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院校材料专业学术研究性教学模式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立足于地方院校对材料专业研究性学术人才的培养,对专业本科生学术研究性教学模式进行探讨。以教师科研项目和研究方向为核心,组建学生项目研究团队,通过项目研究专题开展文献研读、实验设计和论文撰写等教学活动,提升本科生的学术研究水平和专业实践能力,拓展学术视野和积累项目研究经验,促进材料类专业学生从学员到学术研究者的转变。
【关键词】地方院校;材料专业;学术研究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9)27-0111-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27.047
随着经济与科技竞争的日益激烈化,社会对高技术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工科学生与日俱增。为满足国家与企业对创新型、高端专业性人才的需求,各大高校在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机制以及教学模式上做了众多探索和改革,大力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学术能力,加大对硕士、博士的培养力度,拔尖创新的专业人才不断涌现[1-4]。知名高校因为整合了大量优质教育资源,具备高质量的教师队伍与实验设备,并且本-硕-博层次人才体系非常完善,能够较大优势地进行硕士、博士等拔尖专业人才的培养。然而,在众多普通地方性院校,拥有大量机械、材料等工科类本科生,因为学校不具备工科类博士学位或硕士学位培养条件,本科生的培养与硕士、博士的培养脱节,缺少对本科生科学前沿技术和学术综合技能等方面培养的培养和引导,导致大量学生没能把握继续深造的机会,即使幸运进入硕博深造的学生也要花费更长的时间去适应和摸索学术方向,造成学术发展和研究进度的严重滞后。因此,在一般性尤其是地理位置偏僻的地方院校,如何让学生在本科阶段能够最大程度接触到科学前沿,培养良好的学术综合能力,增大学生进入深层次学术培养的几率,对于国家创新拔尖型专业人才的培养和满足社会对研究性人才的需求,具備重要的实用价值。
1 材料专业学术研究性教学模式探讨
地方院校工科专业本科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基本的专业技能,提倡理论和实践技能的结合,主要面向社会,服务企业和工业需求[5-6]。因此在培养模式、教材结构、课堂教学以及学生的学习规划当中,过多地强调专业技能实践以及与社会关联的职能培训,而对学术研究、基础研究等科学前沿领域接触甚少,不利于往硕士或者博士等学术性研究人才的培养。结合地方性院校的教学模式以及学生的培养方向,学术研究性教学模式主要围绕教师的科研项目课题,以项目研究小组的模式展开,教学模式模仿研究生学术培养方式,通过文献综述积累、实验思路设计、设备操作、学术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最终以论文或专利的形式输出研究成果。学术研究性教学模式把类似硕士、博士阶层的学术研究贯穿于整个本科学习阶段,为后期职业或者学业生涯奠定坚实基础,既能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熟练各种实验设备的使用方法,又能提高方案设计、团队合作、英语阅读等综合学术研究能力。
研究性教学模式主要围绕教师科研项目,从材料专业各个年级选拔成员组成项目研究小组,根据教师的课题情况和研究方向合理配置,每个项目小组设置一名负责人,主要负责实验室设备管理、项目进度以及各种学术讨论的组织等;团队成员实行老带新模式,使学术氛围具备可传承性,既能减轻教师的指导负担,也能锻炼高年级学生的研究和指导能力,使团队研究和项目进展能够可持续发展。教师作为整个研究团队的总负责人,对团队研究方向、实验思路和研究进展等进行宏观调控和指导。
2 学术研究性教学模式实施方式
(1)文献的积累和理论的深入。大量阅读与课题相关的文献,了解课题基础内容和项目研究科学前沿领域,是硕士、博士等科研阶段必不可少的方式。每个团队在确定好各自的研究方向之后,由学生根据研究方向通过各种网络途径自行下载归纳,文献的收集紧紧围绕研究课题方向,在大量阅读文献的基础上,对研究方向的现有研究成果、科学前沿领域和未来发展方向等需写出相关综述报告。团队每个星期在负责人的组织下进行文献讨论和交流,对相关研究领域的理论、实验方法、研究成果以及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进行研讨,学会如何从文献中获取研究思路和方法,同时对论文的撰写有初步的印象。
