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用户体验蜂窝模型的MOOC学习APP体验优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MOOC已成为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热点,而移动教学平台是MOOC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基础。基于用户体验蜂窝模型构建MOOC学习APP体验框架,以学习者视角体验国内外MOOC移动终端。研究发现,移动MOOC平台在学习支持服务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但在整体功能完备性方面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从学习者视角提出优化建议,以构建强交互、重体验、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加强讨论区功能,建立实时互动功能;优化界面功能模块,明确目标定位;完善学习导航,明确学习任务;关注无障碍学习,满足终身学习需求;规范版权归属,保护用户隐私;提供个性化服务,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等。
关键词:用户体验;蜂窝模型;MOOC;APP;学习平台
DOI:10. 11907/rjdk. 181878
中图分类号:TP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9)002-0110-05
Abstract: MOOC has become a hot spot in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in China. The mobile teaching platform is the technical foundation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OOC. This paper builds the experience framework of MOOC learning APP based on user experience cellular model and experiences MOOC mobile terminals at home and abroa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earner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obile MOOC platform has made beneficial explorations in learning support services, but in terms of overall functional completeness there is still a large room for improve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earners, it is proposed to strengthen the function of the discussion area and establish real-time interactive functions, to optimize the interface function modules and to define the target orientation, to improve the learning navigation and define the learning tasks, to focus on the accessibility learning and meet the needs of lifelong learning. Standardizing copyright ownership, protecting user privacy, providing personalized services, meeting personalized learning needs, and other optimization suggestions are offered to build a strong interactive, re-experimental, and personalized learning environment.
Key Words: user experience; cellular model; MOOC; APP; learning platform
0 引言
教育信息化發展使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MOOC)等学习平台得到广泛关注,尤其是2012年随着Coursera、edX及Udacity等MOOC平台在国外迅速发展,国内也开始探索中国MOOC平台建设,学堂在线、好大学在线、中国大学MOOC等本土化MOOC平台纷纷涌现,为学习者提供了优质学习资源,得到学习者的广泛关注与认可[1]。
