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江苏里下河地区稻田鱼蟹生态共生模式及其关键技术集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阐述了稻田养殖鱼蟹的生态原理及国内外发展情况,论述了发展该模式的意义,并总结了江苏里下河地区发展鱼蟹生态共生模式的关键技术,包括生态条件、鱼蟹田间工程、水稻栽培、鱼蟹苗入田、鱼蟹饲养、稻鱼蟹共生田水位管理、水稻病蟲害防治、鱼蟹病防治和安全防范、鱼蟹捕捞等,以期为该模式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稻田;鱼蟹;生态共生模式;关键技术;江苏里下河
  中图分类号    S511;S964;S96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9)06-0184-03
  稻田养殖鱼蟹是依据稻鱼蟹共生理论,遵循生态学和经济学的原理,在稻田生态系统中进行种养结合,稻鱼蟹共生、互补,进入良性循环的生态农业种养模式[1]。该模式符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等农业经济发展要求,具有投资少、见效快、节地、节水等优点,是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
  1    稻田养殖鱼蟹概况
  1.1    生态原理
  稻田养殖鱼蟹是以种植水稻为基础,依据生态学和经济学的原理,合理运用技术措施和经济手段,充分利用农业自然环境、生物群体及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农业生产系统内的营养物质和能量的转化效率得到提高。稻田鱼蟹生态共生模式利用在稻田中养殖能吃草虫的鱼蟹,消除与水稻争夺空间、肥料的杂草和害虫,同时,鱼蟹排泄物给水稻提供所需的肥料,从而提高稻田综合效益。此外,鱼蟹利用稻田中的杂草、昆虫、浮游生物等为食料而自然成长,田养鱼蟹、鱼蟹养稻,相互促进,使原来的稻田生态系统更加合理、完善。
  1.2    国外发展情况
  稻田养鱼的优越性已经引起了许多国家的重视。在亚洲国家,特别是东南亚国家历史悠久,推广面积较大。1988年3月亚洲稻田农作制协作试验网在泰国召开了第一届国际稻—鱼农作制度研究和发展学术讨论会交流各国稻田养鱼蟹方面的经验。日本、美国以及欧洲的稻田养鱼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势头较快,印度的发展面积也不断加大。
  1.3    国内发展情况
  我国有水稻田逾2 440万hm2,其中在目前条件下可养鱼面积约1 000万hm2[2]。我国稻田养鱼虽然历史悠久,但主要集中在水源丰富的稻作地区,推广面积并不大,已实施养殖的稻田面积仅占10%左右,开发稻田养殖鱼蟹的更少[3]。
  1.4    发展作用
  现今稻田养殖鱼蟹是一种种养结合,稻鱼蟹共生、互补的生态农业种养模式,可提高土地生产率,增加物质生产,取得了一田多投、一水多用、一季多收的最佳效果,具有增肥、增粮、增鱼蟹、增收益和节水的优点,符合农业经济发展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三提高”的要求。稻田养鱼蟹提高了水稻田资源利用率,有效地节约了水土资源,通过合理改善水稻种植环境,有利于促进水稻生长,从而获得种养业双丰收,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1.5    课题来源
  建湖三甲生态农业公司生产基地位于里下河地区,水资源丰富,环境优良。公司2017年承担江苏省科技厅苏北科技专项项目“稻田鱼蟹共生立体种养技术集成与应用”,项目编号:SZ-YC2017007。在公司基地20 hm2稻田实施稻田养鱼、养蟹,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2    稻田养殖鱼蟹的意义
  2.1    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
