世纪国内高校对于建设高水平运动队的一些切实可行的经验,还有专家、学者对新时期怎么样更好的对高水平运动队进行管理操作的建议,希望可以通过本研究对那些还未建立高水平运动队的高校以及处在高水平运动试办阶段的院校提供可参考依据。
  前人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运动员、教练员素质水平、学校与学生群体的关系,面向国内、国际性比赛,如何处理在校训练的高水平大学生“学与练”的关系,校方主管领导重视程度及全面控制管理措施,还有如何激发运动员训练学习热情等方面。本文就不同时期国家对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来源渠道的规范化,对高水平教练员团队提出了几点要求,并且对“体教结合”的真正意义提出自己的看法。
  目前普通高校建立高水平运动队的问题和争论的焦点主要在于普通高校是否真正意义上具备了自身办高水平运动队的基本条件。其理由多从高中毕业生是否真正具备高水平,普通高校高水平教练员是否具备实战控制比赛能力,经费的来源、场地设施以及高校的教学管理能否合理配套,难以支持普通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这些问题上提出质疑。但大多数学者的观点还是集中在普通高校有能力很好的发展高水平运动队,并且能够在国内、亚洲、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乃至奥运会取得优异的成绩。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国内29所已经建立高水平运动队,并且拥有自己独特建队理念的普通高校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根据研究需要通过各种体育期刊、网络查阅了文献百余篇,了解国内外关于高校竞技体育,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现状为本文构思提供参考。(2)专家访谈法。就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现状未来发展方向等问题向国内普通高校领导、学校体育专家、高校教练员等进行咨询。(3)问卷调查法。于2008年对国内部分拥有高水平运动队的高校发放问卷。
  
  
  2 国家体育目标不同时期的不同要求
  
  2.1 我国体育不同时期提出的不同要求
  自1987年原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实验全国29所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以来,目前经资料调查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采用的都是通过学校行政手段的管理办法,而且在不同时期国家对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学校所提出的要求也是有所区别的。
  从表1的三个时期看国家对国内普通高校的明文要求和所要达到的目标来看,国家逐步提高了对高等学校的要求。由开始初期的巩固和发展传统项目,又进一步扩展到为国家培养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人才的要求,再到现在为国家培养完成奥运争光计划的人才要求。从这可以看出国内的专业高水平运动员将逐步由高校来培养,这就意味着国家办高等普通院校要更大力的吸收有能力、有丰富经验的教练员以及科技攻关团体,这样才能适应未来的激烈竞争完成国家的要求。
  