近年来,国内外对MOOC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教学环境、课程教学模式及对高等教育的影响等,关于MOOC平台建设,国内外研究者已从不同视角展开研究。Johansson等[2]使用访谈法和启发式评估法,以5个MOOC平台作为实验材料,设计出可用性检查表,包括课程框架、社交、讨论、防错、可用性、综合等6个维度,考察MOOC平台的可用性。孟会真[3]构建了基于MOOC的可用性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MOOC学习平台建设的相关建议。以上研究侧重于以系统为中心,更关注产品的可用性维度。在后续研究中,研究者逐渐转向以用户为中心的考察角度,从用户心理角度出发,更关注学习者的学习体验。Conache等[4]基于用户视角选择4个MOOC学习平台,建立商业模式、课程体验与受欢迎程度三大要素并对其进行分析。林明灯等[5]从学习者视角比较国内4个MOOC平台的体验效果,为MOOC设计者建设更人性化的平台提供参考与建议。
随着移动学习的发展,学习者获取信息的途径逐渐由PC端转向移动终端,而以上对于MOOC的研究,涉及移动互联网环境用户体验的研究较少,在此背景之下,对MOOC移动终端用户体验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移动互联网、MOOC学习融合在一起,构建基于用户体验蜂窝模型的MOOC学习APP体验框架,从有用性、可用性、可获取性等角度进行多维度比较,并探索在移动环境下MOOC平台的发展策略,对于MOOC用户体验研究及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1 框架构建
1.1 用户体验内涵及蜂窝模型
用户体验通常指用户在使用产品或服务过程中建立的主观心理感受,如今在教育领域也得到广泛运用。用户体验评估不仅包括对产品功能性的评估,而且包括对所有用户感受影响因素进行评估[6]。目前影响较为广泛的用户体验模型是Peter Morville提出的蜂窝模型(见图 1),该模型不仅关注到产品的可用性需求,更提出以“价值性”为核心诉求,由有用性、可用性、满意度、可寻性、可信度及可获取等6个要素构成的其它诉求。“有用性”指产品能够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可用性”指产品可以被用户有效、高效地使用;“满意度”指产品能满足用户的情感体验;“可信度”指产品能够值得用户信赖;“可寻性”指用户能够通过导航与定位找到所需;“可获取”指产品或服务能被所有用户获取,该要素专门针对残障人士而言[7]。该模型更注重分析产品用户体验效果及优化体验效果,能够指导不同领域产品及服务的用户体验效果与评价,因此可作为MOOC学习平台用户体验框架的理论基础[8]。
1.2 基于用户体验蜂窝模型的MOOC体验框架
依据基于网络体验模型教学方式的用户体验描述框架及相关理论基础,本文构建了基于用户体验蜂窝模型的MOOC平台体验框架,包括有用性、可用性、可寻性、可获取、可信度、个性化等6个方面(见图2)[9]。MOOC的用户体验是指学习者在利用MOOC平台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所有体验。MOOC的“有用性”是指MOOC平台能够有效帮助学习者系统地学习相关知识。根据刘锦宏[10]提出的感知有用性要素,可从课程资源、课程系统、学习评价、互动性等方面分析MOOC的有用性。MOOC的“可用性”是指MOOC平台在学习者学习操作时的有效性及易用性,可从界面设计、交互设计、功能性、系统特性等方面进行分析。MOOC的“可寻性”指MOOC平台具有清晰的学习导航及学习指南,使学习者随时掌握学习进度和学习任务,包括信息检索、功能导航及任务提示。MOOC的“可获取”指MOOC平台可以支持移动学习和无障碍学习,能够被所有学习者获得,并支持随时随地学习。MOOC的“可信度”指MOOC课程资源具有版权信息,内容规范,并对用户进行隐私保护。MOOC的个性化是指MOOC平台具有个性化学习环境,能满足学习者个性化的学习诉求。
2 MOOC学习APP体验比较分析
2.1 平台介绍
以MOOC学习平台中的典型案例为代表,选取国内外三大典型MOOC学习APP“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Coursera”作为研究对象,其拥有国内外广泛的用户群体,并具有一定代表性。
(1)“中国大学MOOC”。其是高等教育出版社旗下“爱课程网”与“网易云课堂”推出的MOOC平台,是一种行政与市场相结合的模式[11]。
(2)“学堂在线”。其是清华大学基于OpenEdx开源代码研发的MOOC平台,是目前国内较为权威的课程平台,完成了国际化与本土化的接轨[5]。
(3)“Coursera”。其是由顶级大学与机构合作创办的大型公开在线课程,是目前全国范围内规模最大的MOOC平台。
2.2 对比分析
依据基于蜂窝模型的MOOC学习APP体验框架,选取以上三大学习APP作为研究对象,每个平台选取两门课程进行重点学习,并浏览跟踪大部分热门课程的学习。从学习者视角,对MOOC学习APP的有用性、可用性、可寻性、可获取、可信度、个性化等6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和梳理(见表1)。
(1)有用性层面。①三大平台具有海量课程资源,都与顶级院校开展合作,内容优质;②课程具有系统性与连续性,能够提供完整连续的课程学习;③学习评价上支持系统自动评测,而仅有“Coursera”支持移动端的同伴互评,其中,“中国大学MOOC”、“Coursera”的测试题型更为丰富;④MOOC学习APP通过讨论区模块实现人际互动,学习者在“中国大学MOOC”、“Coursera”中可通过讨论区模块实现各自的交流需求,“學堂在线”移动终端目前无讨论模块,教学者仅能通过“公告”模块单向传递信息。而目前3种APP都无即时讨论工具,无法实现更为流畅的交流。
