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图式理论观照下翻译中的阅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赵慧霞 孙 冰

   [摘要] 翻译实践中的阅读与其他形式的阅读有着很多不同之处。阅读水平的提高对于做好翻译实践工作是很重要的。图式理论是关于阅读被充分认识和利用的理论。充分激活读者所具有的图式,并有意拓展该图式,能使译者在阅读过程中积极思考,提高他们的语言理解能力,进而提高翻译效果。本文通过对图式理论的发展以及图式理论与阅读关系的探讨,提出以图式理论为指导,如何更好地提高阅读及翻译的水平。
  [关键词] 图式 图式理论 阅读 翻译
  
  众所周知,翻译三步曲“理解、表达、校核”中,“理解”是第一步,也是翻译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有正确理解才有正确表达。图式理论是主要的阅读理论之一,它随着阅读理论的发展而逐步清晰和完善,并被很多研究证明具有操作性。翻译是阅读的延续,但译者与一般读者不同,他们的阅读目的在于忠实地表达作者的原意,同时满足译文读者的需求。然而,图式理论的探讨大多在阅读教学层面上,忽略了对翻译中的阅读这一特殊现象的分析与研究。本文试图探讨如何在图式理论的指导下更有效地进行翻译中的阅读,希望能对翻译实践提供一些有益的启发。
  一、图式理论
  1.图式
  图式最先由德国哲学家康德(1781)提出,他认为概念本身并无意义,只有当它与人们已知的事物相联系时才产生意义。概念并非孤立地储存在记忆中,而是相互联系,构成了反映现实中相互联系的事物的认知结构图式。经过实验,英国心理学家巴特利特(1932)认为图式是对先前反应或经验的一种积极的组织过程,也就是说图式是由过去的经验组成的。它可用于语言理解中,读者借助记忆中激活的知识结构来填补文中未表达出的细节内容,从而达到阅读理解的目的。图式不仅包含知识本身,还包含有关这些知识如何被运用的信息,即图式的启动。在认知过程中,图式的主要作用是用于说明人的理解过程,理解时需要个体已有的图式中相关的知识的加入,通过分析、推理、比较、综合等心理过程,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赵艳芳,2001)。
  2.图式的类型
  图式分为三种类型:语言图式、结构图式和一般理论图式。
  语言图式是指读者先前的语言知识(Carrell,1988)。换言之,语言图式正如传统所指的关于语音、词汇、语法的知识,就是衔接手段中的替代、省略和连接等。显而易见,缺少这方面的知识就会使人们在阅读中遇到问题。
  结构图式,指的是对各种文章篇章结构的及风格知识。当阅读一篇文章时读者不禁会想它要讲的是什么。根据文章的内容或主题,读者的图式知识就可以建立起来。一般来说,对文章主题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一般理论图式是指读者通过直接或间接经验获得的关于周围世界的知识,包括:基本的时间方位概念;对整个周围环境和世界的基本看法;交际过程的各种基本概念等。它是读者理解文本的前知识,一个人没有关于这个世界的基本概念是无法生存的,更谈不上进行阅读活动。
  3.阅读模式的发展
  在图式理论指导下出现了三种阅读模式:自下而上模式,自上而下模式,相互作用模式。(Wallace,1992)
  上世纪60年代中期以前,“自下而上”的阅读模式一直盛行,尤其外语阅读曾一度被认为是被动的自下而上的过程。即以词语为先导,采取由小到大,自低到高逐步发展的方式对文字进行解码,建立意义的过程。这种模式下的外语阅读本质上是从印刷文字中获得意义的解码过程。其弊端之一就是造成读者逐字逐词的阅读,往往遇到生词就查字典,且不易把握文章的整体结构及作者的写作风格,这样会大大影响阅读理解的进程。特别是在听说教学法盛行之际,外语阅读则完全成了听说技能的附属品,根本不受重视。
  自上而下模式直到人们意识到背景知识,尤其是特定文化知识的重要性,阅读训练才开始得以深化改革。以图式理论为基础的“自上而下”模式风靡一时。在这种模式下,读者成为阅读过程中积极主动的参与者。他们通过文字提供的线索,充分利用背景知识做出预测,并用下文内容来证实和修订最初的预测,同时也为下一步预测做准备。
  相互作用模式随着图式理论的逐步清晰。无论母语阅读还是外语阅读都要求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模式交叉进行,即来自书面文字的视觉处理和来自大脑已有知识的非视觉处理的有机结合。人脑一方面对搜索的信息经过词法、句法、语义的加工产生理解;另一方面,借助已有知识对视觉提供的信息进行假设,推测并不断反复进行验证、确认。