  2.2 高水平运动员来源渠道及培养理念
  (1)高水平运动员的来源渠道。对于运动员来源的问题,相关高校及学者也给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例如,中学尖子运动员还有相对有较高运动天赋的学生很多早已被体育运动学校所注册,还有大部分高校运动队运动员构成比较复杂,有国家队退役运动员、省队退役运动员、业余运动学校运动员、有一定运动能力的高中毕业生和高校普通学生自愿参加。为了短期内达到提高运动队成绩的目的招收专业运动员,而很少从中学招收真正具备运动潜力的运动员,这很不利于长远目标的发展。所以作为高校来讲就应该提早着眼于生源的培养来源问题上。逐级的由小到大,由下到上的方式进行系统的培养,应该进行有系统规范的招生体制。现阶段就前面说的系统培养生源问题还没有具体的实施办法,所以目前的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生源招收还是通过以下的途径,见图1。
  (2)运动员进入高水平运动队的原因调查。运动员报考各大高校的动机主要是因为以下几个原因:通过运动技术能力降低大学报考的录取分数线,而且在本科学业毕业以后就业方面可以有更宽的道路选择;通过大学期间的学习来提高自身文化修养,提升层次;当然也不乏有想要通过大学期间的训练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运动竞技水平的报考运动员。表2可以很明显的看出通过降低录取分数线进入大学并拓宽就业道路是占有很大比例的。
  (3)高水平运动员培养理念。目前国家提倡高校办队的目的就是在于要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大学生运动员,改变以前基本上大部分都是由体育运动学校还有体工队招到高校里的“运动员学生”。上海大学的校长提出了一个理念就是要把以前所谓的高校“运动员学生”转变成有文化、高素质的“学生运动员”。这样做的目的也是为了把大学生运动员推向社会,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参加校外及国际性的比赛。我们国家的体育竞赛制度仍然处于双轨制度,就是说教育系统和体育系统还是处于各为其主的状态,这样的状况也就势必影响着高水平运动队到底归属于哪个系统的问题。只有从国家利益的角度上出发彻底整合这两大系统竞赛体制,使其真正意义上的合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遵循目前竞技体育走向职业化的趋势,竞赛体制的整合中心也应该向职业化道路发展,把大学生体育竞赛规划为传统意义的青年体育竞赛,同时这样也可以把传统的青年队和少年队体制回归教育,才能使我们国家提倡发展高校培养高水平专业体育人才的目标实现。
  2.3 对高水平教练员提出的要求
  国内知名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办队经验中都提出了这样一个理念:提高教练员的训练水平及理论水平不可以只是依靠经验而没有理论支持,也不可以只是纸上谈兵,没有实际操作。教练员应提高自身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业务能力、科研能力等,还有的高校提出了高质量的教练员队伍才是原动力的理念。实际训练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工作,教练员是运动训练的策划者也是组织者,对高校的体育训练起着带头主导作用。还有资料调查中的高校教练员大部分来自于高校中的教师队伍,他们的优势是具有比较系统的体育专业理论知识,但同时他们很少具备以前接受过专业的运动训练经历,劣势也就体现在缺少临场指挥比赛的能力和经验。由于还要从事大量的教育教学工作任务,所以投入的经历也是相当有限的。在文献调查中有部分高校都已经采取教练员聘任上岗政策,建立专职教练员制度。注意对高水平教练员的吸收,并且要重视教练员的知识更新,根据具体情况和教练员的意愿下,经过主管部门的同意,经过必要的考核可以获得教师身份。
  2.4 高校运动队管理
  建设科学合理的高水平运动员招生机制,规范高水平运动员的各项招生法规,如何避免那种大规模招生中经常出现的徇私舞弊、弄虚作假现象,使高校特招工作实现法制化,真正走向公正、公开、公平化道路是目前摆在眼前的问题。生源基地的建设也是高校培养高水平运动员后备力量的主要工作,设立专项基金,计划性的投入经费和器材设备,派教练到生源基地进行指导训练,这是“一条龙”人才培养模式切实可行的方法。在招生过程中有关部门需要制定相关政策,从根本上杜绝“运动员学生”的招收,规范和限制高校招收运动员渠道来源。

  针对高校大学生在校管理的问题,首先学校领导和直接管理层的重视和支持是极为重要的前提。而且还要对整个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组织还有运动员群体有明文的运动训练管理要求,文化课程管理,高水平运动员的学籍档案管理。对于运动员“学与训”矛盾的问题上,在所调查的绝大部分资料文献中都有着相同的观点。端正运动员对待学习和训练的态度,提高运动员文化基础,改善学习环境,树立良好的学风,通过学校管理层的管理和控制对高水平运动员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资源做出合理整合规划安排。这样可以极大程度上激发运动员的训练学习热情,提高各方面的质量。据了解有很多高校的高水平运动队不只一支(同一项目),分为公共体育教育中心还有校属体育学院运动队,这在招生环节中势必会产生冲突,有竞争的存在,这就需要两个部门的领导相互协调好关系,争取运动员及家长的意见,并尊重他们做出的选择。
  
  3 总结
  
  世界高校体育的发展对中国高校体育的发展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人们认为这种高水平运动竞技体育应该和高水平、高素质的系统教育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有了这样的想法,那么很自然的就会与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机构联系起来。所以高等院校――大学就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首选答案。如今不只是象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把高校作为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重要基地,就是古巴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也在把重心向高等教育院校发展,可见在高等院校中培养优秀运动员人才已经是全球性的大趋势。时代已经进入了21世纪,(下转第99页)(上接第97页)也同样表明了科技和经济的再一次高速飞跃,世界体育也有了更大一步的发展空间。中国高校体育运动的发展也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化经济的要求,中国竞技体育已经从传统的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化经济,现在的形式就促使高校运动队也必须走这样的道路。
  
  参考文献
  [1]中国高校体育改革回顾与展望[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12).
  [2] 唐智明.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系统运行机制及改革与发展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1.
  [3] 丁海勇.我国高等院校高水平运动员“学训矛盾”现状及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4]韩冬.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与管理[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31.
  [5]陈军.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现状和管理对策[J].南京工业大学体育部.
  [6] 张新萍.对2008北京奥运会后中国体育改革走向的研究.华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6.8.
  [7] 李林凯.论我院高水平运动队的管理[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2004(1).
  [8] 张军.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优势分析[J].体育学刊,2000(2).
  [9] 石宏.对我国普通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新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8(2).
  [10] 郭晓琴.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员培养现状的调查分析[J].安徽体育科技,2006(5):73~75,9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0707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