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现今IT行业市场人才缺口大与人才就业难的问题同时存在,高校的人才产出和市场需求脱节。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线上教育发展成熟的以就业为导向的模块化培养模式,本文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对其课程体系建设方案提出了几点思考,并探讨了一种基于微专业模式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方案,它能灵活应对市场需求,对新工科背景下课程体系改革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课程体系;微专业;模块化;就业导向
中图分类号: 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9)21-0135-0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随着IT技术的飞速发展和IT产业的不断渗透,从传统行业到新生产业,信息化、网络化成为行业发展的大趋势,IT时代已经到来。对应的,市场对于IT从业人才的需求一直居高不下。根据前程无忧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近三年,互联网、计算机软件等IT行业职位需求在高校毕业生热招榜中稳居前五[1],IT行业人才缺口很大,企业招人困难的情况时常发生。与此同时,人才就业难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每年大批量的本科毕业生毕业即“失业”,或是找不到心仪的职位,其中不乏IT专业的学生。造成这种情况的因素是多方面的[2],本文以地方本科院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从人才培养环节中的课程体系建设出发,针对如何解决高校的人才产出和市场需求脱节问题提出了几点思考,探讨了一种能灵活应对市场需求的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建设方案,对高校课程体系建设改革有一定意义。
1 课程体系构建改革方案提出的相关背景
计算机专业属于典型的新工科专业,相关技术更新快,工程实践要求高。近些年关于高校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方法、师资建设、评价体系等方面有很多改革措施提出,如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并结合国情实际提出的SE-CDIO工程教育培养模式[3]、校企合作的“双导师”制度[4]、应用型专业构建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5]等。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是其中的核心部分,它决定具体教学内容和顺序,是达成人才培养目标的实施方案,课程体系决定了学生经过培养所获得的知识结构。经过调研,一般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现有的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强调“厚基础”和“宽口径”。多数高校培养方案中课程按层级分为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其中,基础课程再细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及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又可细分为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前三个门类设定为必修,基础课程占比较大且固定。专业选修课程一般为方向宽泛的独立课程,学校根据师资及其他教学资源,按专业下不同研究方向开设一两门专业拓展课程供学生选择。这种课程结构优势在于基础课程扎实,缺点也很明显,没有具体的指向性,学生盲目选择专业拓展课程,最后每个方向均有涉及,但都不成体系,学而不精,进而修完培养方案中课程后无法很好掌握某个特定方向的知识,在就业时无法胜任对应的特定岗位的工作,还需企业投入大量成本进行入职培训等。
除了宽口径指向性不明确的特点,一般现有的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也无法满足某些特定岗位对知识广度上的需求。随着信息技术的渗入,各传统学科与信息学科交叉融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对应的是企业岗位对知识与技能融合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学科交叉融合的趋势给培养方案中课程的设置提出了新的要求。
2 基于微专业模式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微专业模式是在线上教育领域发展得相对成熟的培养模式,它以职业为导向,针对某一个目标,体系化的开设数门(通常为4-10门)核心课程,保证了达到目标所需要的完整的知识脉络。线上微专业课程精简,调整灵活,完成所有课程及考核后学习者会获得线上微专业认证,以证明其对该技术领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结合生源、师资、教学资源等因素,多数定位为培养技术创新及应用类复合人才。传统的课程体系结构方向宽泛、无指向性,按照这种培养模式培养的人才,其规格无法满足市场对于人才应用性的需求。要打破这种脱节的局面,如果从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入手,借鉴微专业模式,保持课程体系结构的稳定性,同时又能够针对市场岗位需求,定向的设置多个方向,并按照方向的不同对应设置数门课程,就能够使得课程设置指向明确,培养的人才规格灵活应对市场的需求。