  稻田养殖鱼蟹是在同等土地面积上,充分利用空间和时间,发展的一种立体种养模式,在不增加种植水稻投入的情况下,既可以促使稻谷产量增加,还可以收获相当数量的生态鱼蟹产品[4-5]。
  2.2    改善稻田生态系统
  水稻是这个生态系统的中心主体,稻田中的杂草、浮游生物以及细菌、真菌等是水稻生长的竞争对象,它们与水稻争水、肥、气、光等,既影响稻谷的产量,还会增加人工除草以及肥水成本。稻、鱼、蟹共生改善了群落中生物间的关系,鱼蟹吃掉稻田杂草、浮游生物、动物、水生昆虫,鱼蟹排泄物可以肥田,有利于稻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向人们期望的方向发展,产出优质的稻、鱼、蟹产品,同时还能打破有效控制稻田杂草、害虫的瓶颈,减少水稻生长过程化学农药、化肥投入品的使用量。
  2.3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广大稻作区推广稻田养殖鱼蟹,可以使商品粮大县建设、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低产田改造、“菜篮子”工程等多方面有机结合。规范化推广稻田养殖鱼蟹,有利于加大稻鱼蟹科学混养工程建设的力度。发展生态水稻种植已成为当前推进新农村建设,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农民提质增效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并已成为各级农业行政部门和农业技术推广服务部门的重要工作。
  2.4    提高经济效益
  应用稻田鱼蟹共生立体种养,具有“三增一节”的功能,即增稻谷、增鱼蟹、增收、节水。平均可增收稻谷1 500元/hm2,鱼蟹产品纯收入15 000元/hm2以上,节工省本1 500元/hm2,合计增效益18 000元/hm2以上。
  2.5    发展壮大农村新型主体
  通过绿色稻米基地建设,示范引导农民发展优质食品,不仅对于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和推动社会和谐、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具重要意义,而且有利于创建适合新农村建设的稻米合作社管理新体制,同时提高社员的科技文化素质,增强企业效益和提高合作社社员的收入水平。   3    稻田养殖鱼蟹关键技术
  3.1    生态条件
  产地环境符合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NY/T 391—2000标准。稻田的土壤、灌溉用水及空气环境质量完全符合NY/T 391的规定。水质条件符合渔业水质GB 11607标准。田埂和田面保水力强,排灌方便,早涝保收。田内水体溶氧24 h不低于3 mm/L,pH值6.0~8.5。土壤条件:稻田耕作层土质肥沃,通气性好,以轻黏土或黏壤土为最佳,保水保肥力强,有机质含量高。
  3.2    鱼蟹田间工程
  田埂建设:田埂高0.9 m左右,顶宽达到0.5 m以上,提倡用石料、水泥板、三合土等护坡。进、排水口设置:进、排水口要用砖石料修建,宽0.9 m左右,每块田设1个,排水量大的田块应增设能保持正常水位的排水口。
  拦鱼蟹设施:拦鱼蟹设施可用竹条及其他材料制作,长度为排水口宽度的3~4倍,制成弧形安放于排水口的迎水面,牢固插入泥土中,高出田埂20~30 cm。如排水量大的田块,还需在拦鱼蟹设施外增设一道拦渣设施。
  鱼蟹沟:稻田养鱼蟹田要开挖鱼蟹沟,便于稻田进水、排水和鱼蟹游动、休息。冬季或早春沿田块四周开挖环形沟,环形沟距田埂1~2 m,宽3~4 m、深1 m左右。整田时,较大的方形田块中间开挖“十”字或“井”字沟,长方形田块中间可开挖1~2道横沟,宽0.8 m、深0.5 m,形成沟沟相通。为便于机械作业等,应尽量少开田间沟。开沟基本要求:不能破坏稻田的耕作层;稻田开沟不得超过稻田面积的10%,保证水稻能获得较高的产量,使水稻、鱼、蟹等全面丰收。
  3.3    水稻栽培