(2)可用性层面。①三大APP界面设计清晰美观、风格统一,界面结构及操作方式能够符合学习者的学习习惯;②在学习过程中操作顺畅、使用便捷,“中国大学MOOC”在其中表现最为优秀,交互最为流畅;③功能性方面,三大MOOC学习APP都能流畅使用各项功能,“学堂在线”及“中国大学MOOC”推出了丰富的功能板块,“Coursera”仅支持“课程目录”、“精品课程”、“我的课程”及“学习建议”四大模块,“我的课程”作为其重点模块,功能完备,重点突出;④系统特性方面,各APP安装后在交互操作中无明显故障,播放视频流畅稳定,其中,“Coursera” 由于在访问时受到网络限制因素影响较大,需要较长的响应和缓冲时间。
(3)可寻性层面。①在信息检索方面,“Coursera”提供了基于课程关键词的检索功能,“中国大学MOOC”及“学堂在线”的多维检索方式更优于“Coursera”的课程关键词检索;②功能导航模块,三大APP都有基于功能模块及单元知识结构的导航,并且都设有学习进度提示,其中“Coursera”有更为明确详细的课程导航及学习进度提醒,学习者可以按进度条明确自己的学习进展及作业完成情况;③在任务提示方面,三大MOOC学习APP均可设置课程消息提醒,消息设置开启后就能接收有关课程内容的更新,“Coursera”更可以指定通知发送时间,学习者可以自主选择课程提醒时间。
(4)可获取性层面。①三大MOOC学习APP凭借其便捷性、智能性、交互性等诸多优势,都能够满足移动学习需求。MOOC的无障碍学习通常包括支撑平台及教学内容无障碍获取,是对所有类型学习者而言的;②三大MOOC学习APP对注册完成的学习者提供开放的课程资源,满足学习内容的可获取性;③在页面功能设计上,页面结构框架清晰,文本清晰易读,具有合理的排版布局,但在部分内容的设计上仍缺少无障碍设计理念,例如课程学习导航仅通过字体颜色改变让学习者掌握学习进度,缺少文字提示,忽略了视觉残障人士的学习诉求。 (5)可信度层面。①三大MOOC学习APP课程内容严谨规范,多元化的材料决定了多样化的版权管理,其课程都注明讲课教师及开课学校,双方也通常以合同的形式确立版权归属问题,对于课程中引用的外部材料,一般在合理使用下不会构成侵权,而对于学习者在在线作业以及讨论中的创新性内容,平台并无明确协议;②在隐私保护方面,“学堂在线”与“Coursera”的学习者无法查看其他学习者主页信息,而“中国大学MOOC”的学习者可通过点击用户名查看他人身份信息及课程参与、讨论、证书等情况,且无法对个人身份信息进行隐藏设置,潜在影响到学习者的隐私保护。
(6)个性化层面。①在个性化推荐方面,“Coursera”在注册后为学习者划分5类个人目标:职业发展、向已有一定了解的领域拓展、全新领域学习、教学目标提升以及新信息学习,“Coursera”会根据学习者的选择情况推荐相应选课建议,而国内“中国大学MOOC”与“学堂在线”暂时无此功能;②个性化检索是根据用户的兴趣和特点进行检索,并得到高效率和高相关度的检索结果[12],目前,3个MOOC学习APP仅可以支持简单的检索功能,但在个性化检索方面仍存在较大不足;③在个性化学习方面,MOOC学习APP允许学习者自主选择课程,决定学习进程和自主讨论,“Coursera”提供了语言脚本及注释保存功能,学习者可保存注释并记录想法,进行个性化学习。
3 MOOC学习APP优化策略
通过对MOOC学习APP体验进行对比分析,从学习者角度对MOOC学习APP提出以下优化策略:
3.1 有用性层面:加强讨论区模块,建立实时互动功能
目前,MOOC学习APP大多设置了讨论区达到人际互动的效果,教学者、学习者可在讨论区发表话题并参与讨论,针对话题内容进行深入探讨,但该方式通常是异步交流,信息无法及时得到反馈,容易影响到学习者学习的主动性,而持续的、积极的反馈更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摆脱学习孤独感[13]。部分课程目前不仅利用MOOC的讨论区互动,还组建了微信群、QQ群,建立课程学习群组,达到随时随地交流的目的,该方式固然达到了同步交流效果,但外部社交软件容易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分散注意力,缺少学习的情境性。为了提高学习者参与课程的积极性,MOOC学习APP可提供实时互动工具使学习者建立同伴学习群组,或将“弹幕文化”引入课程学习中,加强互动讨论的及时性和临场性,提高学习者学习参与度。
3.2 可用性层面:优化界面功能模块,明确目标定位
当前MOOC学习者以大学生群体为主,教师及其他社会人员也有部分参与其中。不同的学习群体,学习目标也不同,主要分为兴趣学习目标、技能学习目标和证书学习目标等3类[14]。当前MOOC移动终端提供了较多功能服务模块,但对满足学习者学习目标需求仍有不足。因而以不同学习者的不同学习需求为目标,增设多元功能模块,以满足多元化需求。例如,针对以兴趣学习为目标的学习者,可以设置精彩课时、知识点等模块,内容可以为碎片化课程或知识点,供学习者自主选择感兴趣的部分进行浏览;针对以技能学习为目标的学习者,则设置实践性或操作性较强的课程模块,供学习者系统地学习某项技能;针对以证书学习为目标的学习者,设置微学位模块,可提供专题性课题,供学习者深入探究学习,满足学习者多样化学习目标,可以推进学习者多样化发展需求。
3.3 可寻性层面:完善学习导航,明确学习任务
