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 玮
[摘要] 新课程改革中,探究式教学是实现新课程改革目标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本文探讨了如何运用探究式教学,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促进每个学生个体的充分发展。
[关键词] 探究式教学 和谐教学氛围 学习兴趣
2001年开始的新一轮课程改革,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学生的发展目标中更加注重学生个体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要让每个学生拥有健康的身心、优良的品质和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从而实现全面和谐的发展。强调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教会学生学习,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促进学生在实践中主动地学习。由此,探究式教学已经成为当前人们关注的新课题。
探究式教学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为中心,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引导其探索、研究学习的一种教学活动。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取了知识。
探究式教学通过把一些真实典型的事例展现在学生面前,要求他们作出反应,让他们分析、推理、思考、概括。它不是单纯的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而是转变为对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变学生由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激发了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提供了一个相对个性化的、多渠道地获取知识的机会;形成了主动参与、探究发展、交流合作、乐观向上的学习方法,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始终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符合新课程“一切为了学生的终身”的价值取向。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教学过程中应用“探究式”的教学,通过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学习,满足了学生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的愿望。具体做法是根据具体教学内容,按照探究教学模式,组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相互作用的教学活动方式,着重于创设最佳的探究教学情境,在教师循循善诱下,在精心设计的一系列环环相扣的训练中,使学生积极投入整个教学过程,以获得全面发展。
一、创设问题情境,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创设问题情境、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诱导学生产生积极思维和探究欲望、激发学生创造意识的前提。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上课伊始,学生注意力集中,大脑思维活跃,学习效率高,教师精心设计带有探究因素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迸发出探究的热情,以积极的心态和活跃的思维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任何教学内容都可以用问题的方式呈现出来,因此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在教学中尽量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造疑,促使学生存疑、质疑,从而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自然就有了进一步探究的动力。这种情景可以是一个小实验、一个日常生活的小窍门、一段小故事,亦可以是从原有知识中引申出来的问题等等。在创设情境时还要注意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生活实际相结合,提出的问题要难易适度,这样学生才有充分的自信心去主动探究。同时,教师还要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曾说过:“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气里自由自在地呼吸”,只有在宽松的民主的教学氛围中,学生才会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才会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学会独立思考、自由表达、自我选择,促进自我发展。因此教师要给学生的行为、思想以较大的自由度。
二、引导学生观察探究,诱发学生思维的火花
观察探究是探究式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探究,而不是直接把现成的知识呈现在学生面前。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始终都在扮演着一个主宰者和评论者的角色,习惯于“一言堂”,把课本上的知识原原本本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滴水不漏地讲给学生听,惟恐因某一点没讲到影响了学生学习的效果。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我们要将教学的过程真正地转变成为“师生互动”的过程。学生则由被动接受式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转变为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教师则注重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所以在探究式教学中学生是在教师引导下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问题进行分析、比较、综合、类推,提出假设,并在此基础上,以观察到的事实为依据来展开论证。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等方式向学生展示图片、模型、标本、录像等,丰富学生的感性认知;也可以通过实验的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学生进行观察探究。在探究过程中要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精心创设鲜明生动、富有启发性的观察问题,诱导学生积极地进行定向思维。既让学生思考通过观察得到的结论,又引导学生思考下一步应该验证什么问题,环环相扣,“牵”着学生的思路走,逐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浓厚,思维也自然积极而活跃。
三、指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将所学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在探究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是知识完整性的“保障”。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归纳总结,提纲挈领地提出知识脉络,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知识形成系统化,便于理解和记忆。通常是教师在学生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重新总结,将课堂内容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让学生自己将获得的新知识与原有知识间建立起联系,形成系统化、网络化的知识框架,从而使新知识得以消化理解,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也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四、学会迁移运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
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是对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也就是所谓的学习能力的“迁移”。“迁移”是教育心理学揭示的一条重要的规律,它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这一环节能使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体会,从而更全面、深刻地理解掌握所学知识。通过归纳总结,学生已建立了初步的知识网络,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否正确,能否顺利地迁移运用,还需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相应的训练。所以,教师应该设计与所学内容相关的、必要的训练,为学生提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通过知识的迁移,将新旧知识之间衔接起来,也可以运用其他学科所学的知识来解释一些抽象的问题,让学生便于理解,也乐于学习。
总之,探究式教学模式中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中“教书匠”的形象,彻底改变把学生作为接受知识的容器的教学模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引导他们质疑、探究,在分析、讨论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教师要深入学习,勇于探讨,树立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放手让他们“探索”与“研究”,把属于学生的时间还给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给他们学习方法,这样才能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和谐、生动活泼的发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10200.htm