  选优质、高产、抗病、抗倒伏的粳稻品种,特别是符合市场生态大米高品质、好食味的要求,如南粳9108、南粳46、南粳5055等南粳系列。水稻栽插时间安排在5月中、下旬到6月上、中旬最适宜,机插秧秧龄不能超过3叶1心。实行宽行窄株栽培,一般株行距为13.3 cm×30 cm或13.3 cm×26.7 cm,大田移栽25.05万~28.20万穴/hm2,基本苗(茎、蘖苗)75万~105万株/hm2。
  3.4    鱼蟹苗入田
  鱼蟹苗放养前进行全面消毒,根据水体多少,用生石灰200 g/m3或漂白粉20 g/m3,兑水均匀泼洒。7~10 d后放入鱼苗和蟹苗。鱼蟹苗在下鱼蟹沟前也需要消毒,一般用2%~4%食盐水或10 mg/L高锰酸钾溶液等药物浸泡10~20 min。投放鱼蟹苗,冬闲休养的水稻田投放量为鲤鱼苗750尾/hm2和鲶鱼苗450尾/hm2,规格均为250 g/尾左右;50~75 g/尾的银鲫鱼苗600尾/hm2;规格10 g/只的蟹苗(扣蟹)9 000只/hm2。要求投放的鱼、蟹苗无病、无伤、体质健壮,草鱼、鲢鱼等要分别符合GB/T 11776、GB/T 11777等鱼苗质量标准。在运鱼与放养方面,稻田沟水温与运鱼苗水温温差≤3 ℃,否则要调节水温。放养鱼苗时要做到细致、快速、不伤及鱼体。鱼蟹苗放养前,在环形沟内移栽轮叶黑藻、苦草等沉水性植物,使鱼蟹沟内水草覆盖率达到30%左右。水稻移栽活棵后上一次深水(10 cm),将暂养殖沟中鱼苗和扣蟹苗引入田间。
  3.5    鱼蟹饲养
  3.5.1    饲料选择。养鱼蟹饲料包括4种:一是配合颗粒饲料,颗粒直径1.5~6.0 mm,粗蛋白含量≥25%,可消化能≥11 723 J/ kg,含水率≤12.5%;二是农家饲料,即蚕蛹、米糠、菜子饼、麦麸、豆渣、酱糟、酒糟、玉米、麦粒、秕稻等;三是青饲料,浮萍、水草、旱草、豆叶、菜叶、苕藤等;四是小杂鱼、小虾及螺蚬肉等。
  3.5.2    用量。饲料全年需要量按产鱼1 500 kg/hm2来确定,主养草鱼需青料37.5~45.0 t/hm2,配合颗粒饲料750 kg/hm2,適当补充农家饲料(菜饼、糠,麸、麦粒、秕稻等)。主养鲤鱼等需配合颗粒饲料1 350 kg/hm2,适当补充农家饲料。蟹饲料还要使用适量的小杂鱼、小虾、螺蚬肉等肉食饲料。
  3.5.3    投饲技术。投料地点需固定在鱼沟内,投放1~2次/d,以7:00—9:00、15:00—17:00为宜。青饲料需新鲜投放,以当天吃完为宜,次日投放青饲料前需将陈料残渣捞出。投料顺序为先青饲料后配合颗粒饲料,发霉变质的饲料不能投放。此外,浮萍覆盖鱼蟹沟水面应<30%。
  3.6    稻鱼蟹共生田水位管理
  水稻生育期间的稻鱼蟹共生田水位管理要求在不影响水稻生长的前提下,尽量提高水位,以利于鱼蟹活动。注重健身栽培,严格控制水稻群体数量,做好适时适度搁田,消除病虫发生条件,提高稻株抗病虫能力,减轻病虫害发生。科学灌水,于活棵期田间保持3~5 cm浅水层,放养鱼蟹苗后,逐步提升到5~20 cm以上深水层;分蘖期采用间歇灌溉,搁田期注意采取分次轻搁,灌浆结实期宜干湿交替,成熟前7 d断水。灌溉管理措施:一是明确专职管水员巡田,定期检测水质,检查防逃设施,特别是雨季和台风季节更要加强巡田,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理。二是密切关注稻田缓冲区水质,在上游农田用药高峰期停止取水,防止伤害鱼蟹。三是对稻鱼蟹共生基地采取半封闭式管理,防止其他污染发生。
  3.7    水稻病虫害防治
  稻田养殖田一般水稻病虫害较轻,若要防病治虫,一是加强病虫害测报。准确掌握病虫情,达到防治标准才可防治;二是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尽量采用农业方法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采用化学防治时应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掌握“适时、适度、安全”原则。   3.7.1    病害防治。一是农业防治。整田时注意清洁田园,铲除田边杂草,及时打捞清理残渣;通过健身栽培措施,如合理确定水稻栽插密度、重点培育健壮秧苗、科学施肥和灌水、适时搁田等,改善田间小气候,增强稻株的抗性,减轻纹枯病、稻瘟病和稻曲病等病害的发生;为减轻条纹叶枯病和黑条矮缩病发生,可以使用无纺布软盘育苗,从而有效阻断灰飞虱给秧苗传毒。