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语文公开课的几点感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通过梳理和回顾学校组织的语文公开课参赛过程,教师在总结和反思其中的得失体会中,有助于我们形成一些共识,从而对我校语文教学实践产生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语文;公开课;感悟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9)12-0167-001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12.080
  【Abstract】Through combing and reviewing the process of participating in the Chinese open class organized by the school, teachers can help us form some common understanding in summing up and reflecting on the gains and losses, thus having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 Chinese teaching practice in our school.
  【Key words】Chinese;Public class;Feeling
  为了提高学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展现我校教师的教学才华,海原县李旺中学在校领导的支持下,学校教务处组织了学校青年教师的公开课评比竞赛活动,公开课充分展示了他们在教学上的不懈追求与探索,融注了他们的教学理念与思想智慧。语文组参赛的几节课也是精彩纷呈,亮点频现。
  1 教学目标定位准确
  学校某青年老师的参赛课是从读诗感悟开始,在解读诗歌作品的过程中,借助文本的意义,开启了一次思想的旅程,在语言的诠释与碰撞中,激荡起学生思维的火花。这节课起点是听梦,过程是说梦,结尾是寻梦。以陶潜的归隐情结为线索,引导学生感受陶潜笔下的田园生活风情,领悟和思考田园生活的真谛,进而推进到对历史过往与当下生活的思考。应当说,这种教学设计与思想引领,确有匠心独运之处,教师意在架设起文本与生活的联系,以陶潜的归隐为切入口,在观照诗人的田园生活中,感受诗人的精神世界,为学生打开一个思想通道,在阅读和思维的过程中,碰撞思想,升华认识,熏陶情怀,积淀文化,整合语言。顺着这个思路,这堂课的结构轮廓就层次分明。解读从归入手,延宕出从何而归,归向何处,为何而归,归后如何几个问题,这几个问题一脉相承,勾勒出作品的情感走向和思想轮廓。从以诗解诗方法看,以此训练学生阅读诗歌的思维方法是大有裨益的。一节课能生成怎样的教学情境,教师的引领功不可没。教师的思维状态对学生的思维活动产生积极的影响,这是参赛课所呈现的一个鲜明特色。
  2 教学设计新颖,推陈出新
  教师能登高望远,以顶层设计的高度,拓宽思维通道,沿着思维发展的脉络,不断质疑与探究,在思维的矛盾运动中,让思想的空间更加开阔,思维能力更加卓越。如《蜀相》一课设计过程明晰,设计新颖,推陈出新。恰当灵活地对文本进行“变脸”,创造性呈现改动版的教学比较文本,从而有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在对两种文本的对比研发中实现了对教学文本细致透彻的解读,也使学生收获了快乐,找到了自信。这种对比研判,由外入内的教学方法,注重课堂知识的生成过程,注重思维方法的训练和思维品质的培养,为提高诗歌教学效果开辟了有效的途径。北宋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鸟兽虫鱼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故易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这所罕到焉”这就告诉我们,[1]如果一个的思想不心游千仞,视通万里,就只能是坐井观天,妄自尊大。我们以参赛课是《我的空中楼阁》这节课为例,教师的设计意图在于打通情与景的关系,实现“以景显情”“以物明理”的目的。这就是一种基于整体观照下的教学设计。“空中楼阁”恍若幻境,实则具体,参赛教师用诗情画意的笔法为自己的小屋精心勾勒了一个美不胜收的意境,实际上就是要表现一个梦寐以求的精神家园,一个心驰神往的理想居所,一个让人魂牵梦萦的心灵归宿。研读作品时教师设置了一个问题,作者笔下的小屋置身于怎样的环境。这个步骤就是让学生把思维聚焦到小屋的环境中,在作者为小屋营造的优美的意境中,感悟作者的情怀,感受作者的心境,理解作者的思想,明达作者的精神。这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学中,老师以点带面,用山之屋来点拨和引导,意在对意象的具体观照中,品读出作者的志趣,从而把握作品的神韵,突破难点。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品读课文,发现“山之屋,玲珑秀气,灵动富有情调;树之屋,精巧别致,含蓄而有风度;花之屋,绚烂绮丽,清新悦目;光之屋,柔静宁谧,明净浪漫,夜之屋,朦胧淡雅,缥缈如烟。”教学至此,顺势延宕,将刘禹锡的《陋室铭》引入到文本的解读中,作者所追求的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就呼之欲出,获得了学生的共鸣。
  3 教学进展流畅,收束自然
  从教学重心看,注重对语言的深研细磨,重视对语言内涵及美感的挖掘,在彰显语言魅力之中感悟思想的魅力。诗人的情致是隐含在文字中的,用心揣摩,方能明释其中的喜怒哀乐,细心研读,方能通透其中的良苦用心。酒的醇香在于慢慢品鉴,课的精彩在于不断升华。这样的比较,激活了群体思维,在对文本的研读中,每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见解,但每个人的见解都可能让人耳目一新。这种由外入内,由点到面,对比研判的教学方法,注重课堂知识的生成过程,注重探究过程中的思辨,注重思维逻辑的训练,注重思维方法的培育,的确起到了拓展思维渠道,激发思想能力,磨砺思维品质的作用,是提高诗歌教学的有效途径。[2]当然,一节课总有一些遗憾,总有一些缺陷。这四节课也概莫能外。教师的情感状态,对课堂的推进至关重要,我们总不能置身事外去评头论足,总不能以平常之心与文本对话,一篇诗文,历经千年而不朽,让人百读不厌,当我们再次捧读的时候,不可能不为之动情。因此,教师情感的介入和情绪的感染也是对文本一个注解,也能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课堂中教师的才情不足,在当下是很普遍的问题。诚然,还有一个缺陷需要指出,教师对文本的研讀还略显粗糙,还功夫不够。一个人语文能力的发展,当然需要思维的引领,但如果不注重对文本的研读,不能够“入乎其中’而又超乎其外,语言的魅力就会在我们走马观花的阅读中逐渐黯淡,语言的美感就会从我们的审美自觉中淡化,语言的品位就无从谈起。这是一个很好的课题,值得每个语文教师去思考,去探究。课的理解不同,就铸就了侧重点的不同。他把《社戏》的写作元素理解为人文和自然景观两个写作的内容。他对自然景观的讲述“月还没有落……喝彩起来”。让我理解了他的大语文观。语文老师在中学阶段看似人人能当,但作为语文老师的文化底蕴却也是要求最高的。在他的课堂上,他更像一位诗人,他自己先陶醉他自己,然后他成功的陶醉了他的学生!学生的写作的激情来自老师上课的热情!什么样的老师带出什么样的学生,他的学生业禀呈了他的细腻的文风!但不足在所难免,在此做一简单讨论,望引以为戒。
  总之,我们在课堂上任何时候都不能忘本。这是一句老话,但今天还需要再讲。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历史课要有历史味,讲的就是不能忘本,教学要有学科特色。在本届优质课竞赛中文科组的比赛中,有几节课设计痕迹过重,过于关注学生活动形式和活动环节,从而忽略了学科本身和学科本质,忽略了教学实效,导致学科本身的内在联系没有理清,重难点落实不到位。
  【参考文献】
  [1]周莹.语文文本使用方法谈[J].广西教育(中等教育),2016.6.
  [2]郭玲.在细读中升华情感在探究中激活思维[J].语文知识,2015.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8398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