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位多形式培植学生心灵的“现实土壤”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和手段,理论来源于实践,脱离实践的理论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必须贯彻好这一原则,除课堂教学外,应采取多种形式,多渠道引领学生主动去了解社会、了解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关键词:政治课 教学 理论联系实际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03(c)-0221-02
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是政治课教学应坚持的基本原则,是思想政治课的生命力所在,也是顺应素质教育要求进行改革的关键。学习思想政治课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背诵一些概念和原理,关键在于要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观点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切实贯彻好这一原则,除教师课堂上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外,更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克服政治课教学中常见的学生思维局限于教材和课堂,不闻时事的现象。从不同的方位,采用多种形式将学生的视野引出课堂,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去了解社会、了解生活,获取大量的现实素材,在头脑中培育理论赖于生存、发展的“现实土壤”。否则,仅靠课堂所引用的点滴素材,难以使理论之树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1 将时事教育引进课堂,开展“课前10min新闻发布”活动
开展“课前10min新闻发布”活动,即利用讲课前10min左右的时间,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轮流发布近期要闻。一般由事先准备、学生发言、同学补充和评论、教师小结4个环节构成。学生为发布自认为有价值的要闻,必然在“事先准备”上下功夫,关注身边所有可利用的新闻媒体,如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途径和网络、微信、微博、公众号等平台,广泛获取各种信息,并对之进行筛选、整理,按要求用自己的语言组织提炼成1min之内的发言稿,在潜意识中储存下大量感性材料。“学生发言”可将学生潜意识中的信息变为准确无误的口头语言表述出来,进一步加深了对自己所发言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同学补充和评论”这一环节,更易使发言同学通过同龄人的信息反馈,查漏补缺,提高对所讲内容的认识,同时也使其他同学从比较中受到触动和激励。从心理学角度上,同龄人之间的见解更易于引起共鸣,从而起到相互教育、相互促进的作用。“教师小结”时,教师可发布同学没有关注到的重大新闻,可对学生所发布新闻补充、点评,可用所学理论分析具体现象或问题,也可设疑让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进一步关注某一社会现象,力争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获取新知、提高认识、从中受到教育和鼓励。
开展“课前10min新闻发布”活动,为在学生头脑中培育“现实土壤”开辟了根据地。这一活动,将学生视野拓展到校园外,关注国家甚至国际大事,所发布的新闻涉及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军事、法制、科技、体育,甚至广告、美容、化妆等领域。大量的信息对学生大脑产生强烈的刺激作用,使他们不满足于了解“是什么”,潜意识中开始追寻“为什么”。当他们无法用自己所学理论知识解释回答他们所需要的“为什么”时,便会激发求知欲,产生驱动力,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既有对社会热点问题的置疑,也有因缺乏阅历和生活经历及正确世界观指导而产生思想疑虑和错误认识,更有理论与现实碰撞在思想上产生的巨大反差。这些问题的提出本身就蕴涵着理性思维的萌芽,也是进一步学习的先导和源头,教师必须认真对待,并以此为契机进行深化引导,对与教材有关的可利用课堂解决,与教材关系不大或无关的,宜采用多种形式课下解决,以此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的积极性。
2 结合社会现实及学生实际,开设时事专题讲座
针对一些课堂上不易解决的社会热点问题,组织学生开设2h左右的专题讲座。专题讲座的主讲人和主持人可根据专题的内容灵活选定安排。难度不大的专题,在题目设定后,由学生自主报名,教师选定人员分工协作。对于涉及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难度较大的讲座,则由师生共同主办,同台演讲。
例如在学生关注下生成的一次专题讲座《拒绝非法传销,净化校园》,就来源于媒体报道:“武汉大学广告系大四学生小冯来到广州参加某电子公司面试,不料陷入非法传销泥潭,为逃脱从四楼跳窗……”在学生热切关注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开展相关专题讲座,并在师生研讨后,划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传销活动的本质;第二部分,诱使大学生走上传销路的因素;第三部分,参与非法传销行为的学生的三大特点;第四部分,拒绝传销,从我做起;第五部分,如何冷静应对非法传销等5个专题。由于第一部分涉及经济学、哲学等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由教师主讲,其余4个部分依然由学生主办。