结合微专业模式与现有的一般地方本科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的设置情况,可分层进行课程设置。基础课程整个大专业统一制定,由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与专业核心课程构成,设置为必修,主要集中在一、二年级低年级学习。专业拓展课程打破传统的零散独立的课程设置,按照现在市场需求和技术前沿,类似于微专业形式,分方向成体系地把4-10门课程组合成课程群,这些课程不是简单组合,是按照顺序保持完整的相应方向的知识脉络所搭建成的课程群。高年级学生在修完必修的基础课程后,根据自身的兴趣和职业规划进行拓展課程群的选择,每个课程群设置相应学分,拓展课程设定最低应获得的选修学分,每个学生在第三、四学年选择1-2个方向的课程群课程学习,修完后获得对应学分才能进行毕业设计选题。另外,对于计算机专业这种典型的工科专业,实践类课程时必需的,除了基础课程的大专业实训课程外,在拓展课程的每个课程群中,须设置相应的方向实践课。
3 不同方向的拓展课程群案例
经过在各大招聘网站及IT企业招聘版块的调研后发现,现在市场对于互联网前后端,机器学习及数据挖掘,网络安全方向的需求很大,而且相应岗位的薪酬竞争力较高,如果从就业岗位入手规划拓展课程群的方向,就把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和市场紧密连接了起来。结合线上发展成熟的微专业课程[6],在此针对拓展课程群初步规划了前端开发、Java web开发、机器学习、web安全四个方向并给出了相应课程案例。地方本科院校可结合师资力量、合作的企业情况等,制定符合自身条件的线上或线下形式的拓展课程群。 前端开发方向:前端开发拓展课程群的宗旨是让选修的学生掌握前端开发的必备技能,并能在实践中独立完成前端开发项目。它由以下课程组成:《前端基础》(1学分):包含前端入门案例、相关开发及调试工具等;《HTML》(3学分):主要内容为HTML中重要元素及知识体系;《CSS》(3学分):内容包含CSS的重要特性等;《JavaScript程序设计》(3学分):内容包含JS语言特性、ES6的知识体系及新特性等;《DOM编程》(4学分):内容包含DOM核心概念和操作、HTML5中高级功能的使用及使用JS进行操作;《项目实践》(4学分),全方向6门课程共计18学分。
Java web开发方向:该方向课程群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Java知识结构及Java web开发所需的相关知识点,并能在实践课程中独立编写真实网站。它由以下课程组成:《Java基础》(4学分):主要是从面向对象、设计模式等方面系统阐述JAVA必备知识点;《Java web开发基础》(4学分):内容包含HTTP协议、tomcat、maven、git等;《Servlet技术》(3学分):内容包含接口及实现类、Servlet 配置、Cookie与Session、过滤器与监听器及JSP等;《数据库开发》(3学分):内容包含JDBC、数据库连接池、SQL注入与防范、事务及MyBatis等;《Spring》(3学分):内容含IoC容器、AOP技术、数据访问及Web框架等;《Java web实践》(4学分),全方向6门课程共计21学分。
机器学习方向:该方向课程群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机器学习领域的主流算法和应用,并能够独立完成相关实战项目。它由以下课程组成:《机器学习基础》(1学分):主要介绍机器学习基本概念与算法简介等;《回归》(3学分):涵盖线性回归和逻辑回归问题及应用;《树模型》(3学分):内容包括决策树与随机森林、最大熵与EM算法等;《支持向量基础》(3学分):主要内容为支持向量机相关知识点;《特征工程与模型调优》(3学分):包含基本数据处理、特征工程及特征选择方法、numpy与pandas、模型调优与模型融合等;《无监督算法基础》(3学分):主要涵盖聚类算法、降维与度量学习、无监督与关联规则挖掘等;《概率机器学习模型》(3学分):内容包括贝叶斯网络、隐马尔科夫模型HMM、主题模型等;《机器学习工具及案例》(2学分):主要内容为机器学习基本和高级工具的建模应用,及机器学习经典案例的介绍;《项目实践》(4学分),全方向9门课程共计25学分。
Web安全方向:此方向课程群的宗旨是让学生掌握Web安全工程师的必备知识与技能,并能独立完成典型的web攻防实验。它由以下课程组成:《Web安全基础》(3学分):内容包含web基础概论、前后端开发基础、web服务端环境、常见web漏洞解析及安全事件等;《Web安全工具》(3学分):内容包含浏览器介绍、代理工具、web扫描工具及在线工具等;《Web安全实战》(3学分):内容包含DVWA、暴力破解、命令注入、CSRF、文件包含和上传等;《Web安全体系建设》(3学分):内容包含SDL、漏洞和事件处理及安全运营相关;《攻防实验》(4学分),全方向5门课程共计16学分。
4 结语
基于高校人才产出规格与市场需求脱节的问题,本文结合线上发展成熟的微专业模式,对地方本科高校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提出了思考,以就业导向为原则,改传统课程体系中零散拓展课程为成体系的分立课程群,这种分层的课程结构指向明确,在大专业基础课程保证课程结构稳定性的同时,又能够针对市场需求灵活地调整拓展课程方向,与地方本科高校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相适应。
参考文献:
[1] 51job前程无忧.2017年无忧指数年终盘点.[EB/OL]. https://arts.51job.com/arts/05/427982,2018.
[2] 网易新闻.中国大学生就业难人群画像报告.[EB/OL]. http://news.163.com/17/0919/16/CUN8KTLC000194VU,2017.
[3] 李彤, 等. 基于SE—CDIO的实验教学探索与实践[J]. 工业和信息化教育, 2013(5):54-60.
[4] 单继周,等.“双导师”培养模式在计算机导学课程中的研究[J].科技风,2018(34):87.
[5] 王琴.探析新时期计算机应用专业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8,14(12):141-142.
[6] 网易云课堂.微专业针对职业岗位的体系化培训课程.[EB/OL]. https://study.163.com/smartSpec/intro.htm.
【通联编辑:唐一東】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0050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