清晰明确的导航在学习者MOOC学习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不仅能够让学习者在海量信息中有效获取自身所需信息,而且能够为学习者指引方向,引导学习者更有系统、更深入地进行学习。三大MOOC学习APP提供的导航主要包括功能导航及知识单元导航。功能模块较为清晰明确,学习者能够较为容易地获取功能;知识单元导航多以学习活动序列形式呈现,并且具有明确的导航定位,学习者可通过序列内文字颜色的改变明确当前学习位置。在这一点上,Coursera提供了更为优质的导航服务,不仅在学习活动序列上对已学内容具有明确的颜色区分,还添加了个性化文字进度提醒,对作业模块设置了作业进度条,学习者可以明确获得当前学习进度及作业完成情况。在导航模块,本土化MOOC可借鉴Coursera学习APP的学习导航优势,为学习者提供更明确清晰的导航服务。
3.4 可获取性层面:关注无障碍学习,满足终身学习需求
MOOC与传统的课堂教学不同,学习者与教学者通常处于不同时间与空间中,在学习过程中通常是自主学习状态。另外,由于MOOC的开放性特征,其学习者是不同地域、不同年龄层次及不同身份的人,也包括残障人士。美国全国聋人协会表示:“在线内容代表了学习和终身教育的下一个前沿[15]。”所以,对MOOC平台无障碍设计的关注应成为重点,可在MOOC设计过程中考虑学习者的生理条件、技术能力、认知能力等多方面不同,尊重每一位学习者的访问权利,尽可能提供每一位学习者学习的可能性。MOOC学习APP在设计之初应具备无障碍设计理念,从学习者认知、页面框架布局与导航、学习资源等多方面树立无障碍的设计理念。在界面设计上应遵循无障碍的设计原则,界面友好,导航清晰,提供合理的框架结构,课程应区分重难点学习,提供方便的公告,使得学习者能够第一时间获取信息。
3.5 可信度層面:规范版权归属,保护用户隐私
目前,版权归属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MOOC发展,与MOOC的开放性、生成性与共享性特点都存在一定联系[17]。MOOC作为资源开放性、生成性平台,在交流讨论、作业提交过程中,势必会产生一定的创新性见解及作品等资料,但目前,MOOC协议并未就生成性资源版权问题作出回应,并未涉及学习者利益保护[18]。MOOC课程归属仍是一个没有完全明确的问题,针对该类问题,可以采用合同细化的方式,明确版权归属问题,保障各方利益,提高MOOC课程建设的积极性。另外,MOOC学习者在注册学习时会留下姓名、邮箱、学校等个人信息,学习讨论过程中也会存在个人信息泄露风险,容易被不法分子所利用。所以,一方面,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要保护自己的隐私权,避免信息泄露;另一方面,MOOC学习APP应保护使用者的隐私安全,如采用匿名方式等,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使用者的隐私权。 3.6 个性化层面:提供个性化服务,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
MOOC的特征决定了其要获得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和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支持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19]。MOOC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受到海量课程信息影响,容易失去学习的深入性,停留于浅层次学习中。另外,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不同,学习结果也不同,因此,MOOC设计就要促进不同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尽可能满足每个学习者的需求。移动平台可提供个性化推荐、个性化学习记录及个性化检索等服务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需求[20]。利用大数据与学习分析技术跟踪学习者的学习过程,记录学习数据,不仅能够分析学习者的学习行为,获得学习者的学习共性,也能有针对性地给予个别学习者课程推荐及学习指导。另外,可以提供学习记录工具,让学习者在学习中记录重难点,帮助学习者建立学习笔记。平台检索工具要以学习者的检索行为为依据,制定个性化检索方式,满足学习者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4 结语
通过MOOC学习APP体验对比分析,“Coursera”、“中国大学MOOC”移动端在综合体验方面更优于“学堂在线”移动端,“学堂在线”缺乏对移动端体验的重视,在功能完备性方面仍存在一定发展空间。国外MOOC 学习APP设计更注重从学习者需求出发,更关注个性化的学习体验,但在使用时存在访问限制、语言障碍等不便利因素。移动学习作为未来学习的主流,教育者及平台运营者应更加关注MOOC的移动端教学内容及平台体验设计,本土化MOOC学习APP应在借鉴国外优秀APP体验设计的同时,重视MOOC学习APP的用户体验,加强“中国式慕课”的建设与创新。