活动中,学生一般能在大量实事材料的基础上围绕问题有理有据、生动活泼的讲解,并能通过这一活动将分散的材料经加工使之理论化、系统化,形成对某一问题的完整认识,使相关知识点在消化吸收的过程中得以升华。
3 关注社会热點问题,组织专题辩论会
针对学生思想上普遍存在的因缺乏阅历和生活经验及正确世界观指导而产生的疑虑和错误认识,以辩论会的形式,让两班学生分别代表正反两方展开辩论,让对垒双方各抒己见,逐渐辩明是非。辩论会也是深受学生喜爱的活动形式,学生通过参与活动,做到了有所思、有所动、有所悟、有所获。针对社会热点问题、敏感话题结合笔者学校学生的实际,在班级之间开展了辩题为“时势造英雄(正方)、英雄造时势(反方)”“道德与法律孰轻孰重”“金钱是万能的(正方)、金钱不是万能的(反方)”“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等专题辩论会共6场。班级代表经抽签分为正方和反方,学生代表、辅导员和专业老师担任评委,通过评分确定获胜方。 在辩论中,一些学生引古论今,有理有据,真诚感人的演讲,不断得到同学们掌声的肯定。学生为准备辩论赛不仅要多方面收集素材,还必须将观点和材料有機地结合在一起,将看似深奥的理论知识用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从辩论效果看初步达到了解决思想疑虑、纠正错误认识的目的,比一般的说教更能增加理论的信度和感染力。通过活动,学生们既可以博览群书、增长见识、拓宽视野,也逐渐学会了关心国家大事、关注民生,还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哲学思辨能力,锻炼了语言组织及表达能力,提升了分析综合及应变的良好心理素质,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增强了学生自信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 了解社会研究社会,组织学生搞专题社会调查
思想政治课所学的理论要在实践中得以检验,进行社会调查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结合教材和社会形势,组织学生搞一些力所能及的专题社会调查,不失为学生了解社会、了解生活、积累素材、培育“现实土壤”的有效途径。例如,组织6个班共300名学生开展了题为“安阳地区中小学教师师德状况抽样调查”活动,要求每生在其家庭所在地调查5名中小学教师的师德表现,之后对所调查结果按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4个等级算出百分比,并让每人依据调查结果写一篇题为“以德治国,教师先行”小文章作为活动总结。
第二种活动方式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社会热点问题,统计结果聚焦在“环保问题”。随后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观察我们生活的环境,目睹了垃圾堆放、河水污染、噪音危害、雾霾笼罩。由每组自行选择一个问题进行调查,指导学生设计调查问卷。引导学生将问卷的一级指标体系确立为三部分:第一,本市的环境污染状况;第二,产生问题的原因;第三,解决问题的办法。随后小组自行分工,分别到气象局、环保部门调查访问,寻找污染源,了解附近居民的对环境的感受,对全校各个院系的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问卷调查,每个成员针对各自负责的问题积极查找相关资料,编制采访提纲,设计调查问卷,汇总统计结果,撰写调查报告,呼吁“还地球一片蓝天,环境保护刻不容缓”。
通过活动,使学生深刻体会到理论就在我们身边,并植根于活生生的现实生活,并非遥不可及,深不可测。使他们克服了理论与现实的距离感,便于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还培养了学生关心国家大事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来自主学习,加深了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理解,提高了思想觉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感知中自我成长,在实践中自我完善,达到了更好的学习效果;通过实践,拓展了思维、提升了能力、增强了自信,从而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和创新的意识。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始终坚持多方位、多形式的培植学生心灵的“现实土壤”活动,拓宽了学生视野,让学生所学理论知识有实际可联系、有实际会联系。在引导学生自觉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的同时,很好地培养了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提升了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在学生中传递开来,给班级带来正能量,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王新.对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问题的再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10(5):174-175.
[2] 韩芳勤.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6,32(1):68-69,73.
[3] 梁克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社会热点问题的价值探析[J].亚太教育,2016(12):25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8748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