  二、图式理论指导下的翻译中的阅读
  译者是更具创造性的读者,尤其在处理原文中未定点的时候。这种创造性必须是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即在正确理解够原文风格、特点和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否则,无论表达的手段多么巧妙,用词多精致,也不能算是好的译文,因为它已经不是原作者的作品了,而更像是译者的原创了。译者在阅读中所采用的图式也不同于一般的读者。以下是从图式的三个方面出发探讨如何提高翻译中的阅读。
  1.语言图式的建立
  语言图式是指译者的语言知识。换言之,语言图式就是传统所指的关于语音、词汇、语法的知识,就是衔接手段中的替代、省略和连接等。
  译者不同于一般的读者,译者至少要了解两种语言的语言图式。同时要求也更严格,因为译者不仅要读懂,还要正确的表达出来。译者肩负着语言之间的信息传递。翻译中的阅读在开始时也是自上而下的阶段。要以词语为先导,采取由小到大,自低到高逐步发展的方式对文字进行解码,建立意义的过程。语言图式的建立,最基本的应该是掌握原语和目的语的词汇。
  2.结构图式的建立
  结构图式指的是文本的结构及风格。每一种文本都有自己独特的结构,这也是能够对文本将进行分类的基础所在。形式中就包含意义,译者在阅读中如果只采用自下而上的阅读模式,很难把握原文本中的全部意义,更难把文本里的意思全部译出。这是译者所要采取的阅读模式应该是自上而下的,把握文本的整体结构和该文本结构上的独特性。揣摩并理解作者使用某一特殊形式的原因及心理。并要试着在译文中将原文文本的结构或特殊结构形式体现出来。译者结构图式的建立依赖于在语言学理论指导下的结构分析。
  结构图式的另一方面是关于文本的风格,不同的作家会有不同的文风,同一作家在不同的时期也会呈现出不同的风格。译者自己首先要能把握原于文本的风格,再不一样风格的文本中,即使是同样的语言表层形式,也会有不同的意义。译者需要在分析原语文本风格的基础上,才能把原于文本的风格较为准确的译出。
  3.一般理论图式的建立
  一般理论图式是指读者通过直接或间接经验获得的关于周围世界的知识。这一图式在外语阅读中尤为重要。诚然,有些图式是人类共有的,比如说雨、雪和枪。然而不同的文化中对这些共有现象又有不同的理解。每个国家或民族都有自己一些独特的社会风俗及潜在的规则。如中国和美国对私人持枪的态度就截然不同。在爱斯基摩人的语言里关于“雪”有着翔实的分类,因为雪与他们的生活紧密相连,而在世界其他语言里很难发现如此多地用于描绘雪的词汇。(杨自检,2000)这也就意味着不同的语言出了共同的图示之外,还有很多图示是不一样的。
  一般读者只需建立一些人类共有的知识即可。作为译者要掌握原语和目的语中不相同的那部分图式。这个过程中所采取的模式应该是挥动模式,即在前两种图示已经被激活的条件下,与原文作者进行思想和情感上的互动,达到与原文本及其作者的沟通与交流。在此基础上,才能选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完成语两种语言不同图式之间的转换并要准确的表达出来,并且是译文读者能感受到原作者思想和情感。
  三、结语
  作为翻译基础的阅读与一般性质的阅读有很多不同的方面。译者在阅读中所被激发或者说应该被激发的图示不同于一般的读者。优秀的译者头脑中的图式要更丰富、图式网络要更清晰,除了必备的语言图式和结构图式,还要有生活中各行各业的知识,译者应该把这些知识体系化并把它们穿插在图式网络中合适的位置。
  
  参考文献:
  [1]Bartlett.F.C.Remembering: A Study in Experimental and Social Psychology[M].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32.
  [2]王立第.翻译中的知识图式[J].中国翻译,2001,(3).
  [3]杨自检.英汉语比较与翻译[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4]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100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