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三品一标”证后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文介绍了浙江省“三品一标”监管工作现状,分析了目前浙江省“三品一标”证后监管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进一步提高证后监管质量。
关键词 三品一标;三查三严;证后监管;问题;对策;浙江省
中图分类号 S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9)07-0223-02
中共十九大作出了我国进人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重大论断。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以下简称“三品一标”)是安全优质的主导农产品,能够满足公众多元化、个性化、绿色化的消费需求,是实现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重要方式"。浙江省由于独特的生态环境优势、物种资源优势生产技术优势,“三品一标”产业发展迅速,但快速发展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证后监管问题,本文对浙江省“三品一标”监管工作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研分析,就浙江省“三品一标"监管工作对策进行了探讨,对推动浙江省“三品一标”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监管现状
为有效确保安全优质农产品供给质量,浙江省在严格执行农业农村部规定的监管制度基础上,围绕“保证质量、规范用标、压实主体责任”的监管目标,注重发挥“三员”作用,创新“三查三严”工作举措,着力建立健全的“三品一标”常态化监管机制。
1.1证后监管“量大面广、点多线长”
多年来,浙江省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三品一标”工作,产品认证数量不断增加,截至2017年底,全省主要食用农产品中“三品”比例达50.6%,有效期内“三品”总数达7986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5542个、绿色食品1598个、有机农产品846个,有效期内“三品”生产主体6000余家;获得农业农村部登记的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63个。企业和产品数量的快速增长,对证后监管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1.2打好规定动作监管“组合拳”
经过多年发展,“三品一标”建立了产品抽检、企业年检、市场监察、风险预警、退出公告、内检员质控等一套较完整的全程监管制度。为高效落实上述制度,从2014年开始,浙江持续开展“规范提质百日专项行动”,每年针对上年度监管发现的主要问题,确定重点风险排查点,先后组织开展了畜产品、蔬菜水果等专项行动,旨在以“规范提质百日专项行动”为载体,充分发挥检查员、监管员作用,将企业年检跟踪检查、内检员管理、市场监察、风险预警等规定落实,打好常规监管“组合拳”。
1.3创新措施压实主体责任
把落实生产主体第一责任作为证后监管的“牛鼻子”,制定《浙江省绿色食品企业年度检查工作实施办法》,下移年检工作重心至县级,强化属地责任;组织专家编制全省统一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内检员培训课件,规范内检员授课内容,突出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印发《浙江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内检员管理实施细则》和《内检员内部检查工作手册》,明确省、市、县三级工作机构在内检员培训和日常监管指导方面的职责分工,要求获证产品每个生产周期企业内部检查不得少于1次,强化企业自律意识,提高企业质量内控水平;全国首提绿色食品颁证面谈制度,在发证时将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要求和绿色食品证后监管制度当面告知企业法人代表,强化法人代表质量安全和法制意识。
1.4建立“三查三严”监管常态化机制
从2017年开始,探索实施“三查三严”监管机制,即每年属地自查覆盖率100%、交叉抽查覆盖率>30%、产品抽样检查覆盖率>30%,严格整改生产不规范和用标不规范情况、严肃查处产品抽检不合格和企业年检不合格问题、严厉打击假冒标志等违法行为。2017年,共出动检查人员逾1200人,检查基地600余个;抽检产品逾1296批,抽检合格率99.3%;组织全省10市(不含宁波)“三品一标”交叉抽查,覆盖20个县(市、区),对市(县)工作机构监管制度落实情况、生产主体按标生产情况和市场标志使用情况进行综合检查;依法整改查处产品22个,撤销绿色食品5个。力求以“三查”措施排查隐患,以“三严"标准排除隐患,推动“三品一标”专项监管向常态化监管转变3,确保获证产品质量安全和品牌公信力。
2存在的问题
2.1工作队伍不稳定,落实常态化监管措施需进一步加强
健全合理的体系和稳定专业的队伍是保障证后监管成效的基础。目前,全省均设立了市级绿色食品办公室,县(市、区)级“三品一标”管理职能多由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科承担,有效期内绿色食品检查员74人、无公害农产品检查员171人。但由于市、县级工作机构的检查员大多是兼职人员,且工作调动频繁、人员流动性较大5),导致基层一线检查员队伍不稳定,市、县“三品一标”监管工作多以执行上级要求和专项行动式监管为主,监管措施创新和常态化制度建设不足。
2.2内检员履职不到位,生产主体第一责任需进一步压实
生产主体是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核心,只有首先提高生产者素质,才能保证各项标准化措施充分发挥作用间。当前农业生产人员整体文化素质仍不高,对“三品一标”生产技术的理解掌握和规范执行水平参差不齐,内检员实际履职能力与目标要求还有差距。从近年全省交叉检查情况看,部分获证主体虽然按规定配备了企业内检员,但内检员未有效履行内部检查职责或者內部检查记录不规范的问题较突出,生产主体自我约束意识和内部质控能力需要进一步强化。
2.3信息化监管手段不足数字化智慧化监管需进一步强化“三品一标”证后监管涉及防伪识别、跟踪检查、产品抽检、企业年检、标志监察、退出公告、内检员管理等诸多环节叨,线条长、技术性强。目前,浙江省“三品一标"信息化申报管理工作主要依靠金农工程“绿色食品审核与管理系统”,该系统对获证主体生产过程质量控制、部”]证后巡查监管、消费者防伪查询、第三方产品质量抽检等监管信息的采集、分析、运用等功能不足图,省内尚未建设专门针对“三品一标”的智慧监管系统和掌上终端,与当前“数字浙江’建设和省政府提出的“掌上办公之省掌上办事之省”等要求不适应。同时,目前尚无全国或全省性农产品地理标志授权用标主体信息库,在农产品大流通的背景下,地标产品异地监管难度较大。 3对策
