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指导“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参赛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为在校学生提供了创新创业实践的载体。在2019年带队参赛过程中,作者发现教师起到了主导作用,且项目经验教训并未被学生吸收。理想的创新创业大赛参赛应是有志创新创业的学生为主体,且项目获得的经验教训应对学生未来的创新创业事业有所裨益。对此,从开设创新创业实践课程、本科生导师制、依托校内外和互联网资源孵化项目方面提出了促进学生成为创新创业主体,使得参加创新创业大赛能为创业所用的建议。
  关键词 创新创业大赛 目标 主体 项目来源 推进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9.12.032
  Practice and Reflection on the "Internet +"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ompetition
  WANG Yu, LIU Jinxiang, NIU Xiaofeng
  (College of Urban Construction, Nanjing Tech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09)
  Abstract The "Internet +"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ompetition provides students with the carrier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practice. In the course of leading the team in 2019, the author found that the teacher played a leading role and the project lessons were not absorbed by the students. The ideal competi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should be the students who are interested i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s the main body, and the experience and lessons obtained from the project should be beneficial to the futur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of students. In this regard,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to promote students to become the main body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so that participating i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ompetition can be used for entrepreneurship.
  Keyword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ompetition; goal; main body; project source; propulsion mode; recommended measure
  0 引言
  當前,以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为特点的新经济蓬勃发展,迫切需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多样化、创新型卓越工程科技人才。为了更好地推动我国卓越工程人才的培养,2017年,教育部提出了我国工科教育改革的目标。[1]“新工科”的核心含义“大工程观”,[2]一方面强调复合型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注重传统理科转向工科的创新创业应用。
  为了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适应“新工科”建设的需求,不少专家提出了多种改进人才培养体系的方法。[3-5]如同济大学在本科生毕业设计环节中添加了结合工程设计的“综合设计知识教学模块”;[6]重庆科技学院通过校企联合搭建实验平台,促进了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7]同时,参加创新创业大赛,通过比赛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也是促进学校人才培养体系完善的有效方法。[8-9]
  在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中,“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因其紧紧抓住互联网时代的特质,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而获得了重点关注。主办单位希望通过推动赛事成果转化,以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推动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2019年本人有幸指导学生参加了一届“互联网+”大赛,结合参赛经历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议。
  1 指导创新创业大赛的实践
  (1)目标:2019年3月15日,教育部发布了《关于举办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通知》。收到通知后,作者考虑到所带研究生均想在学业结束后找工作进入行业领域,参赛可提升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为后续进入职场做准备,因此决定参赛。
  (2)主体:团队建设由教师主导,重要节点均由教师把关。当项目在校赛中突围后,学校为本项目配备了具有丰富指导创业经验的企业导师,负责把关项目的市场和财务部分内容。教师的四位研究生作为主体,并辅之以校内财务管理和市场营销专业的研究生,组成了参赛团队。学生更多起到了项目执行者的作用。   (3)项目来源:考虑到参赛项目需兼具创新性、实用性和市场可操作性,选择课题时考虑选取前期积累较多、有一定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应用的项目,最终选择了一项教师的校外横向合作课题作为参赛项目。
  (4)推进方式:学校教务处在省赛网评和决赛答辩前分别举办了多次模拟答辩,并邀请了校外创新创业指导专家前来指导。以此为节点,教师推动学生完成申报书、PPT和展示视频等的制作和修改工作。同时,团队平时积极与校外导师沟通,针对校外导师提出的项目在财务等方面的不足做了及时的修正和补充。