(2)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实验设备的熟练使用。通过大量的文献积累和实验指导熟悉整个课题研究流程和方法,通过自己的创新或从文献中归纳寻找自己的研究思路,撰写详细的实验思路和可行性分析报告,通过方案答辩会有指导教师和团队成员共同制定详细的实验方案。新成员在老成员的指导下熟悉整个实验室的规章流程和相关的设备操作步骤,材料制备和表征过程中涉及到的实验设备众多,包括电镜扫描SEM、热重分析、透射分析、粗糙度分析、化学成分分析等,通过大量的实验操作在实践中熟练掌握各种设备的使用技巧,为后续的职业或者研究生涯奠定良好的基础。及时组织项目研究讨论会议,对实验结果数据和图片进行分析,及时修正实验参数和研究路线。
(3)鼓励参与各种学术交流。定期的学术交流既能帮助学生拓展研究思路,又有助于学生扩大学术朋友圈。定期与校内以及其他高校研究方向相似的团队展开学术交流,对实验设备的使用、实验的思路、研究细节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等进行研讨,能够提升学生的研究视野和研究方向,把握其他更高水平研究团队的研究方向和进度,对团队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思路有着很好的指导作用,同时,因为地方院校实验设备投资有限,通过学术交流可以有效地利用其他高校的设备资源,弥补自身的不足。积极参与国内外大型学院研讨活动,听取同行业领军人物们的研究心得和方法,把握课题前沿领域研究方向,同时加深学生们对学术领域的认知。
(4)研究成果的总结和发表。项目成员都要求在毕业前发表论文或专利一篇,这是大量实验数据积累以及方法改进的过程中必然的成果反馈,论文的撰写也为毕业后进入硕士、博士深造的学生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几年的努力团队已在专业领域发表核心论文十余篇。在实验的过程中,大胆鼓励学生们学会创新和拓展,积极创新实验方法以及实验相关设备等,并把创新成果转化为专利知识产权。在实践经验的积累以及学术成果的支撑下,项目团队申请了多项校级和省级科研项目或大学生创新项目,这对于科研团队的建设和发展是一个积极的良性循环。项目研究和本科毕业设计关联,大量的文献积累和实验数据,足以完成毕业设计选题和内容。课题研究经验的积累和在今后的学术研究生涯中事半功倍,团队的大量的学生已考取各大高校的研究生。
3 结语
学术研究性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教师的科研项目为核心,吸纳学生组成科研项目团队,同专业课题相关联,以硕士和博士类似的培养模式来管理项目团队,把理论和实践、课堂和研究相结合。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熟练掌握整个研究流程、实验方法和各种实验设备的使用,同时能够熟练掌握文献的获取和利用,掌握论文和专利的撰写,接触到行业最前沿研究领域,积累了大量的学术研究经验,为今后的硕士和博士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缩短后期研究生阶段的适应过程,对学生们的成长和学术发展有着非同凡响的意义。本科阶段以科研项目为核心的学术研究性教学模式有利于促进地方院校对学生们的深层次培养,锻炼学生们的学术能力、沟通能力和实践操作、创新等方面能力,帮助材料类专业学生从学员到学术研究者的转变,积极推动地方院校对创新型、高端专业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兰勇.学术性教学:本-硕-博衔接之道[J].现代大学教育,2015,4:105-110.
[2]温向明.创新人才贯通培养模式探究[J].高教研究,2017,3:37-40.
[3]王建华.重温“教学与科研相统一”[J].教育学报, 2015,3:77-86.
[4]徐鸿雁,谢占玲,薛治峰,等.微生物学本硕博Seminar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及应用[J].微生物学杂志,2018,38:125-128.
[5]张正,李剑,毕仁贵.武陵山片区教授工科专业制图课程的思考及改革建议[J].科技视界,2016,10:73-74.
[6]王亚男,陈东旭,周艳文.新工科背景下“材料科学基础”可的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9,31:70-7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0312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