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课程的案例式教学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中医学课程的实际教法中,案例式教学独树一帜,其一般思路是教师在通过选择典型案例后对学生发问,学生们通过自行思考、查阅资料、相互讨论、寻求教师帮助等方式进而解决问题。通过具体的实践教学,师生双方都十分满意。
关键词:中医学 案例 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05(b)-0143-02
在当前中医学课程的教学中,通过笔者调研发现,学生们普遍感觉其中的专业术语十分晦涩难懂,或者经过教师详解或课下努力研究过后,他们仍然不能很好地应用。部分教师也时常反映当今学生的理解能力已大不如前,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为了更好地讲授知识点,也颇感费力。
案例式教学法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解决上述问题。教师通过挑选典型病例、提出问题,这其实是一种帮助学生构建临床辨证思维的过程,在思考并回答问题的激励下,把传统的“要我学”变成“我想学”,真正从思想根源上解决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1]。
案例的解决需要参与教学的双方主体共同积极参与。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让学生先总结,教师再稍微做一定补充,在遇到更多的疑难时,也可教师做出细致的总结,讲出案例中的关键点以及讨论中存在的不足和长处,对学生理解的难点、疑点进行再一次的详细讲解,帮助他们更清晰地认识病案中的疑难问题,使案例中的问题更加明朗化或想法更加具体化[2]。
教师在课前备课环节,一定要认真研究该章节的主题思想,然后设计出符合学生实际储备知识的案例,这样不仅不会为难到大部分认真学习的学生,而且还会远远扩大他们的知识面。下面笔者将例举一些在进行中医学课程实际教学时运用的案例。
针对望诊中望舌苔,教师可结合其他症状设计案例如下:患者舌苔黄腻,胸中满闷,身体困重,里急后重,大便黏滞,偶尔小便热感明显。可让学生结合其他病情,进一步推出是由于患者体内有湿热证,其分别入上焦,再入下焦的胃、大肠、膀胱。然后让学生自己归纳出可对证的中药。教师随后进行总结,例如车前子、黄连、泽泻、黄芩、侧柏叶、龙胆草、茵陈等均具有清热除湿的功效。
针对中医内科中的高血压症,教师可根据其具体症状有头晕目眩、面红耳赤等设置病案,让学生率先探索中医学对其的认识。学生们经过一番认真的思考,如果有部分学生回答出其是由于肝阳上亢证引起的,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哪些中药具有平潜肝阳的功效。学生要思考不出,教师也可代替总结,有石决明、天麻、钩藤、夏枯草、野菊花、决明子等中药。接着教师可继续针对该病案提问,该病患是否还含有肝肾阴虚证呢?学生如回答出若肝阳上亢日久,阳偏盛则损阴,最后则会导致肝肾阴虚,教师就可补充一些滋肝肾之阴的中药,如怀牛膝,该中药既可滋养肾阴,又可引血下行,进一步压制过亢的肝气。
针对人体的气血两虚证,教师可设计出某患者素体弱,心中常有悸动,面色淡白或苍白,经常失眠,全身乏力,食欲不振,腹胀便溏。教师可让学生回答出此一系列症状是人体气血两虚证的哪类证型。此问题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中医学知识。若部分学生经过讨论,将其辨证为心脾气血两虚证,教师可让其例举出具体的治疗中药。教师可随后进行分类归纳:心血虚证可以使用红枣、龙眼、白芍、当归、阿胶等;脾气虚证可以使用白术、黄芪、白扁豆、黄精、茯苓、党参等。
针对中医内伤病因中的六淫致病,其中风邪的致病特点,教师可将其设计成案例。某患者,早期情绪易怒,胸胁满胀,后来出现手足震颤、轻微抽搐,直至有时出现脊背至腰部角弓反张。可让学生推测出该案例中的风邪是多种致病特点的哪一个。若学生通过互相讨论,能够发现是“风性主动”的特点后,教师可进一步提问学生该致病特点是外来之风或“内风”。学生一般会第一时间否认导致此些症状是来自自然界的外风,此时教师要因势利导地继续提问到底什么是“内风”,其致病机理如何。学生碰到难题,便会查找资料,结果发现肝阳上亢,会损伤肝脏之阴,再联系多余的肝血在人体运动的时候,可滋养肌腱和韧带,肝阴受损累及肝血,肝血不足则失去对肌腱和韧带的濡养作用,故而发病,至此该案例的疑难之处均得到解决。
针对当今人们普遍感觉较为严重的问题——脱发,教师可以设计案例,某男,渐进性脱发,伴头晕耳鸣、腰膝酸痛、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同时还有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症状。教师可提问学生人体的脱发,在中医学方面该如何分型。学生们尝试性回答,教师可归纳出有3种分型:血虚型脱发、肾虚型脱发、湿热型脱发。随后教师提问某位学生,刚才的案例涉及到哪一类脱发类型。稍微具备中医诊断学基础的学生,此时便可满怀信心地回答出是肾虚型脱发。此时教师可继续发问,此为哪一类的肾虚证,学生通过辨证分析则可发现此为肾阴虚证。教师可继续延伸,该型脱发应如何治疗。学生可根据“精血同源”等中医学知识,推测其药物应两类合用,一类为补血药,如白芍、当归等;一类为滋肾阴药,如熟地黄、怀山药等。
针对肺卫阳虚证,教师可将其设计案例如下。某女,素有手足冰冷感,言语时语声无力,经常运动后感呼吸短促,有时无任何活动或稍活动即感身体异常或大量出汗,汗出过后全身恶风畏寒、乏力,加衣物可以缓解,舌体微胖大且舌面湿滑,脉浮缓而搏动无力。教师可分别对学生提问哪些症状属于肺气虚,哪些症状是卫气虚。可稍等学生统一回答完之后,由教师继续启发,提问人体的阳虚证与气虚证的区别关键要点。学生若思考不出,教师可总结气虚证是单纯全身或局部无力的症状,而阳虚证往往是在气虚证的病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其除了气虚证的症状外,还包含全身或局部的畏寒甚至怕冷等症状。教师可继续抛砖引玉,该案例可使用哪些中药治疗。若学生回答不全,教师可补充有防风、黄芪、白术、桂枝、牡蛎、浮小麦、五味子等中药。
通过长期坚持中医学的案例式教学,笔者发现学生在课堂方面表现日渐活跃,学习兴趣浓厚,效率方面也有显著的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及应用,特别是临床思维能力也有显著地提高;对教师群體而言,也能相应地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总而言之,中医学课程的案例式教学对积极参与的彼此双方均有很大的益处。
参考文献
[1] 曹彦,韩笑.浅谈探究式教学法在中医病案实训中的应用[J].时珍国医国药,2018,29(9):2279-2280.
[2] 张翠玲,李红梅,张桂玲,等.基于模块式教学模式下的中医药学案例教学法探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4,4(12):154-15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9555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