  (5)结果及后续:经过学校预赛、省赛网评和省赛决赛,团队项目“冷爱—健康环保型冷链用储藏箱”最终获得了“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江苏省二等奖,但无缘全国大赛。随着省赛决赛的结束,团队的比赛任务告一段落。在简单的总结后,研究生们回到自己的科研课题中,教师开始考虑下届比赛的团队组成和课题。
  2 理想的创新创业大赛指导流程
  以上为作者第一次指导学生参加“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的过程,结果总体令人满意。然而,赛后作者发现,虽然采用的推进模式为典型的创新创业大赛推进模式,但教师所起作用过大,学生更多是作为项目执行者。理想的创新创业大赛应以学生为主体,起到真正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目的。然而,虽然各高校参赛项目数目不断增加,质量也不断提升,但真正的落地转化率却一直不高。究其原因,指导流程和组委会的期望存在着偏差,如下所述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参赛流程并未实现。
  (1)目标:参加创新创业大赛可以起到试金石的作用,其整个过程是为学生未来的创新创业提供助力和预演的。比赛过程中,通过吸收大赛专家的点评,能为后续真正的创新创业指明方向,整個过程也能对学生的后续人生起到指导作用。
  (2)主体:学生是参赛的主体,也是项目和团队的创造者。学生具备创新创业意识,有意愿主动参赛是项目能够顺利推进的前提。学生通过寻找志趣相投、能力互补的伙伴,自由组合形成团队,并根据项目进行过程中遇到的挑战适时调整团队架构。学生自己构建的队伍,较之教师组合的队伍,凝聚力和执行力更强。
  (3)项目来源:如何激发学生想象力,使之落地成为可行的项目是教师努力的方向。教师也需鼓励学生在完善自己想法的同时注意市场调研和知识产权保护,每一个想法在经历了创意落地、市场调研和知识产权保护后就成为了潜在积累的创业项目。大数据、互联网和云平台的发展也为创业项目的培育提供了交流、沟通、协作和共享的平台。通过积累潜在创业项目,可为参赛提纲庞大的项目数据库。
  (4)推进方式:各大高校均设置有创客基地,学生自主与孵化基地对接,通过基地内的共享创投资源培育项目是理想的项目推进方式。具体到参赛过程中,校内和校外导师起引导和顾问作用,把项目决策权真正下放给学生,通过学生对机遇和荣誉的渴望推动项目的进行。
  (5)后续发展:参赛结束并不意味着项目的终结,对于有志于创新创业的学生来说,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参赛会获得很多宝贵的经验教训,无论是在技术、市场、运营等层面还是在项目包装和宣传层面都将使学生们受益匪浅。如何将大赛获得的经验教训应用到真正的创业中,是赛后学生们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
  3 实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几点建议
  (1)开设创新创业类课程。创新创业需要的不仅是先进的技术,还需要对管理、市场和财务有一定认知,而这恰恰是学生所缺乏的。创新创业类课程设置时,可以要求学生在第一次课前组成团队,准备一个项目;课程内容围绕着项目的发展和企业运作过程,设置项目成长中的各种情境,考察学生团队的应对方式;以游戏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多一些模拟实践,意识到项目和团队的不足,促进项目的培育。随着课程的结束,一个个成熟的项目也随之诞生。
  (2)本科生导师制与创新创业接轨。若能将本科生导师制与创新创业接轨,本科生进校后,在配备校内本专业导师的基础上,增加一名企业创业指导教师,在培养学生对专业和科研热爱的同时培养学生对创新创业的兴趣,将大大促进学生的成长。
  (3)提供条件促进项目真正成长。在互联网时代,一个好的创意可以通过网络不断催化,吸引各行各业的人助力,实际上创业门槛比前互联网时代大大降低。学校和教师若能加强校企合作,引入创投机构和创业导师,充分利用校外创新创业资源,积极主动为学生团队提供创业信息,则项目落地并非难事。项目一旦落地,学生真正投入创业,自然会产生团队意识、责任感,也能真正担负起创业主体的职责。
  4 结论
  本文就“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的指导参赛模式进行了对比和讨论,并提出了促进学生主体作用的建议,获得结论如下:(1)本年度作者指导学生参加了“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应用以教师为主体的指导模式完成了参赛实践,此种模式更注重于参赛自身,部分忽略了创新创业的意义;(2)“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为在校学生提供了创新创业实践的载体,学生理应成为创新创业实践的主体,无论是团队组件、项目选取和推进都应由学生主要推动,比赛经历也应为学生真正的创业提供帮助;(3)为了促进实现学生在创新创业大赛中的主体作用,可通过开设实践类创新创业课程、本科生创新创业导师制和为项目落地提供条件等措施真正让学生适应创业、热爱创业、投入创业。
   基金项目:2017年南京工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一般立项项目(No.24);2017年南京工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一般立项项目(No.28);南京工业大学品牌专业建设项目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Z].教高司函[2017]6号.
  [2] 张海生.“新工科”建设的背景、价值向度与预期效果[J].湖北社会科学,2017(9):167-173.
  [3] 徐惠斌,胡自成,葛凤华等.新工科建设下建筑环境专业实践教学创新初探[J].教育现代化,201.8.5(39):146-147.
  [4] 赵海谦,刘晓燕,张云峰.基于“新工科”培养目标的建环专业实习教学改革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8.4(13):166-167.
  [5] 蔡磊,向艳蕾,管延文等.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8(05):9-13.
  [6] 冯昕,袁芳丽,张丰.建筑类专业实践拓展教学体系化探索——以同济大学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8(8):286-288.
  [7] 余晓平,曾莉,刘丽莹.建环专业校企协同实验教学探索与实践——以美的空调实验室为例[J].高等建筑教育,2015.24(3):13-17.
  [8] 何丽娜,孟祥宇.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例[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9.10(03):39-42.
  [9] 张芳.“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项目团队建设问题研究——以商洛学院为例[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9.10(01):70-7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0956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