3.1创新监管举措,健全常态化监管机制
总体来讲,“三品一标”证后监管主要有2个方面的重点,一方面是质量管理,监督检查生产主体生产过程及产品质量;另一方面是标志管理,检查指导生产经营主体规范使用标志叫。按照“四个最严”要求,针对浙江省基层检查员监管员队伍不稳定的实际情况,为有效开展质量和标志管理工作,建议从4个方面着力创新监管举措:一是健全“三查三严”常态化监管机制,进一步建立健全的“百日规范”专项检查与地市交叉抽查相衔接、属地自查与省市抽查相结合、省市县日常巡查为补充、检查检测与J击整改相联动的常态化监管制度,创设产管并举、上下联手、检打联动的监管措施,全面提升监管实效;二是建立检查员监管员信息化专家库和绩效管理制度,着力提升体系队伍在标准化生产、全过程管控.市场化运作、品牌化发展、信息化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素养和服务水平,全面加强能力建设";三是强化证后监管结果运用,将日常监管情况与项目扶持、市场营销、品牌管理、产品续展等相衔接,建立倒逼机制,促使企业从根本上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四是构建“三品一标”诚信体系,探索政府部门、行业协会、消费者媒体等社会共治的监管模式2,实现标本兼治、综合治理。
3.2加強过程管控,压实生产经营主体责任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管出来的,更是产出来的。政府监管占主导地位的监管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当前“三品一标”监管的需要,应该加强源头和过程管控1,将监管重心从产品监管向过程监管转变,指导帮助企业内部建立行之有效的质量安全监管机制,真正实现“产出来”就是安全的工作新局面4。具体应从以下3个方面着力:一是加强内检员培训,进一步完善内检员培训内容,把培训重点由编制申报材料为主向提高内部质控能力转变,突出内检员履职的针对性和实践性;二是加强内检员日常管理,弱化年度注册,强化日常履职实绩,推进《浙江省内检员内部检查工作手册》获证企业全覆盖,确保内检员日常履职有迹可循,并可适时将内检员日常履职记录作为企业续展的必备条件,切实发挥内检员制度应有作用;三是规范生产过程操作记录,指导生产主体建立投入品采购与使用核销账制度15.避免农药等投,人品使用情况漏记或者选择性记录,保证生产记录真实管用。
3.3打通信息孤岛,推进监管信息化建设
当前,浙江省正持续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和“数字浙江”建设,开展“三品一标"数字化监管服务,有利于提升浙产“三品一标”产品质量和品牌形象。建议依托农业农村部“金农工程”中“三品一标"数据库,建立浙江省级“三品一标”数据中心同,并在此基础上开发满足“三品一标”证书办理企业年检、产品抽检、标志监察数据统计、防伪查询、日常巡查退出公告、队伍建设等证后监管服务要求的一站式“三品一标”"监管服务平台和智慧监管APPI,实现监管信息实时上传、标准法规便捷下载社会查询开放共享。通过浙江省“三品一标”"监管信息化建设,将主体标准化生产过程、第三方检测数据、部门日常监管记录等信息数字化、证据化,打通信息孤岛,推进“三品一标”智慧监管系统与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8、农业物联网互联互通,全面提升绿色农产品全程质控水平和供给保障能力,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求。
4参考文献
[1]张华荣绿色食品工作指南[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8.
[2]刘平.坚持创新加强监管不断提升绿色食品品牌公信力[J].农村工作通讯,2016(20):46-48.
[3]刘学锋,张侨我国“三品一标"产业发展与对策研究[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4,20(4):27-30.
[4]王刚.我省绿色食品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J].甘肃农业,2018(4):24.
[5]连瑛,吴愉萍,金彬,等.宁波市绿色食品年度检查工作的思考与建议[J].浙江农业科学,2017,58(7):1242-1243.
[6]董兴永,齐旭先,张银娥,等“三品一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思路创新思考[J].农村管理,2017,34(23):163.
[7]陈兆云.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围绕六个方面[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14(3):7.
[8]张爱东.新常态下绿色食品基层监管工作探讨[I.安徽农业科学,2015,43(28):293-294.
[9]李政,董占波浙江省农产品地理标志产业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7,23(11):21-23.
[10]王艳蓉,于海利.四川省绿色食品监管问题与对策建议[J].安徽农业科学,2017,45(10):230-232.
[11]宋建朝.我国“三品一标”高质量发展推进方略[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8(3):3-7.
[12]周伟.关于构建绿色食品诚信体系建设的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2018,24(8):2-3.
[13]金丹.绿色食品证后监管制度创新探讨[D.农业科技与装备,2016(1):83-84.
[14]刘斌斌,何庆我国绿色食品监管效力的影响因素及其提升对策研究[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7(6):49-52.
[15]刘丹.浅析绿色食品安全监管档案规范化管理门科学技术创新,2016(17):294.
[16]张华荣.我国“三品一标”协调发展的路径选择[I].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8(3):8-11.
[17]王宗英,周大森绿色食品检查员信息化建设发展趋势的思考[J].食品安全导刊,2015(36):49-51.
[18]杨炜君,陈惠婷,黎嘉惠.浅谈新时期我国“三品一标"的发展现状与对策[J].食品科学,2018(3):58-5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9944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