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菜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黄花菜肉质根肥厚,极易成活,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食用价值以及抗旱、抗寒、耐瘠薄等优点,在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得到广泛的栽培引种。本文阐述了黄花菜的特征特性及利用价值,总结了其栽培技术,以期为黄花菜在三江堤防植物护坡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黄花菜;特征特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644.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9)01-0083-01
松花江为长江、黄河之后的第三大河,全长2 214.3 km,堤防全长1 984 km,坡面面积约为2 000 hm2。目前,这些堤坡基本处于荒芜状态,没有创造任何经济效益。因此,黑龙江省三江工程建设管理局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支持黑龙江省三江治理工程资金,由黑龙江大学承担“松花江干流堤防生态护坡寒地适应性研究”课题。受黑龙江大学委托,2017年黑龙江省水利科学研究院(原黑龙江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院)在通河县火炬村东1 km处堤坡建立试验区,在土层厚度仅有15~20 cm厚的雷诺护垫上对几类草种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江堤坡上栽植黄花菜容易成活,可迅速增加堤坡地表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1];而且可以增加经济效益,美化环境,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本文总结了黄花菜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以期为其栽培利用提供参考。
1 特征特性
黄花菜(Hemerocallis citrine Baroni),又名柠檬萱草、金针菜、忘忧草,属百合目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高30~65 cm。根簇生,根近肉质,中下部常有纺锤状膨大。叶片7~20枚,基生,下端重叠、向上渐平展,全缘,中脉于叶下面凸出;叶片狭长,长40~60 cm、宽2~4 cm。花茎自叶腋抽出,长短不一,基部三棱形、上部圆柱形,茎顶分枝开花,有花数朵,最多可达100朵/株以上,花朵较大、呈漏斗状;花梗较短,通常长不到1 cm;花被6裂,有橘红、淡黄、黑紫3种颜色,花被管长3~5 cm,花被裂片长6~12 cm,内三片宽2~3 cm;苞片披针形,下部位苞片长可达3~10 cm,自下向上渐短,宽3~6 mm。花果期5—9月,蒴果为革质的钝三棱状椭圆形,长3~5 cm。种子逾20个,黑色光亮,有棱,从开花到种子成熟需40~60 d。
黄花菜多分布于中国秦岭以南的大部分地区,对光照适应范围广,耐瘠、耐旱、忌湿涝,可在地缘、山坡或农田埂带上栽培。当日均气温>5 ℃时,幼苗开始出土;叶片生长适宜温度为15~20 ℃;开花期需较高温度,以20~25 ℃较适宜。
2 利用价值
2.1 营养价值
每100 g黄花菜干品中含有脂肪0.4 g、蛋白质14.1 g,并含有多种维生素和钙、磷、铁等矿物质元素。黄花菜除加工成干菜外,其鲜花也可以炒食或做汤,清香色艳,味美可口,在国际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声誉。黄花菜性味甘凉,有清热、消食、消炎、止血、利湿、明目、安神、抗菌免疫等功效,对小便不通、大便带血、乳汁不下、失眠等有较好的疗效,可作为病后或产后的调补品[2]。常食黄花菜能增强皮肤的韧性和弹力,使皮肤细嫩饱满、润滑柔软、皱褶减少,还可消退色斑、增添美容。但黄花菜具有湿热性,患有哮喘病、痰多者不宜食用,疡损伤、胃肠不和的人应少食。
2.2 观赏价值
黄花菜春季萌发早,可作为布置庭院、草地或花境的园林观赏植物,也可作切花,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由于黄花菜的叶丛自春季至深秋始终保持鲜绿色,因而在夏季也具有观赏效果。黄花菜因品种繁多,四季皆有花可赏,是花卉园艺中的珍品,经常被用于家庭庭院中作点缀花草观赏。
3 栽培技术
3.1 繁殖方式
3.1.1 自然分蘖。每年春、秋季挖取需要更新的老株丛,除去老残枯根,用手掰取自然蘖为一株进行丛栽。这种方法繁殖系数低,种苗用量4 500~7 500 kg/hm2,1 hm2老株只能供6~8 hm2新田栽种;但由于是无性繁殖,母株的优良种性遗传比较稳定,新田经济性状较一致。
3.1.2 种子繁殖。种子繁殖,即用种子直播培植新田。但黄花菜产种量少,为15 kg/hm2左右;且留花过早,易引起脱蕾,造成减产;在开花授粉时容易异种串花,引起良种后代发生分离退化,品质变劣;种子繁殖要经过采种、育苗,至第3年才开始开花,生产周期长。因此,极少采用种子繁殖,一般只在培育良种、进行有性杂交时采用。
3.1.3 根状茎芽块繁殖。此繁殖法可提高黄花菜种苗的繁殖系数,具有成本低、分株繁殖后代遗传性较稳定、种苗繁殖系数较高的优点,需种量450 kg/hm2。该方法简便易行,易于掌握。挖出整个根株,抖落根上泥土,掰取自然蘖。具体方法:在需要更新的黄花菜地,选取无病虫害、剥除老残枯叶的老株丛,用刀将顶端一年生尚未老化的白色嫩根侧芽和二年生根状茎段与其侧芽分别切成3个芽块。将下部位的老根状茎段,于二列隐芽连线的中间沿垂直方向切开,再按1 cm长逐个切断。1株六年生种苗能切成11~15 块种根茎苗(芽)切块,栽植后就可获得11~15株新苗;如果是九年生的老株,则可获得17~21株新苗。在切取芽块时,每个芽块上至少要带2~3条肉质根,以促使新株发育健壮。此外,根一般剪留7 cm左右,栽芽块覆土5 cm厚,栽带叶的苗(芽块)可将叶剪留7 cm,栽后露出地面2 cm即可[3]。
3.2 合理密植
采用密植可以发挥群体优势,增加抽薹、分蘖和花蕾数,达到提高产量的目的。一般多采用宽窄行栽培,窄行30~45 cm,宽行60~75 cm。由于堤坡土层较薄,宜采用窄行栽培。每穴栽2~3株黄花菜,穴距9~15 cm,栽植密度为4.5万~7.5万株/hm2,盛产期可达150万~225万株/hm2。
3.3 适当深栽
由于黄花菜的根群从短缩茎周围生出,具有一年一层、发根部位逐年上移的特点,因而适当将黄花菜深栽有利于植株成活,适栽深度为10~15 cm。栽植后及时浇定根水,秋苗长出前保持土壤湿润,有利于新苗的生长[4]。
3.4 施肥
黄花菜栽培要求施足基肥,早施苗肥,重施薹肥,补施蕾肥。应在开始采摘后7~10 d内追施尿素75 kg/hm2。
4 参考文献
[1] 黃朝晖.小陇山林区黄花菜开发前景[J].现代园艺,2018(4):20.
[2] 傅茂润,茅林春.黄花菜的保健功效及化学成分研究进展[J].食品与发酵工业,2006(10):108-112.
[3] 张和义,唐爱均.黄花菜繁殖技术综述[J].中国农学通报,2003(6):205-206.
[4] 李征,胡庆生,郭长明,等.黄花菜栽培技术[J].吉林蔬菜,2014(7):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9125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