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动静结合 启迪思维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许淑惠

  摘要: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数学教学的首要目的就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掌握了科学的思维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具有独立思考和正确判断的能力,才达到了这一首要目标。本文重点论述教师如何充分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根据学生认知心理的特点,创设问题情景、设计丰富有趣的活动、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创新,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学会学习。
  关键词:动静结合 课堂教学 标新立异
  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数学教学的首要目的就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掌握了科学的思维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具有独立思考和正确判断的能力,才达到了这一首要目标。
  一、思维的含义
  思维即思考,是一个人在面对、认识、解决问题时所发生的非心理活动。包括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通常指逻辑思维。完整的思维过程应当是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
  二、当前新课程课堂教学中思维训练存在的问题
  课改以来,我们不难看到这样的场面:在许多公开课教学的课堂上,课堂气氛浓烈,学生学习情绪高涨,许多合作学习开展得有声有色。从表面看,整个课堂的教学气氛空前活跃。但是,透过这热闹的背后,我们很快就发现,这样的课堂,华而不实,表里不一,学生的学习目标难以达成、纪律难以控制等状况,让我们不得不引起警觉。同样,也有这样的课堂,教师还是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是传授知识的核心角色,学生只是知识的接受者,处于被动学习地位。一问一答的打乒乓球的课堂模式使得课堂气氛异常沉闷。
  那么,“动”起来和“沉闷”的课堂为什么都不能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呢?究其原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没有经历数学思考这一重要过程。教师越是包办讲解,学生的思维就越得不到锻炼。理想的课堂应是活而不乱,动而不滥,乐而不散。应该是教师积极关注学生思维、启迪学生思维,学生与老师的思维相互启迪、碰撞、补充,师生共同徜徉在思维激荡的海洋里的课堂。
  三、解决策略
  针对目前课堂教学中存在普遍现象,因此数学课堂迫切需要动静结合,既要创设精彩的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要设计一些合理、有趣的能激发学生思维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质疑,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培养他们独立反思的素养。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地创造机会,把有形的教学渗透到无形的思维中,让学生有有充足的时间、空间来“思考”。
  1.情境导入的精彩创设,让学生思维“动”起来
  良好的开端无疑是给学生思维灵感配上成功的钥匙。学生的情绪在课开始的五分钟是个关键,刚上课时,可能还沉浸在课间的嬉戏打闹之中,思绪相对波动,不可能马上进入到最佳的学习状态中。这时,就非常需要教师创设出精彩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强烈求知兴趣,把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情境引入时及时调整过来,烘托出一个良好的学习的氛围。在“小数的基本性质”的教学中,可以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同学们,在我们的数学王国里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咱们一起去看看吧。自从数字0在1的帮助下战胜数字9后,整天趾高气扬,目中无人。一会儿站到3的后面(30),一会儿又结集伙伴摆到67的后面(出示6700),瞧!我的作用可大了。小数点实在看不下去了,决定治治这个狂妄自大的家伙,他调皮地往3和67的后面一站(出示3.0和67.00),数字0顿时傻眼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顿时课堂鸦雀无声,学生全神贯注。随着短暂的沉默,片刻,课堂活起来了,真是“一层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举手,跃跃欲试,整堂课由此顺利展开。
  通过讲述生动、有趣的数学故事,并提出能触发人思维的问题,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给学生建构新的认知结构,打开切入口,轻松自然的导入新课,同时正确引导学生针对问题情境作出数学的猜想,让学生的思维立即“动”了起来,展开思维的翅膀。
  2.有趣活动的合理设计,让学生思维“活”起来
  《课标》强调:教师要协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地问题。而小学生参加实践活动不仅可以扩展和延伸知识,还可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因此,教学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动手中学习,在动手中思维,在思维中动手。让学生在动手、思维的过程中探索、创新。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这节课,设计了这样的游戏:请同学们从学具袋中拿出分数卡,一起做一个找朋友的游戏。各组的小组长请高举手中的分数卡,在原位不动,其他同学可以离开位置按不同的标准找朋友。这样的设计动中有静、静中有思。学生拿着手中的分数必须先观察,接着思考:哪个组长手中的分数与自己的分数能成为好朋友,理由是什么?还有别的选择吗?(依据不同。)这样,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调动起来。有的按照分数的基本性质,找和自己手中分数大小相等的分数做朋友,有的按照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标准找朋友,有的则是找分母相同或分子相同的分数做朋友。当出现其中一个同学手上的分数找不到朋友时,怎么办呢?这位同学找不到朋友,我们都想当她的朋友,怎样才能当这位同学的朋友,让学生说出与这个相等的分数。整个活动中,学生的思维清晰,思维始终保持异常的活跃,课堂气氛高潮迭起,通过课后调查,学生仍记忆犹深,教与学都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三、适时鼓励求新求异,让学生思维“飞”起来
  学生好奇、好胜、好动,他们爱问,喜欢探索,喜欢独创。这正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同时,思维的惰性是影响发散思维的障碍,而思维的积极性是思维惰性的克星。所以,培养思维的积极性是培养发散思维的极其重要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大胆更新观念,把课堂主角地位让给学生,鼓励他们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赏识他们与众不同的见解,从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给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和时间,鼓励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想法,我们会惊喜的发现,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一旦学生的思维涌动,就会有一个个层出不穷的精彩在瞬间迸发。
  实践证明有效的数学课堂应该是动静结合、张弛有度的课堂;是师生思维共舞的课堂。教师要及时把握好“动”与“静”的结合,合理、适时、科学地开展教学活动,正确引导学生学会静静地思考以及自我内心的独立反思,给学生提供学习成长所需的思维营养,学会对数学问题做出冷静的思考与判断,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美]盖伊・莱弗朗索瓦兹著.佐斌等译.教学的艺术.华夏出版社,2004.
  [2]郑毓信.数学教育哲学.四川教育出版社.
  [3]杨九俊.小学数学课堂诊断.教育科学出版社.
  [4]贲友林.学生:读你千遍也不厌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015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