二是病害严重时,选用经有机认证机构认可的生物农药防治。在孕穗中期和孕穗末期,用5%井冈霉素500倍液喷雾防治稻曲病。叶瘟在发病初期,穗颈瘟在始穗期和齐穗期用春雷霉素30~50 g/hm2,兑水1 000 kg/hm2喷雾防治。防治纹枯病,用5% 井冈霉素1 500 mL/hm2,兑水6 000 L/hm2泼浇,或者兑水750 L/hm2喷雾。三是施药前,先疏通鱼沟,加深田水至7~10 cm,粉剂趁早上稻叶沾有露水时用喷粉器喷施,水剂宜在晴天露水干后以雾状喷出,应将药喷在稻叶上,尽可能避免药物落入水中。
  3.7.2    虫害防治。水稻害虫主要有稻蓟马、稻飞虱、稻纵卷叶螟、螟虫等。一是物理防治。安装频振式杀虫灯诱杀害虫。在田四周田埂或沟边上安装,既便于操作,又便于将诱杀的昆虫供鸭取食。安装标准:灯距150 m左右,1盏/hm2,灯高度1.2~1.5 m。于7月上旬至10月中旬安放。天黑开灯,天亮关灯,雨天不开灯,定时清洁,及时维护。二是农业防治。提倡机械插秧,扩大行距、尽量稀植、健身栽培,增强植株的抗逆性。二化螟、三化螟是秧苗田最主要害虫,采用无纺布育苗可以有效隔离。三是生物防治。利用现有自然天敌(蜘蛛、寄生蜂、蛙类等)控制害虫数量;稻田养鱼蟹对水稻虫害有较好的生物防治作用;选用经有机认证的生物农药和植物性农药如Bt粉剂、苦参碱和印楝素等进行适期挑治,重点抓好一、二代螟虫和二代飞虱的防治,控制害虫基数。
  3.8    鱼蟹病防治和安全防范
  3.8.1    鱼蟹病防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如条件许可,鱼苗投放时进行免疫注射或浸泡。鱼蟹病发生时要及时对稻田水面消毒,并投喂药饵进行治疗。用药参照NY 5071等渔药使用准则,提倡用中草药防病治病。
  3.8.2    安全防范。经常检查拦鱼蟹设施,疏通排洪沟,特别是在暴雨期要加强巡视,防止洪水漫埂和鱼蟹逃逸[6]。注意防范鼠害和鸟害及其他天敌危害。严禁在鱼蟹田中沤制秸秆及洗涤禁用农药器械,防止中毒。
  3.9    鱼蟹捕捞
  水稻成熟收获前,一般在10月中下旬,将鱼蟹引入水稻田养殖沟,集中喂养,精养殖管理一段时间后,捕捞(捉)出售。水稻适当搁田,及时机械收获。
  4    结语
  稻田鱼蟹生态共生模式是利用的一年一季中晚稻田(冬季休养),在稻作前育秧苗期间,将鱼蟹苗暂养在田四周养殖沟里,水稻移栽活棵后将鱼苗和扣蟹苗引入田间,在稻作期间,鲤、鲶鱼苗分别放养750尾/hm2和450尾/hm2,规格250 g/尾;银鲫鱼苗放养600尾/hm2,50~75 g/尾;扣蟹苗9 000只/hm2,规格10 g/只。水稻和鱼蟹共生逾3个月,待水稻成熟收获前,将鱼蟹引入水稻田养殖沟集中养殖待售,既不妨碍水稻生产,也能获得较高的鱼蟹养殖收入。可收获优质水稻9 000 kg/hm2、鱼1 500 kg/hm2、蟹600 kg/hm2以上,实现以稻促水产、以水产保稻、一水两用、一田双收、一举多得、种养共赢,既能生产出安全优质农产品,又能增加农民收入,还可改善生态环境。
  5    参考文献
  [1] 陈鸥.湖南省稻田养殖的发展概况[J].长沙大学学报,2008(2):47-49.
  [2] 李洪进,涂桂萍.稻田养殖的现状、發展趋势及措施[J].渔业致富指南,2009(21):13-14.
  [3] 王武.我国稻田种养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水产,2011(11):43-48.
  [4]刘贵斌,周江伟,黄璜.中国稻田养鱼生产的发展、进步与功能分析[J].作物研究,2017,31(6):591-596.
  [5] 谷婕,吴涛,黄璜,等.我国稻田养鱼经营的发展进程与展望[J].作物研究,2017,31(6):597-601.
  [6] 刘孝云.东北地区稻田养蟹遇到的瓶颈及发展对策[J].黑龙江水产,2017(5):3-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8936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