本文依据用户体验蜂窝模型,对MOOC学习APP的有用性、可用性、可寻性、可获取、可信度、个性化等6方面体验现状进行比较分析,并从学习者视角提出加强讨论区功能、建立实时互动功能,优化界面功能模块、明确目标定位,完善学习导航、明确学习任务,关注无障碍学习、满足终身学习需求,规范版权归属、保护用户隐私,提供个性化服务、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等优化建议,以构建强交互、重体验、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关注MOOC学习者体验,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设计思想,能够指导开发者优化MOOC设计,让学习者在MOOC学习中获得良好的用户体验,将更有利于MOOC学习APP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从用户体验的角度出发,构建蜂窝模型体验框架,并以学习者视角进行体验分析,对MOOC平台的完善及优化是一种较为新颖的角度,但在研究方法及理论上存在一定主观性,仍有待完善。未来研究应更注重定量与定性方法相结合,主观与客观方法相结合,对用户体验各维度全面关注,能够针对MOOC学习平台构建用户体验评估体系,完善相关理论,以期更全面、深入地研究MOOC等学习平台的用户体验。
参考文献:
[1] 郭玉娟,肖玉贤,俞建慧. 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学习探究——以Coursera学习平台为例[J]. 软件导刊,2015,14(2):173-175.
[2] JOHANSSON S, FROLOV I. An adaptable usability checklist for MOOCs: a usability evaluation instrument for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D]. V?sterbotten:Umea University,2014.
[3] 孟会真. 基于MOOC的开放学习平台可用性评估研究[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5.
[4] CONACHE M, DIMA R, MUTU A.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MOOC platforms[J]. Informatica Economica,2016,20(2):5-14.
[5] 林明燈,霍训根,王轶凡. 基于用户视角的国内MOOC平台对比分析研究[J]. 中国成人教育,2016(8):71-77.
[6] 刘书青,贾朋如,孟昭鹏. MOOC等学习平台用户体验研究的新进展[J]. 现代教育技术,2015,25(12):59-65.
[7] 蒋立兵,万力勇,陈佑清. 面向用户体验的微课设计框架构建与应用[J]. 电化教育研究,2017,38(2):122-128.
[8] 蒋立兵,万力勇,余艳. 数字化学习资源的用户体验模型研究[J]. 现代教育技术,2017,27(3):85-92.
[9] 焦婧,刘东,李亚文. 用户体验蜂窝模型在网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13,27(2):27-30.
[10] 刘锦宏,安珍珍,徐丽芳. MOOC用户使用意愿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 高等教育研究,2015,36(11):69-76.
[11] 崔璨,王朋娇,段婷婷. 基于iOS系统的MOOC学习APP优化策略研究[J]. 软件导刊,2017,16(9):10-13+18.
[12] 蒋继平,姚倩. 文献资源整合中的统一检索系统应用研究[J]. 大学图书馆学报,2011,29(1):72-76.
[13] 豆艳艳. 电子学档在过程性评价中的应用研究[D].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2.
[14] 刘和海,李起斌,张舒予. 基于Edutools评价体系的中文MOOC平台现状与优化策略[J]. 电化教育研究,2016,37(1):84-90.
[15] SANDRA S G, SERGIO L M. How could MOOCs become accessible? The case of edX and the future of inclusive online learning[J]. Journal of Universal Computer Science,2016,22(1):55-81.
[16] 陈子健. 教育网站的无障碍设计与开发研究[D]. 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09.
[17] 陈勇. 基于MOOC的版权管理和版权保护问题研究[J]. 科技与出版,2015(2):102-106.
[18] 白娟. MOOC发展中的版权管理分析与数字版权保护[J]. 图书情报工作,2016,60(S1):37-40.
[19] 杨玉芹,焦建利. MOOC学习者个性化学习生态设计框架[J]. 电化教育研究,2014,35(8):32-37+56.
[20] 樊华丽. MOOC学习体验的案例研究[D]. 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2016.
(责任编辑:何 丽)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8038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